程蒙

8月26日,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數百人前往敘利亞國家博物館,聲討極端組織炸毀千年古城巴爾米拉,并殘忍殺害考古學家阿薩德。而就在三天前,還是在這個地方,人們為82歲的阿薩德老人舉行了追思會。阿薩德的遺像安放在家人手捧的花籃中,在8月中旬遇害后,他的遺體被極端組織殘忍地吊在巴爾米拉古城主廣場的廊柱上。這座古城,正是哈立德·阿薩德奉獻了畢生心血的地方,在考古界人們都尊稱他叫“巴爾米拉先生”。
從1963年到2003年退休,巴爾米拉的這些珍貴寶藏正是阿薩德的一切。即使在退休以后,阿薩德依然每天都在守望這座古城和神廟。巴爾米拉,名字來自希臘語“椰棗”,曾是古絲綢之路上最繁榮也最具文化底蘊的城市之一。城中的夏明神廟始建于公元17年,供奉的是腓尼基的暴風雨之神;羅馬帝國時曾經擴建過。巴爾米拉的劫難,只是極端組織反人類文明的最新罪證。2014年,極端組織占領伊拉克摩蘇爾后,就大肆破壞摩蘇爾博物館里的文物,引起國際社會震驚。今年3月,極端組織竟在4天內,用推土機和炸藥破壞了三座伊拉克古城。
A被IS殘忍殺害的考古學家阿薩德
很顯然,極端組織正在用這一行為恐嚇占領區的居民。當地居民無論是基督徒,還是穆斯林,都很珍視這些文化遺產。從摩蘇爾附近挖掘出的文物,更證實該地是擁有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歷史古城。極端組織的這一舉動,不僅僅是單純的極端行為,顯示其對伊斯蘭教前文明的蔑視,更有其軍事目的。
也就是說,極端組織預測摩蘇爾地區很快會面臨外來軍事力量的襲擊,所以他們率先采取惡行,嚇唬越來越不合作的當地人,避免他們奮起反抗。可以預測的是,在未來幾個月,類似的破壞事件還會源源不斷地發生,不僅是像破壞博物館的文物這樣有目的的事件,也會有各種各樣其他的沖突。
當然,更為重要的是,極端組織是沖著錢去的。在毀壞古跡、震懾敵人的同時,文物也成為極端組織重要的生財之道。數據顯示,極端組織最初的經濟來源來自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卡塔爾一些財團的捐贈。但接掌數個油田之后,極端組織的資金日益雄厚:攻占摩蘇爾之前,根據伊拉克官方統計,極端組織的資產總額大約為8億多美元;控制了摩蘇爾之后,極端組織的資產總額迅速增加到200億美元。除了油田和綁架勒索之外,極端組織最重要的經濟來源,是挖掘、走私文物。
早在極端組織去年6月占領摩蘇爾之后,黑手就伸向了文物和保護文物的人。占領摩蘇爾后,極端組織首先綁架了博物館負責人,獲得很多文物信息,進而將文物轉手倒賣,獲得擴充勢力的資金。事實上遇害的敘利亞考古學家阿薩德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保護文物而罹難的。按照敘利亞政府的安排,阿薩德提前將可移動的文物藏匿了起來;極端組織攻占古城后,阿薩德拒絕交出文物,因此慘遭殺害。
據估計,極端組織占領的地區中,有4000多處歷史古跡和文化遺產。從衛星數據和Google Earth上可以看到,許多地區的地面都是被挖過的洞穴,證明埋藏在地下的千年文物已被盜取,歷史遺跡從此消失。聯合國安理會去年11月的報告顯示,雖然極端組織從敘利亞與伊拉克文物交易中的獲利金額無法統計,但是IS每個月從非法征稅中獲利數百萬美元,其中有不少資金來自文物交易。估計極端組織共從文物領域謀財上千萬美元。
也是在去年,一名IS軍官被伊拉克軍捕殺,從他身上搜獲的存儲卡中包含了不少極端組織的財政資料。英國《衛報》報道,僅僅在敘利亞的一部分地區,極端組織的交易額就高達3600萬美元。雖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努力調查,仍然無法得到全部的數據。
極端組織并不自己挖掘,但是嚴格地控制與監督著竊奪者。后者雖然多半在伊拉克有過盜竊經驗,但是完全沒有保護文物的良心。他們用推土機挖掘,所有挖出來的文物必須先讓極端組織過目。在這些文物中,IS首先會銷毀任何與拜偶像有關的人物雕塑。對于其他有經濟價值的石雕和金飾,極端組織則以抽稅的方式來謀財。稅金比例根據地區而有不同:在極端組織控制的阿勒頗省外圍,稅金是20%;但是在拉卡地區,如果文物來自伊斯蘭時期(7世紀早期至中期),或者文物是金子一類的貴重金屬,稅金有時高達50%。
自從敘利亞內戰開始,走私文物的案例急速增加,尤其是被極端組織控制的拉卡區域。英國國會議員羅伯特·杰瑞克曾指出,過去的一年,從敘利亞流入美國的文物比過去增加了133%。
黎巴嫩警方也扣押了許多敘利亞文物,它們都來自古希臘羅馬時期——敘利亞位于羅馬帝國的東邊,擁有大量希臘羅馬時代的文化遺產。大多數被扣押的文物是被挖掘出來的,還有的來自文化遺產地的倉庫,這些倉庫裝滿了剛剛被挖掘但還沒有被列入名單的文物。雖然一部分文物被查獲,但絕大部分走私文物無跡可尋。這可能是因為風聲太緊,中介害怕被認為和IS有牽連,犯“走私掠奪”和“支持恐怖主義”雙重罪行,所以決定暫時不讓它們進入市場流通。
BBC記者西蒙·考科斯曾進行深入調查,探訪了走私者、古董商、警方、考古學家、文物走私調查員,跟蹤IS利用文物謀財的過程。在節目中,一名走私者非常肯定地說:“IS 從一開始就是操縱這個行業的主宰,他們是盜取絕大部分文物的罪魁禍首。”走私者從敘利亞邊境用難民或出租車將掠奪的文物帶到黎巴嫩或土耳其,但是這里不是文物的最終目的地。最終目的地是歐洲。
根據走私調查專家亞瑟·布蘭德的說法,走私品有60%流入倫敦,買家多半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德國,還有中東的收藏家。為了防止情況惡化,聯合國安理會在2015年2月12日下令禁止任何來自敘利亞的藝術品交易,并指控IS利用古董來籌集恐怖行動的資金。然而,如果相信這樣就可以防止對文化遺產的破壞,那就太天真了。
8月30日,IS以爆破方式嚴重損毀被視作敘利亞最重要古跡之一的巴力沙彌神廟
由于缺乏透明度,傳統的古董交易很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為了防止無意中買下來路不明的文物,國際文物交易商協會文化資產發言人烏蘇拉·坎普曼博士說:“從2013年12月13日開始,我們要求所有會員抵制所有從2011年5月9日,也就是敘利亞內戰開始那天之后,從敘利亞出口的任何貨物。這是為了防止我們的會員被兜售敘利亞出處有疑的文物。我們在衛星圖片上看到的那些被挖掘過的古跡,和現在在歐美市場上的文物沒有牽連。安理會今年2月的新規定對我們而言,僅僅是再度確認一個已經被采納的制裁行動。”坎普曼博士又說:“但是最有效的方式并非制裁,而是現場的保護。我們需要當地政府的合作。安理會的決議,其實是對保護戰亂國家文化遺產無能為力的一個做法。”
然而流入倫敦拍賣市場的文物根本很難受到監控,這些來自敘利亞和伊拉克的古文物很快就能在歐美和中東找到金主買家。據考古學家披露,極端組織掠奪了敘利亞的文物,并走私到英國黑市出售,當局僅在去年就已接獲近100件涉及走私文物的報告。
“敘利亞遺產計劃”考古學家當蒂指出,極端組織劫掠文物,并經土耳其、約旦及黎巴嫩等地走私至英國,這些文物包括拜占庭時期的金銀幣及羅馬帝國時期的陶器和玻璃器皿,每件文物價值可達10萬英鎊(約96萬元人民幣)以上。倫敦一間藝術館的負責人便坦承,館內有來自敘利亞和伊拉克的文物。
英國智庫專家將極端組織的這種做法和上世紀90年代非洲武裝組織走私“血鉆”來籌集軍費相提并論。 毫無疑問,在權力存在真空的伊拉克和敘利亞,如果不能真正解決極端組織的問題,文物的破壞和倒賣將不可能終止。換言之,極端組織多存在一天,文物就多一天的朝不保夕。而像阿薩德這樣最終要為之付出生命的考古學家也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