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純
北京在歷史上曾為六朝都城。雖然宮墻深院所代表的皇權早已隨時光遠去,但那些保留下來的皇家園林建筑,仍然能讓我們感受到皇城曾經的輝煌。我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懷有濃厚的北京情結,所以攝影主題離不開老北京文化,而皇家文化是老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作為最能直觀表現皇家文化的皇家園林,自然成了我拍攝的重點。
北京的皇家園林數量眾多,明清兩代的故宮、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的頤和園、帝王用來祭祀的天壇、顯示古代天文學成就的古觀象臺、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皇陵建筑群十三陵、銘記了英法聯軍侵華罪惡的圓明園……這一座座古老的建筑儼然就是一部部教科書,無聲地展現著北京皇家文化。多年來,我走遍了這些皇家園林,用鏡頭記錄下歷史的遺存,完成了對老北京文化的禮贊。

行攝北海公園
“混”進尚未開放的區域位于北京市中心的北海公園是我拍攝次數較多的皇家園林。公園以北海為中心,既有北方園林的宏闊氣勢,又融合了江南園林的婉約雅致。這里原是遼、金、元代皇家所建的離宮,明清時期被辟為帝王御苑,是中國現存最完整、最古老、最具綜合性的皇家園林之一。公園占地69公頃,水面開闊,風景怡人。這里不僅有巍峨的白塔、恢宏的宮殿和佛寺,還有精致的靜心齋、畫舫齋、濠濮間等建筑群,以及玲瓏精巧、造型各異的亭式建筑。遠遠望去,亭臺樓閣錯落有致,在水岸垂柳的掩映下,呈現出秀麗的古典之美。1925年,這里被辟為公園對外開放,從此以后,這些曾為皇族獨享的美景漸漸進入普通百姓的視線。不過,由于北海緊鄰中南海,所以公園內還有很多區域沒有正式開放,而我讀過的一些相關歷史書籍對其有所敘述,因此我對那些未開放的地方充滿了強烈的探求欲望。為了進入其中拍攝,我使用過很多方法混進“禁區”,讓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在妙相亭的拍攝。
妙相亭位于公園花圃的西北角,這里之所以吸引我,是因為亭內有一座佛塔,塔中保存有五代十國時期名僧貫休所畫的《十六應真像》真跡,這也是后世臨摹及雕塑羅漢佛像的范本,所以,對佛教文化頗感興趣的我,當然想要親眼目睹一番。第一次嘗試進入時,由于我沒有經驗,扛著相機就直接往里走,結果被工作人員攔在了外面。后來,我曾多次尋找機會進入,但都失敗了,直到有一次我偶然看到那里在裝修,于是決定借此機會“混”進去。我把相機放在背包里,裝成游客,當我走進花圃,工作人員將我攔住,我借著自己會說幾句東北話,便謊稱自己是外地游客,因為從那邊工地的入口進來后迷了路,所以必須原路返回。沒想到那名工作人員竟然信以為真,便將我放了進去。進去之后,我掏出相機一陣狂拍,也許是緣分,這次我還拍到了尚未開放的寶積樓,而在眾多的北海攝影作品中,這些照片的內容都是第一次出現,這讓我興奮不已。在多年的拍攝中,我對北海也有了更深的認識。

例如,知道了原來元大都的中心宮殿竟是建在北海團城內的,還知道了“北海三金”。“北海三金”這個名字最初是從一位老北京人口中聽到的,他告訴我,要拍北海就必須知道“北海三金”,當我問他有哪三金時,他笑而不答。后來,我詢問了很多上了年紀的北京人,并實地考察,才知道原來“三金”是指三個金屬造物,即鎮海銅人、鐵影壁和金佛,這“三金”被視為北海公園的三寶。所以,如今來公園游玩的人,除了去到那些眾所周知的景點,一些有雅興的朋友,還會去尋找并不為人所熟知的“北海三金”。
古觀象臺軼事
“套近乎”獲得拍攝機會
拍攝皇家園林的過程中,我的軼事和經歷頗多,有一次經歷就發生在古觀象臺,讓我難忘。古觀象臺建于明朝正統七年(1442),位于北京市建國門立交橋西南角,是明清兩代的國家天文臺。觀象臺上設有8件銅制的大型天文儀器,這些儀器在造型、工藝等方面具有中國傳統特色,而在刻度、游表、結構等方面,則反映了西歐文藝復興后大型天文儀器的發展與成就。古觀象臺連續從事天文觀測近500年,在中國現存的古觀象臺中是保持連續觀測時間最長的。

古觀象臺是明清兩代的國家天文臺,從明正統初年到1929 年止,古觀象臺從事天文觀測近500 年,是仍存的古觀象臺中保持連續觀測最悠久的,它還以建筑完整和儀器配套齊全,在國際上久負盛名。

北京文化是由皇家文化和平民文化共同組成的,而皇家文化在北京的古建筑之中,又占有絕對的地位。北京的皇家園林建筑,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結晶,也是整個人類建筑史上杰出的瑰寶。
2012年春天,北京下了一場大雪,一天早上,我起床后見窗外一片潔白,想起以往從來沒有在下雪天拍攝過古觀象臺,便拿起相機直奔建國門。到了那里,感到果然不虛此行,眼前的景象確實讓我欣喜:由于這場雪趕上了無風的天氣,所以地面的積雪有近20厘米厚,樹枝和建筑上也都覆蓋著皚皚白雪,這樣的場景正是我所期待的。

無論是故宮、頤和園,還是北海公園,這些古老的皇家建筑,無不體現著北京這座皇城曾經的威嚴與輝煌,透露出北京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但由于我到達觀象臺時太早,大門還沒有開,我只能在門外等待。趁等待的時間,我在觀象臺外圍拍攝了一陣,拍完外景后,我又來到入口處等待。由于天氣寒冷,我只能來回走動,還不停地搓手哈氣。不一會兒,警衛室的門開了,走出一位和我年紀相仿的男人,他上下打量了我一番后,便詢問我來這里做什么。我回答他是來拍攝觀象臺的,他說要等到9點才會開門,并建議我先到附近找個地方暖和暖和,說完便回警衛室了。可我并沒有離開,而是隔著鐵門拍攝里面的景致。過了一會兒,他又走了出來。這次,我決定和他套套近乎,便問:“老哥今年多大歲數了?”“屬蛇的。”他回答。我一聽有戲,因為這個年齡的北京人年輕時幾乎都在東北兵團待過,于是問:“那您也去過兵團?”“當然去過!”“我是九團的,您是幾團?”“我也是九團的。”“哎呀,哥們兒,您快進來坐!”說著,他打開了鐵門。見此情形,我說:“咱哥倆也別客氣了,先不坐了,我想進去拍拍,拍完咱再聊。”“行,那8點半以前您可得出來,快上班了,讓別人看見,我的飯碗就砸了。”我答應了他,隨后便抓緊時間進行創作。
后來,這組觀象臺的雪景照片讓我非常滿意,而這次“套近乎”的成功經驗,也讓我在后來的拍攝中屢試不爽。
用不同形式拍攝故宮
與同行交流行攝頤和園
如果要按名氣來給北京的皇家園林排位,那么排在第一位的非故宮莫屬。

故宮舊稱“紫禁城”,為明清兩代的皇宮,先后有2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故宮的整個建筑金碧輝煌,莊嚴恢弘,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并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拍攝故宮的名家名作不勝枚舉,視覺各不相同,以不同的方式去理解故宮。我最欣賞的是李少白,他拍攝故宮無數次,但作品總是有新的角度和內涵,讓人百看不厭。
對于我來說,拍攝故宮是一個巨大的工程,而在長期的拍攝中,我也漸漸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拍攝方式。我將故宮的拍攝分為四種形式:第一種是整體的記錄,即通過鏡頭表現故宮宏偉的氣勢;第二種是光影的表現,由于故宮的建筑基本是紅墻黃瓦灰地,色彩對比極強,所以我十分注重運用光影將這種視覺沖擊力展現得淋漓盡致。此外,我還喜歡拍攝雨中的故宮,尤其是地面積水倒影中的故宮,在那種特殊的光影下,故宮呈現出不一樣的意境;第三種是細節和局部的拍攝;第四種是故宮的人——由于故宮聞名于世,游人絡繹不絕,而我則喜歡觀察和拍攝他們,因為從他們的神情中,能夠看到不同文化的交融與碰撞。
名氣僅次于故宮的要數頤和園。頤和園始建于1750年,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宮和花園,為中國四大名園之一,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要想拍好頤和園,就必須了解這里的地理環境與園林布局,并要懂得在不同的季節和天氣拍攝不同的內容。譬如只有在秋分這一天,當陽光斜照十七孔橋,這17個孔才會在光影下變幻成一條金黃色的珠鏈。這種畫面一年只出現一次,但如果這一天天公不作美,那就只能遺憾地等待來年了。最初拍攝頤和園時,我的作品只停留在記錄景色本身上面,那時,我常常將作品發到網上,收到來自網友的各種評論,或贊揚或批評,正是通過這種方式,讓我認識了一位網名叫“頤和吳老”的朋友。雖然他拍攝的照片從觀賞性上來看并不出色,但他對頤和園的歷史和文化有著深入的研究,可謂這方面的行家里手。所以,他戲稱我為“糖水派”,我則調侃他為“考據派”。后來,我們常常在一起交流,在他的影響下,我對頤和園也有了更多的了解,而這種了解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攝影中,讓我拍攝的作品更具深度。
走進滄桑的圓明園
追尋皇家園林中的龍文化


頤和園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
雖然故宮和頤和園極具規模,但歷史上的圓明園則更具氣勢。圓明園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間,是中國古代第一座仿歐風格的大型皇家園林,其占地極廣,僅水體面積就有頤和園那么大,而陸上面積則比故宮還要多一萬多平方米,堪稱中國園林藝術史上的巔峰之作。1860
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洗劫了園內的文物,1900年,圓明園再次遭到八國聯軍焚毀,從此只剩下殘垣斷壁,令世界各地前來游覽的人惆悵感懷。
在拍攝圓明園時,我的心中是懷著濃濃的愛國情懷的,這處曾經秀麗無比的園林,如今已是滿目蒼夷,那些殘垣斷壁,無聲地述說著歷史的苦難,讓人悲痛不已。所以,每一次拍攝圓明園,我都十分注重對環境和氣氛的把控,力求通過光線、角度營造出充滿滄桑和落寞感的畫面。
除了北海、古觀象臺、故宮、頤和園、圓明園,我還拍攝了景山、十三陵、廣化寺等地,這些皇家園林各有特色,將北京的皇家文化演繹得淋漓盡致。不過,盡管這些園林各不相同,但在攝影中,我總會去尋找一個相同的元素,那就是“龍”。在每一處皇家園林中,幾乎都能看到龍的身影,它們以雕塑和繪畫兩種形態出現,其中藝術價值最高的要數北海公園里的雙面九龍壁。這是一座高5米,長27米,厚1.2米的彩色琉璃磚影壁,壁面有9條浮雕的蟠龍,9條龍體態矯健,栩栩如生,它們曾多次出現在我的鏡頭之中。

左頁上下兩幅圖為北京大學,北京大學是清圓明園的一部分,這里古樹林立,山環水抱。一泓未名湖水和滿塘的碧葉粉荷,牽動著無數學子的夢想。右頁圖為北京中軸線。
而我之所以要將龍文化融入我的北京皇家園林攝影作品中,是因為北京是六朝古都,而龍則是集皇權思想之最的圖騰形象,所以,龍是一種最能直接表現北京皇家文化的元素。
這些年,我拍攝了上萬張有關龍的作品,并從中精選出幾百張,編輯出版了《京華龍影》一書,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夠通過這些影像,了解中華民族的龍文化,了解皇城北京的過往。
,在與他們眼神交匯的瞬間,我感到很不舒服。
國家博物館里,陳列著印度各個時期的珍貴文物,但令我吃驚的是,這里的很多文物直接放在展架或展臺上,并沒有玻璃罩之類的保護設施遮蓋,完全裸露在游客眼前。我走進一間沒人的展室,看著一排觸手可及的古老雕像,頓時無限感慨,這種別樣的參觀方式估計也只有印度才能體會到吧。參觀期間,我還看到工作人員在修補雕像時,直接托起文物,連手套都不帶,我看得目瞪口呆!新德里是我在印度停留時間最長的城市,在這里,我看到了最真實的印度。兩天后,我返回上海,一個月的印度漫游之旅就此落下帷幕。
再見了,印度!這里的神奇,只有你踏上這片土地,才能有切身體會,也許不久后,我還會重返印度,繼續深入領略它那迷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