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雯
在上海馨憶民族室內樂團里,有著這樣一群青年演奏家,他們有著專業的演奏技巧、優秀的藝術修養和豐富的演奏經驗,還有著一顆因民樂而激昂、為民樂而澎湃的心。其中,中阮青年演奏家沈貝怡,就是不得不提的一位。
2015年10月,沈貝怡參加了第十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的比賽。這是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批準設立的、全國唯一常設的音樂綜合性大獎。本屆金鐘獎民樂比賽首次將柳琴、中阮、三弦納入比賽范疇,這無疑給沈貝怡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機會,最終她不負眾望,載譽而歸,一舉獲得了全國民樂(中阮)第二名。
在這場比賽之前,2015年8月,沈貝怡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成功舉辦了一場“海上雅樂——琴定三生”的彈撥專場音樂會。四年前,同樣也是在東藝,她還舉辦過一場名為“沈貝怡和她的三個朋友”個人專場音樂會。四年的時間,改變的是年月,是琴技;不變的是地方,是對民樂的激情。
將“多才多藝”加于沈貝怡身上一點兒也不為過。作為中阮演奏家,她還擅長柳琴和三弦的演奏。曾是柳琴專業出身的她,在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的出資鼓勵下,于2012年再次回到上海音樂學院專攻中阮表演專業。2015年6月,經過三年努力,她順利獲得了中阮表演的碩士學位。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沈貝怡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通過一點一滴練就而成。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沈貝怡已經經歷了兩個這樣的十年。
1984年10月,沈貝怡出生于上海;1994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小,師從上海音樂學院顧錦梁老師、梅雷森老師和柳琴表演藝術家吳強教授;1997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2002年,參加“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演出,擔任柳琴獨奏;2003年,以專業第一的成績考入上海音樂學院本科,攻讀柳琴表演專業,同時修習三弦表演專業,并于在校期間獲得諸多榮譽;2005年,獲得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藝術院校獎——第二屆民族器樂演奏比賽小型民族器樂組合金獎,并赴香港舉辦室內樂專場音樂會;2006年,榮獲上海市委頒發的“2005年度上海藝術專業優秀獎學金”及上海音樂學院頒發的“龍音民族器樂獎學金比賽”二等獎;2007年,以優異成績取得柳琴表演學士學位,并榮獲“上海市優秀畢業生”稱號;同年,她所在的“金”組合在中央電視臺舉辦的首屆CCTV民族器樂大賽上榮獲傳統組合類金獎。
畢業后的沈貝怡進入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的“敦煌新語”組合(現為上海馨憶民族室內樂團)擔任柳琴、中阮、三弦演奏員。2009年,“敦煌新語”組合在CCTV民族器樂大賽上榮獲傳統組合類優秀獎;2011年,“敦煌新語”又在烏茲別克斯坦舉辦的“烏茲別克斯坦國際音樂節”上榮獲金獎。
沈貝怡坦言,這一路走來,有苦有甜,苦中帶甜。一個樂句練上百遍、千遍甚至萬遍,是為了完美演釋一首樂曲;手上的老繭長了又退、退了又長,是為了讓心中的夢想更加明朗。在她看來,在民樂演奏的道路上,一定不要怕、細琢磨、慢慢來,因為真正的堅持,一是熟能生巧,二是反復琢磨,三是不斷積累。反復的練習確實枯燥得令人想要半途而廢,但也正是在反復的基本功中,漸漸地將手中的樂器視為心中所愛;不斷的技巧學習的確讓人望而生畏,但也正是在一再的突破中,真正地演釋出獨特的樂曲;諸多的前輩能人難免會讓人望而卻步,但也正是在屢次的借鑒學習中,最終做到相互切磋、取長補短。
這么多年來,沈貝怡一直都很慶幸自己的堅持,更感謝父母老師的教導與朋友的支持,以及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多年來的栽培。沒有父母的悉心養育,便沒有這三十多年的沈貝怡;沒有老師的諄諄教導,就沒有將民樂夢想堅持這么多年的沈貝怡;沒有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的不斷支持,就沒有在民樂路上越走越遠的沈貝怡。進入樂團八年來,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為她所在的馨憶樂團不斷地搭建廣闊的平臺,使得他們所參與的國內外演出將近三百場,足跡踏遍世界各地,同時,沈貝怡成功在東藝舉辦的兩場個人專場音樂會也離不開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的平臺搭建,
無論是她,從上音的一名畢業生到如今上海青年彈撥演奏的翹楚,還是她所在的樂團,從幾個人的民樂組合到越來越專業的民族樂團,雖然鮮花與掌聲總是與他們如影隨形,但他們從未忘卻夢想與責任。沈貝怡希望更多的人喜歡并愛上中國的民樂,這將是她未來一直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