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宇
在新賽季CBA聯賽的前幾輪中,現場多次發生計時故障,甚至出現了“時光倒流”的奇觀。而在賽場之外,CBA還被卷入到另一場與計時有關的糾紛,那就是聯賽官方計時器贊助商幾經更迭,直接鬧到了對簿公堂的地步。
不妨梳理一下整場風波的時間軸:首先在9月底,泰格豪雅與身為CBA市場代理商的盈方體育傳媒(中國)有限公司簽約,成為2015-17賽季CBA獨家官方計時器和官方腕表贊助商;沒想到短短幾天之后,盈方體育在10月初突然提出要跟泰格豪雅解約。在此之后,事態又出現了一系列詭異的變化,就在合同效力未明的情況下,雙方仍然存在著出具發票要求付款的行為,包括泰格豪雅還在10月底專門召開了宣布贊助CBA的新聞發布會。同時,在CBA官方手冊和宣傳海報上,卻沒有展現泰格豪雅的品牌,相關位置被之前曾長期贊助CBA的天梭占據。進入11月后,各方之間的矛盾被徹底公開化,泰格豪雅認為盈方體育擅自解約的行為已構成違法,因此向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遞交了訴狀。
盡管過程有點復雜,但其中真正的焦點問題只有兩個:一是盈方體育為什么提出解約?二是盈方體育有沒有權利解約?對于第一個問題,外界目前存在著多種猜測,包括有人認為這是因為盈方體育受到了來自瑞士總公司的影響,所以選擇了與總公司關系更加密切的天梭。至于第二個問題,當事各方暫時也是各執一詞。
對于整場風波的孰是孰非,局外人或許很難加以評判。包括在法院作出判決之前,相關各方的責任也未必能得到認定。但無論如何,圍繞著贊助商更迭所產生的種種爭議,客觀上導致聯賽形象遭受負面影響,讓CBA成為躺著中槍的倒霉蛋,同時,也讓人想到了中國體育產業在發展過程中最為緊缺的元素──契約精神!
所謂契約精神,首先當然應當表現為“按合同辦事”,但這絕不等同于契約精神的全部。以中國體壇屢見不鮮的“陰陽合同”為例,某些老板往往借助于這種形式逃避自身責任,有時甚至還能打贏與球員之間的欠薪官司,并且理直氣壯地以“按合同辦事”來為自己辯護。但在看似合法的形式背后,實際上違背了球員與俱樂部簽約時的初衷,只能說是成功地鉆了法律的空子,而不能冠以“契約精神”的名義。再比如,遼寧男籃上賽季曾在總決賽期間臨時提升票價,不惜為此宣布此前已售出的球票作廢。無論這個決定本身是否具有規則上的依據,顯然都是對于契約精神的踐踏。
由此可見,既然被上升到精神的層面,那就不能僅僅理解為合同上所記載的那些白紙黑字,同時還包含了在簽約履約過程中必須遵循的誠信原則和平等態度。如果用競技場上的情況舉例,那就是足球比賽過程中如果出現球員意外受傷的場面,控球一方基本都會選擇主動將球踢出界,至于另一方,也會在比賽重新開始后主動交還球權。以上默契的形成找不到任何規則條文方面的支持,但多年下來已經成為一種精神傳承。
對中國體育產業來說,未來10年的發展目標將是規模達到乃至超過5萬億元。可以想見,如此龐大的產值離不開大大小小無數合同文本的奠基。這些合同的訂立和履行當然依賴于專業人士的起草、審核和談判,但更加需要“契約精神”的指引,否則,合同條款也許會淪為一個專門“放倒鉤”、“埋地雷”的戰場。如果參與各方只是在爾虞我詐地相互提防,卻缺乏合力推動整個市場發展的誠意,那么,中國體育產業也就很難做大做強。
回過頭來看,在泰格豪雅、盈方體育、天梭以及CBA之間出現的諸多爭議,或許算是中國體育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必經的階段。多一些契約精神,少一點出爾反爾,不僅是風波當事各方應當吸取的教訓,也是整個體育產業都不能忘卻的行事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