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離
在一張拍攝于1920年的照片中,莫拉·布德伯格(Moura Budberg)與她的兩個情人在一起,左邊那個是以《時間機器》聞名世界的英國科幻作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右邊那位流著小胡子的男人是曾經紅極一時的蘇聯作家高爾基。那么莫拉是誰呢,那個微微斜著頭的圓臉龐年輕女人微笑著,有點靦腆,同時又有點古靈精怪,她的眼神既溫柔又精明。
在她可算漫長(1892-1974)的一生中,莫拉有著多重身份,作為沙皇俄國政府高官的女兒,她受過良好的教育,政治上屬于自由主義是忠實的親英派,莫拉結過兩次婚,先是像托爾斯泰筆下的人物安娜·卡琳尼娜一樣,嫁給了比自己大很多的愛沙尼亞貴族貝根道夫伯爵。后來又改嫁巴德勃格男爵。
十月革命爆發后,貝根道夫逃到自己位于愛沙尼亞的家園,當時那里還在德國的控制之下,他在哪里神秘被殺.莫拉留在了圣彼得堡,在英國大使館宣傳部門做翻譯的時候,莫拉遇到了英國駐莫斯科使團的團長、記者和情報官員羅伯特·布魯斯·洛克哈特,他和英國著名的間諜西德尼·萊利精心設計了一個推翻布爾什維克政權的陰謀計劃:1918年9月6日,在莫斯科大劇院劫持列寧和他的戰友托洛茨基。
洛克哈特是一個冒險家,大膽,機智,有魅力,用起筆和左輪手槍來同樣嫻熟,他至少有一個弱點,那就是女人。像其他人一樣,洛克哈特愛上了莫拉,和其他人不同的是,他的愛得到了同樣熱烈的回應。
1918年卡普蘭刺殺列寧未遂后,洛克哈特被拘押,很可能被處決,但是莫拉說服了雅科夫·彼得斯,盧比揚卡監獄的契卡(克格勃的前身)主管,讓這個英國間諜回到了英格蘭。她是怎么做到的呢?她沒有錢,沒有任何關系,更無權力。
高爾基曾經講過一個故事,一個契卡官員渴望與一位伯爵夫人做愛,在紅色恐怖時期終于有了機會。莫拉自然是美艷的,從盧比揚卡的單人牢房被釋放后不久,溫文爾雅的彼得斯就拉著莫拉的手出現在公眾面前。多年以后,俄國作家尼娜·貝貝羅娃采訪莫拉,問到她所認識的人,問到賴利時,莫拉喃喃地說,“勇敢”,被問到獄卒彼得斯時,她停頓了很長一段時間?,說到“仁慈”。當時,彼得斯已經被斯大林清洗掉了。
洛克哈特安全回到英國后,莫拉賣掉了鉆石耳環,她最后的財產,買了張到彼得格勒的車票,在那里她和一位中尉住在一起。后來終于受邀住進高爾基的房子,在哪里,她可能遇到了巴甫洛夫,葉夫根尼·扎米亞京(《我們》一書的作者,奧威爾《1984》一書的靈感來源),歌唱家夏里亞賓等當時一流的知識分子和文化名人,其中自然也包括來訪的威爾斯。
1928年,離開高爾基后,就一直獨自生活在歐洲的莫拉成了威爾斯晚年的至愛、公認的情婦,但卻拒絕嫁給他或是與他公開同居。有一次毛姆問她在“大腹便便的,無精打采的作家”身上看到了什么,莫拉嬌聲說:“他的氣味像蜂蜜。”
在倫敦,莫拉成了一個時髦的女主人和俄羅斯流亡者社區的明星。在倫敦,威爾斯提供給莫拉的和高爾基在莫斯科給予她的一樣,那就是安全和通往上流社會的道路。
莫拉住在倫敦期間,軍情五處一直在嚴密監視她,懷疑她與蘇聯情報部門有聯系。她是著名的英國鼴鼠“劍橋五杰”之一的蓋伊·伯吉斯的朋友,當伯吉斯和劍橋五杰的另外一個唐納德·麥克萊恩在1951年逃亡蘇聯之后,莫拉受到了更加嚴格的監控。好像是為了證明她沒有為蘇聯工作,她警告軍情五處,英國著名的藝術史學家安東尼·布蘭特(1979年才暴露的劍橋五杰之一)也是共產黨員。不過沒有引起軍情五處的注意。1974年10月莫拉在意大利逝世,隨后骨灰埋在了倫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