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說到焦慮,我們都不陌生,現代人焦慮無處不在,升學、求職、考試、晉升等往往都會給人帶來焦慮。
那么,什么是焦慮呢?是不是所有的焦慮都是病呢?當然不是。當人們遇到精神壓力、生活挫折等情況,自然會產生情緒的變化,尤其是焦慮情緒,這是人們遇到某些事情如挑戰、困難或危險時出現的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焦慮都是有臨床意義的病理情緒,有些焦慮是一種保護性反應,也稱為生理性焦慮。但當焦慮的嚴重程度和客觀事件或處境明顯不符,或者持續時間過長時,就變成了病理性焦慮,稱為焦慮癥狀,符合相關診斷標準的話,則被診斷為焦慮癥。
廣泛性焦慮癥是焦慮癥的一種,發病的平均年齡約為30 歲,發病年齡范圍很廣,但很少在青少年以前發病。有研究表明,廣泛性焦慮障礙的終生患病率為4.1%,年患病率為2.1%。女性人群的患病率高于男性。與老年人群相比,中年人群(30~64歲)的患病風險較高。
廣泛性焦慮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焦慮障礙,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患者通常對很多方面的事情都感到擔心,整天坐立不安,所以不易引起患者本身及周圍人的重視,往往被忽略,識別起來比較困難。
那么,在現實生活中如何發現自己是否存在廣泛性焦慮呢?是不是所有的焦慮都是疾病,都需要干預呢?這就需要我們對廣泛性焦慮的臨床表現及診斷有個大致的了解。
廣泛性焦慮的臨床表現
擔憂: 患者常常處于心煩意亂、有禍事臨頭的擔心和憂慮之中。這種擔憂可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家庭成員的健康和安全、人際關系、家人的事業前途、經濟情況等,程度較平時更明顯(也就是俗語所講的操閑心),持續時間更長。有些患者似乎有擔憂原因,但其擔憂程度與現實情況不相稱。
軀體癥狀: 以疼痛、疲勞較突出,癥狀可累及呼吸、心血管、消化、泌尿、神經等各個系統,常見心慌、胸悶、氣促、頭暈、多汗、口干、口苦、咽部異物感、胃部不適、惡心、腹痛、腹脹、便秘、尿頻、頸肩背腰疼痛、肌緊張、軀體麻木、游走感、燒灼感等,有的患者可出現陽痿、早泄、月經紊亂等。而上述軀體癥狀不能用各種臨床檢查證明有明顯的器質性疾病。
運動性不安: 患者表現為搓手頓足、不停地來回走動、小動作多、唉聲嘆氣、肢體或口唇震顫,甚至行走困難等。
敏感性增高: 對小事易發脾氣(明知沒必要)、好抱怨、注意力不集中、常感記憶力下降。睡眠障礙較為突出,常表現為入睡困難、多夢、易醒、醒后難再睡、醒后心慌緊張、夢中喊叫等。
抑郁: 大約三分之二的患者合并抑郁,導致自殺風險明顯增高。
其他: 廣泛性焦慮障礙與其他疾病有較高的共病率,約四分之一患者伴有驚恐障礙,有些還伴有恐懼和強迫癥狀,患者也常合并酒精和物質依賴。還有患者合并軀體疾病,如消化性潰瘍、高血壓、糖尿病等。共病患者往往有更多的社會功能損害,需要尋求更多的醫療幫助,通常療效也較差,是醫療資源的高消耗人群。
廣泛性焦慮的診斷
廣泛性焦慮是指對多種事件或活動(例如工作或學習)呈現出過分的擔心,而這種焦慮反應會持續至少6個月以上,且患者感到難以控制自己不去擔心,同時伴有以下癥狀中的至少3個:①坐立不安或感到緊張;②容易疲勞;③思想難以集中或腦子里突然一片空白;④易激惹;⑤肌肉緊張;⑥睡眠障礙(入睡困難、睡眠淺或易醒)。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其他的疾病也會出現類似的焦慮表現,如抑郁癥、驚恐障礙、正常的應激反應,以及一些特定的軀體疾病,所以在診斷廣泛性焦慮以前,需排除上述疾病。
綜上所述,廣泛性焦慮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診斷是一件極其復雜并且苛刻的事情。廣大讀者朋友如果出現明顯的上述表現,應及時到精神專科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