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海
有研究稱,多吃含有“植物雌激素”的豆制品能避免乳腺癌的發生。但也有一種說法稱,長期吃豆制品會導致“植物雌激素”大量堆積在體內,增加患乳腺癌的幾率。以至于女性朋友對豆制品心存疑慮。豆制品到底是致癌還是防癌的呢?讓我們來聽聽專家怎么說。
豆制品能防癌,不會致癌
“食用豆制品導致患乳腺癌幾率增加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婦科主任林寒梅介紹,大豆制品里含有一種名為大豆異黃酮的植物雌激素,它具有生物活性,與人類雌激素的生物功能和結構相似。此外,豆制品中的異黃酮不會改變人體內正常的雌激素分泌。臨床醫學研究顯示,黃豆及豆制品具有平衡體內雌激素的作用。
發表在世界權威醫學雜志《癌癥》的文章《國際乳房健康和癌癥指南》,列舉了世界各國一些預防乳腺癌的方法,其中飲食預防方法之一就是要適量吃大豆及其制品。
可見,食用大豆等豆制品不但不會因此患上乳腺癌,反而可以降低乳腺癌發生的風險。
大豆異黃酮保健品少吃為妙
如今,大豆異黃酮保健品由于宣稱能預防衰老,延緩更年期,因此深受女性朋友們的歡迎。加之大豆異黃酮還能防癌,是不是就可以長期服用含大豆異黃酮的保健品呢?
對此,林寒梅表示,不建議女性朋友這么做。自行服用藥物很可能造成體內激素失調,比如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比例一旦失調,就容易導致婦女不孕不育。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市面上很多保健品都是“功能性食品”,沒有藥物的療效,如果吃了某一種保健品后效果明顯,那很可能是添加了藥物成分。
她建議,如果要補充大豆異黃酮,最安全穩妥的方法,是食用天然的、未經加工的食物,可最大限度地減少藥物副作用。
豆制品雖好,但非人人適合
任何食物都要均衡攝入,講求營養結構均衡。專家表示,豆制品雖然益處良多,但食用還是要依照個人身體情況而定。患以下疾病人群不宜多吃豆制品。
消化性潰瘍: 因為豆制品中嘌呤含量高,有促進胃液分泌的作用。整粒豆中的膳食纖維還會對胃黏膜造成機械性損傷。
胃炎: 此類病人食用豆制品,會刺激胃酸分泌和引起胃腸脹氣。
腎臟疾病: 腎炎、腎功能衰竭和腎臟透析病人應采用低蛋白飲食。為了保證身體的基本需要,應在限量范圍內選用含必需氨基酸豐富而含非必需氨基酸低的食品。與動物性蛋白質相比,豆類含非必需氨基酸較高,故應禁食。
糖尿病腎病: 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并發癥是糖尿病腎病,當病人有尿素氮潴留時,也不宜食用豆制品。
急性胰腺炎: 可飲用高碳水化合物的清流質,但忌用能刺激胃液和胰液分泌的豆漿等。
痛風: 痛風的發病機理是嘌呤代謝紊亂,以高尿酸血癥為重要特征。高蛋白高脂肪膳食容易引起痛風。豆制品嘌呤含量高,故不宜食用。
苯丙酮酸尿癥: 這是一種先天性代謝缺陷病,要禁食或少食富含蛋白質的豆制品和動物性食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