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濰青
自幼生長在北方,上小學的時候,雖物質生活已漸富余,但甘蔗仍不是有錢就能隨時買到的。記得有次春節,父親去廣州出差,回程新買了一個手拎的大號行李箱,并不是捎回來南方特有的時尚衣裙,而是滿載了一截截可著箱子長度削好的甘蔗。于是,在那個室內還生爐子的年代里,我們一家人的年夜飯除了雞鴨魚肉,餐后還有甘蔗作為甜品,羨慕壞了其他鄰居小伙伴。大眾對甘蔗的印象是費牙口、極甘甜,但很少有人知道甘蔗產業的興起卻是一次苦難之旅。
五百多年前,當哥倫布第二次到達美洲的時候,將大受歡迎的甘蔗帶到了這里。由于當時的生產條件有限,甘蔗產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付出艱辛的努力,才能為農場主換來豐厚的回報,而當時美洲大陸上大批可任意使喚的“奴隸”就成為了發展這一產業的最好“資源”。這一時期的蔗糖制造業是和壓榨、苦難緊密捆綁在一起的。
大約在16世紀,葡萄牙人在巴西建立了甘蔗生產基地,至17世紀,英、法、荷等國也在加勒比海地區開發了種植園。于是,這些殖民者開始近似瘋狂地從非洲掠來“奴隸”,并運送到各大甘蔗園從事甘蔗的種植與加工。在長達400年的時間中,大約有1100萬非洲“奴隸”被運送到了這些地方,當然這還并不是總人數,因為有近半數的“奴隸”無法熬過人販子的虐待和漫長艱險的海上之旅,而悲慘地死在了路上。活著到達目的地的“奴隸”,絕大多數會被派去種植甘蔗,生產、加工蔗糖。
制造蔗糖時,需要砍下甘蔗,壓榨出汁液,在專用的鍋中將汁液煮沸后過濾并去除掉浮沫,讓其迅速冷卻,最后形成蔗糖結晶。當然還有一些無法凝結的糖蜜,會被用來發酵成朗姆酒。蔗糖制作過程看似并不復雜,但如果您以為這很簡單,只需“奴隸”付出力氣,可就大錯特錯了。這些“奴隸”往往是在與死神擦肩而過中,制造著歐洲貴族老爺們舌尖上的甜蜜。
操作甘蔗壓榨機,照看鍋中沸騰的甘蔗汁以及蒸餾設備,是極具危險性的工作。“奴隸”的任何一個部位,只要沾染或浸到了燒開的糖汁,就很難將它們從身體上剝離開。想要在惡劣的工作條件下,擺脫掉這種傷害,幾乎是不可能的。“奴隸”將甘蔗送到壓榨機或是處理燒開的甘蔗糖汁時,可能遇到的危險更大。稍有不小心,等待“奴隸”的可能就是終身殘疾或死亡,而對于喪失掉勞動價值的“奴隸”而言,即使并非致命的工傷也同樣預示著死亡。當地的自由人,沒有人會冒著死亡的風險從事這種行業,故而甘蔗生產者必須依賴大量的“奴隸”,這也是為何蔗糖制造業會同“奴隸”交易業緊密相連的原因了。
當然,這只是甘蔗產業在那個殖民時代里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現如今,隨著工業科技的發展,制糖業的風險被降到了極低,蔗糖的價格也已非常低廉,您大可不必糾結于送入口中的甜蜜是否隱藏著“苦澀”。不過,當品嘗著滋味甜蜜的甘蔗及其制品時,如果能夠了解一下蔗糖產業的發展史,會讓我們對如今的生活多一份由心而發的感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