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東
——就像民國時期上海英租界內的各種印度保安或巡捕一樣,海外的印度人大都從事著低收入的勞務工作?
——并沒有,就如印度國內的收入差距鴻溝一樣,海外印度人的收入分布也很復雜。既有去中東打黑工的,也有在加州理工學院當教授的。

在曾經殖民過印度的英國,印度裔英國人也成為一個相當龐大的群體,并且在方方面面影響著英國社會
關于海外的印度僑民群體,可以先從一組有趣的數字說起。
2013年旅居海外的印度僑民群體總數約為2500萬。相比之下海外華僑的數量則早在2011年就突破了5000萬。然而2013年美國皮尤中心公布的一項全球僑匯調查居然顯示印僑當年匯回印度的鈔票多過華僑匯回中國的,其金額總量為710億美元,雄踞全球第一,而中國則以602億美元屈居第二。
皮尤說:“印度移民匯給印度國內的款項為其祖國提供了強大的經濟助力。”
正因為如此,印度政府對海外的印度人一直提供著較為優渥的政策支持。比如對于那些生活在美國和加拿大等國的移民實行有條件的雙重國籍政策,在金融、投資、子女教育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印度籍的前聯合國副秘書長沙希·塔魯爾則稱海外的印度僑民是“印度的國家儲備”。
在印度的歷史上,大規模的海外移民潮共出現過四次。第一波發生在英國殖民時代以前,出國者包括旅行者、教師和商人;第二波是作為大英帝國的契約奴役被迫遷移的印度勞工;第三波是印巴分離之時的離鄉背井者;第四波則是現在這些希望到海外尋求新機會的現代印度人。
實際上,不同于前三波印度移民出國后主動或被迫從事低等級勞務工作,現在的海外印度移民后代以及第四波新移民中都有為數眾多的中產階級乃至高收入群體。以美國約320萬印度裔為例,其家庭的年收入中位線約為 8.8萬美元,比日裔和華裔美國家庭高出 2萬美元,比美國平均數高出3.8萬美元,在所有種族群體中排名第一。
近年來美國人已經驚訝地發現印度裔正開始統治這個國家最高智庫之一的硅谷:在美國三大IT公司(谷歌、微軟、蘋果)中,谷歌的安卓系統掌門人是有著斯坦福大學和沃頓商學院雙料學位的印度人桑達爾·皮查伊,與此同時該公司總共13名董事里已經有4名印度裔;微軟在2014年任命了該公司首位印度裔CEO薩蒂亞·納德拉,他也是繼比爾·蓋茨和史蒂夫·鮑爾默之后的該公司第三任CEO;在蘋果,則有數據統計稱該公司有三分之一的工程師都是印度裔。
在曾經殖民過印度的英國,印度裔英國人也成為一個相當龐大的群體,并且在方方面面影響著英國社會。“50年以來印度裔企業家們對英國商業所做出的貢獻遠遠超過他們的人口比重。”《金融時報》如此評價稱。
實際上,英國最富有的群體中就經常見到印度人的身影。比如2014年的英國首富辛杜佳兄弟就來自印度,他們以119億英鎊的身家高居榜首,其家族經營的辛杜佳集團涉足石油、銀行、汽車、地產和媒體業。
另外一方面,目前仍然有為數眾多的印度僑民在海外從事著收入微薄的低端勞務工作。在中東地區,來自印度的勞務移民對于當地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2012年的數據顯示,僅阿聯酋和沙特阿拉伯兩國的印度勞工,加起來就超過300萬人。
在印度南部的克拉拉邦,出國打工成為當地潮流。克拉拉邦每五個家庭中,至少有一位家庭成員出國打工。整個邦在外打工者,每年可匯約10億美元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