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紀鴻
在今天這個“大師遠去的時代”,人們無不在心里呼喚大師們的歸來。著名作家汪兆騫的《民國清流:那些遠去的大師們》,用汩汩流淌的泉水飽蘸著筆墨,把民國時代那些造詣極深、特立獨行和身懷絕技的大師們,性格鮮明而又層次分明地宛如水墨畫一樣勾勒出來。讓我們從純粹的文化史和文學史的角度,俯察重溫那風起云涌時代里,德藝雙馨、文采斐然的“士”是怎樣的一種風流倜儻,怎樣的一種清高俊杰。正可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首先,《民國清流》是一部關于民國時期文人大師天才成長、干預社會、大膽發聲、輝煌建樹的長篇集體傳記。一部優秀的傳記著作里,不但要復活傳主本來的精神面貌,還應該將作者的生氣也煥發出來。所以集體傳記不是純客觀的材料展覽,它需要對話,作者與傳主間的一種高層次的精神對話。從而再現那個人才輩出、大師云集的時代。汪兆騫老師是集編輯、出版創作于一身的作家、編輯家,曾多年擔任大型文學雜志《當代》副主編,很多知名作家的獲獎作品出自他的手。憑借多年的文學涵養和豐富的文化史料的沉淀,在長期知識與學養儲備的基礎上,史海鉤沉,學海爬梳,走近大師,與大師進行心靈上的對話。該書按照編年體的寫法,分十章,從民國六年1917年開始,至民國十六年1927年為止。在這精彩絕倫的10年中,在中華大地上發生了無數威武雄壯,有聲有色的活劇。那些大師們學問超絕而又狷介不羈;相互間道義學問相砥礪,卻在時代大潮的沖擊下不斷分化,一時間龍吟虎嘯,各領風騷,折射了一個大時代的風起云涌、雨雪陰晴。呈現了大師們在近代中國的重大轉折時期的生活圖景,刻畫了他們各自獨特的人格魅力和文化品格,講述了他們的偉大與卑微,崇高與缺陷。第一章從蔡元培被黎元洪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講起,蔡校長走馬上任得到了孫中山的堅定支持。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長是中國現代文化教育史上一件重大的事情。蔡上任伊始就從國內外延聘人才,邀請陳獨秀、胡適分別擔任文科學長和教授。就在陳獨秀從安徽師范學校校長任上來北大之際, 1917年《新青年》第一期發表了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此文猶如新文學運動的第一聲春雷。陳獨秀攜帶著《新青年》到北大,震醒了許多學人。與此同時陳親自撰寫了著名的《文學革命論》,以聲援胡適。此時的北大在陳獨秀、胡適以及錢玄同、沈尹默、黃侃、章士釗、李大釗、辜鴻銘、劉師培等大師的引領下,為中華的命運焦急地思考,為民族的前途執著地求索??梢哉f,《民國清流》是各個大師在中國共產黨誕生前后的奮斗與抗爭,他們“以天下為己任”,為民族自尊,學術自尊,在風云激蕩的民國舞臺上扮演著時代先鋒的角色。
其次,《民國清流》比較客觀公允地記述民國十年社會上的文化現象和代表人物的激濁揚清,大時代下文化名人的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場面,糾正了以往很多由于時代、歷史、作者眼界等等局限所造成的扭曲的歷史和片面主觀的人物印象。作家遍覽多種近現代文學史料,打破神化美化和妖魔化歷史人物的局限,客觀逼真地還原民國十年歷史人物的真實面貌。比如,對魯迅和胡適等大師的評述。以往,現代文學史上,由于階級斗爭哲學的影響,“揚魯貶胡”,一味地拔高對魯迅的評價,而對胡適等其他文化戰士的貢獻,或輕描淡寫,或根本忽略不計,似乎這些戰士就沒有對封建主義進行過摧枯拉朽、以筆做刀槍的搏斗。事實上,胡適和魯迅在五四前期新文化運動發軔之時,非常默契地聯合作戰,產生了深刻影響。在人道主義的旗幟下,魯迅的《狂人日記》意在批判,胡適的《易卜生主義》重在建設。之后,兩人在兩性道德的問題上再度相互支持,相互聲援。再比如對辜鴻銘的評傳?!睹駠辶鳌酚靡欢ǖ墓P墨,對這位留著小辮子的清末著名學者予以重現。這位精通英、德、法、拉丁、希臘、意大利等語言的學者,是那個時代的一道文化風景,他恃才傲物,批評西方的弊端一針見血。他華英合璧,中西典籍互譯善能傳神。他是一個傳奇,在文壇上留下了美麗的神話。汪兆騫努力對這位被多種文學史輕慢的大儒,做了某種程度的糾偏,這對于后世人們全面客觀地了解當時的社會文化文學實績、思想制度等史實,是極其難能可貴的。有人說,中國歷史上有三個文化興旺勃發升騰的時期,一個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思想成果眾多,文化經典絢爛;一個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再一個就是民國時期,百家爭鳴,眾說紛紜,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那個時期是中國現代性發育滋長的一個關鍵時期,傳統文人還沒有代謝完畢,考過進士、科舉的人還在,這些人舊學功底扎實,而新派的留學生也逐漸地發展起來,本土的文人學士也不甘落伍。政治上的混亂,反而給文化人著書立說、揚名立萬提供了空間和舞臺。加之,當時,民國政府對知識和知識分子保有一份尊敬,也促成了時代的百家爭鳴,文化輝煌。民國八年(1919)中國依然是獨裁者橫行的屠場和煉獄。激進派與保守派也會互相轉換甚至聲援。6月陳獨秀因撒《北京市民宣言》被段祺瑞政府逮捕,次日劉師培聯合大學教授,請求保釋陳獨秀。9月16日陳獨秀出獄。民國政府曾查封100多家報館,與此同時,竟有400多家報館誕生?!睹駠辶鳌吩佻F了這種大浪淘沙、學術自由、兼容并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的大學風尚以及崇尚學問,尊重知識、尊敬知識分子的社會風氣。從這點上說,《民國清流》具有讓人了解史實真相的功用和填補某種空白的意義。
第三,《民國清流》猶如《史記》中的“列傳”,是關于民國時期文人大師們的群體性列傳,而不是單個人的列傳。他把民國六年至十六年期間的文化精英們的曠世奇才,與奮勇爭先啟發民智,大腕巨擘們的啟蒙教育,以及他們的“誰主沉浮”的氣概,一一描繪出來。展示了當時社會文化精英們自由的思想,清高的奉獻,仁人志士的義無反顧。特別是書中運用了不少傳神的細節和精妙的小情節,使得傳主個個栩栩如生。比如,學貫中西文理的辜鴻銘,在英國倒著看英文報紙,并用純正流利的英語和熟練的法語戲虐英國人,大長了華人的志氣,使牛氣的英國佬兒也不得不對其刮目相看。即便是英國大文豪毛姆1921年來北京拜訪辜鴻銘,也是親自到辜鴻銘府上拜訪,因為他在六國飯店等了好幾天也不見辜鴻銘先生的人影兒。至于辜鴻銘先生與胡適吵架斗嘴,對日本文化不以為然,對日文“改良”一詞甚至厭惡至極等表現,既幽默風趣,又充滿童心,仿佛一個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天真少年。類似的大量文壇趣事在書中比比皆是。所以說,《民國清流》具有很強的現場感,用勾連在一起的一個個細節,將大師們在思想、文化、學術、精神上的交流、碰撞等,以及由此產生的恩怨是非描述得活靈活現;把近百個時代人物的愛國情懷、凜然風骨、澡雪精神和名士風流展示得淋漓盡致,令人忍俊不禁,又發人深省。
我們在《民國清流》中發現,民國六年至民國十六年這段混亂的時代,軍閥翻云覆雨,政客朝秦暮楚,共和終于成立,帝制短暫復辟,土匪占山為王,幫會大肆橫行,新舊文化沖突,中外思想碰撞,破壞與建設并行。這么亂哄哄的氛圍下,偏偏出現了一大批特立獨行的人,猶如暗黑蒼穹里的群星,努力使自己不被淹沒,固執地探求真知。胡適、陳獨秀等人頂住壓力,做出嘗試;徐志摩、聞一多另開新風,讓白話詩一度輝煌。二周兄弟各自創造,走出了迥然不同的藝術人生道路。更為可貴的是,這部“集體列傳”的每個人都是真實的立體的,因而也是豐滿的客觀的,與此同時也就避免了扁平的、單一的、高大全的虛假的人物形象,有著所謂優點和缺點。比如陳獨秀,既有嫉惡如仇、英雄無悔地與舊惡勢力斗爭,親自上街發傳單被捕被監押的紅色經歷,也有夫妻吵架失和甚至風流倜儻地去八大胡同泡妞狎妓的灰色經歷;而我們一直以來印象中猥瑣的漢奸文人周作人,也有與李大釗、陳獨秀一起謀劃革命對舊勢力造反沖殺的豪邁作為。如此這般才使我們全面真實地認識和理解當時的民主戰士是怎樣的血脈噴張、神智豐盈、精力充沛地戰斗在五四時期。一本書能夠給讀者提供真實的歷史事件,再現毫不虛假的歷史人物,鮮活的人物故事,可資后人鏡鑒,啟發今人思考。這樣的力作,看起來十分容易,做起來確實萬分困難。
還有,動蕩的民國時期堪稱大師的為數眾多。他們在哲學、文學、教育、史學等多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又以天下為己任,積極影響政治和參與政治,由文人學者變成了各個部門的重要高官,真名士自風流?;氐娇鬃幽蔷湓?,“士”當“行己有恥”,故而民國士子無論是舊派大師,還是新派驍將,都堅持理念蔑視權威,堅持苦學精進,引來西學方法整理國故,以延續五千年文明之傳承。他們重品行風骨、學識才能,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無論順境逆境均保持著獨立的人格。這或許也是《民國清流》引起我們復雜而豐富的思考之一吧。
人們會永遠銘記這些學術巨匠和大師的歷史貢獻,也不會遺忘他們在中國政治舞臺上所留下的痕跡。他們的生活,他們的理想和探索,他們的政治選擇與困惑,都是近百年來人們一直關注和津津樂道的事情。如果說不足的話,我覺得作家在《民國清流》夾敘夾議的時候,個別議論有點失之游離。
《民國清流》在汪兆騫的筆下,流出了那個時代群星璀璨留下一筆寶貴的財富。在當今這個浮躁俗氣的時代,我們再次回望“民國清流”,正因為有了這么一群人,才讓冰冷的歷史,還能泛出幾分暖意,讓那痛苦而絕望的年代里平生幾許希望。讀著《民國清流》在與先輩心靈對話的過程中,我們捕捉到他們的呼吸和體溫,感受到文字碎片間傳遞出的吉光片羽。我們發出一聲聲贊嘆,心中涌動著崇敬與憐憫。這是一種多么美好和珍貴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