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程媽
我和老伴住在鄉下,老伴是一名小學老師,還沒退休。我們只有一個兒子,大學畢業后留在市里工作,我們東拼西湊幫他在市里買房安了家。
去年兒媳懷孕了,兒子打電話來說,媳婦反應厲害,讓我去照顧照顧。我跟老伴商議,老伴說:“你走了,家里這一攤子怎么辦?我可應付不了。”我想想也是,這些年老伴只顧著教書,家里都是我張羅。兒子聽說我不能去,也沒說什么。
兩個月后,到了中秋節,我打電話催問兒子什么時候回家,兒子吞吞吐吐地說:“媳婦身體不適,我們不回家了吧!”這些年,兒子年年都陪我們過中秋,結婚后還帶著兒媳一起回來過的。這冷不丁地撇下我們老兩口,家里冷冷清清,我沒心思做菜,老伴也沒心思喝酒,倆人沒滋沒味地草草吃了晚飯。
事后我無意中得知,中秋節那天,兒媳在陪閨蜜的媽媽過節,兒子也跟著去了。聽到這個消息我有點生氣,哪有放著自己父母不陪,去陪外人過中秋的!后來了解到原委,我無話可說了。原來,當初兒媳孕后反應特別嚴重,兒子工作忙沒時間照顧她,是這個閨蜜的媽媽照顧了兒媳一段時間。中秋節期間,兒媳的閨蜜出差,拜托她陪自己的媽媽過個節,兒媳覺得義不容辭,只好舍了我們去報恩。
我對老伴說:“媳婦懷著咱家的娃,應該我這個婆婆來照顧才對。咱還不如一個外人。兒子剛結婚時我跟他說過,以后生了孩子我不能幫他照看,因為家里有一攤子事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家,半輩子習慣了住帶院子的房子,到了樓房里我喘不上氣來。到時候我們出錢讓他們請保姆。現在想想,我真不該那么說。咱和兒子本來隔得遠,不能互相照顧,時間久了,我這親媽都比不過路人了。親情,親近了才有情啊!”老伴想了很久,說:“明兒起,我學著把家里這些事接過來,等兒媳婦生了你就去看孩子吧!”
老伴說到做到,第二天就開始下廚做飯,喂雞喂鴨,還對我說:“我可是連年被評為教學能手的,多難纏的學生都能修理好,這點家務根本沒問題!”
兒子聽說了我們的決定,高興地說:“我們正為看孩子的事犯愁呢,如果你不來,要去請她媽過來呢!”我說:“你岳母家里也忙,怎能麻煩她。”兒子說:“當初你和爸要出錢給我們雇保姆,我們考慮到弄個陌生人在家不放心,便央求她媽過來。”我為自己打圓場:“當初都怨你爸太懶,現在他勤快了,不用我侍候了。”
老伴給我找了幾本《育兒心經》《新生兒護理大全》之類的書,怕我看不懂,還給我買了一堆光碟,讓我跟著電視學。我說:“兒子是我自己帶大的,看孩子有什么難的,還用得著學!”老伴說:“凡事講究科學,這帶孩子也需要新知識,需要與時俱進。”

不久,兒媳生了個胖小子,老伴把我送到了兒子家。有了老伴的提前“培訓”,我帶孩子得心應手,兒子媳婦都挺滿意。在兒子家,其他的困難我都能克服,就是沒人嘮家鄉話,心里沒著沒落的。我給老伴打電話,老伴鼓勵我:“等我退休了,就去和你一起帶孫子。”可沒想到,第二天老伴就在家里出了意外——傍晚的時候,他為了把樹上的幾只雞趕下來,竟然閃了腰。我聽說后吵著要回家,跟老伴說:“咱還是出錢請個保姆吧!”老伴反對,說:“你還記得學校里退休的老宋吧?他今天來找我聊天,說他老兩口正鬧心呢!他家閨女的孩子是奶奶看大的,兒子的孩子是姥姥看大的。他老兩口現在退休沒事做,想著讓倆孫子回來住幾天,結果誰都不來。老宋說,當初雖然沒親自帶孫子,可錢并沒少花,只是花錢買不來感情。”老伴的話我深有同感。我兒子家對門住著一位老太太,孫子每個周末都來陪她一起住,攙著她的胳膊去買菜。老太太曾說,孫子是她帶大的,如今對她比對父母還親。
聽我這么一說,老伴更不讓我回去了,說:“咱得親自看孫子,將來孫子才跟咱親。我可不想等將來老了像老宋那樣,孫子不靠邊,兒子沒時間,成為孤家寡人。你放心吧,我沒事,貼張膏藥就好了。”
我只好打消了回家的念頭,叮囑老伴自己在家多當心。
親情無價。在我們這個重視親情的國度,絕大多數老人更愿意親自帶孫輩,他們所考慮的,往往不是金錢,而是血脈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