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發展輕媒體的思考
引導規范輕媒體健康發展正當其時。輕媒體作為輿論場中最具活力的平臺,影響力不斷擴張。當前其正處于關鍵成長期,要科學引導,有序發展,讓更多人享受到信息技術進步帶來的福利。
推動傳統媒體的轉型。傳統媒體應積極主動地應對來自輕媒體的挑戰。信息社會缺少的不是信息,而是有價值的精品信息。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是傳統媒體的強項和優勢,理應充分發揮。
加強輕媒體平臺的輿論管理。在輕媒體平臺上,擁有大量粉絲的大V、訂閱量大的公共賬號具有較強的輿論影響力。但其往往具有主觀性、隨意性和個性化特點,在信息發布的客觀性、嚴肅性方面有所欠缺,有必要予以引導和規范。
建立有效的輿論應對機制。輕媒體的話題轉換快,穿透力強,輻射范圍大,使社會組織和公眾人物的信息更加公開透明。針對各級組織機構,來自各方的關切、咨詢、質疑將成為常態,應當掌握輕媒體傳播的規律,加強新聞發言人培訓,優化信息披露流程,化解輿論風險。
加強信息安全建設。對于蓄意攻擊輕媒體網絡平臺,竊取信息資源和個人隱私的違法行為必須給予嚴厲打擊。還應依法懲治借助輕媒體平臺惡意攻擊、抹黑歪曲、混淆視聽、散布虛假信息和不良信息的行為。同時,應當不斷提升全社會的信息安全意識,提升維護信息安全的能力。
(尚明洲/《光明日報》)
新聞記者應當引領道德重建
新聞記者應當意識到,網絡是匿名的虛擬空間,經常有一些人隱藏在背后發表一些不負責任的言論,新聞記者應該學會去偽存真,學會進行價值判斷。如果為了獵奇或者為了讓公眾人物難堪,而有意識地將毫無價值的問題披露在報端,那么,不僅損害公眾人物的形象,也會損害媒體的形象。
新聞記者的專業性不僅表現在表達技巧方面,同時還表現在價值判斷方面。對于網絡上的一些現象,新聞記者應當有所取舍。從本質上來說,新聞報道權就是一種選擇權,新聞記者通過選擇有價值的信息并且予以公開披露,從而使整個社會變得更加透明。如果新聞記者只關注那些毫無價值的東西,把網絡上一些無聊的問題當成新聞,那么,新聞記者就沒有體現出專業主義的水準。
現在,越來越多的新聞記者產生了職業焦慮。他們認為在網絡時代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終端設備進行采訪報道,因此,他們有嚴重的危機感。其實,新聞記者存在的價值就在于幫助人們作出正確的選擇,而在這個過程中新聞記者必須首先學會科學選擇。網絡時代新聞記者應當以自己的科學判斷和公正的報道,引領網絡使用者重建道德體系。
(喬新生/《青年記者》)
把握好時、度、效,切實推進有效傳播
“時”,就是要把握議題傳播的最佳時機。觀大勢、謀大事,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把握好時機,不滯后、不超前也不拖沓。對于突發議題,速戰速決,打好“遭遇戰”。對于長期議題,細水長流、久久為功,打好“持久戰”。
“度”,就是要把握議題對外傳播的區間數量和量變質變的關系。注意審時度勢,把握好火候、分寸,該說的不能不說,該早說的不能晚說,該適當觀察后再發聲的不能盲目搶先,不該說的什么情況下也不能亂說。一定要研究宣傳心理,講求傳播藝術,把握外宣規律。
“效”,就是要把握議題對外傳播的實效。要確保議題對外傳播取得最佳輿論引導和傳播效果,一是要注重影響有影響力的人。二是要注重發揮新媒體和影視片等傳播優勢,推出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優秀影視作品。三是要加強中外媒體交流與合作。四是要講好中國故事,通過正面宣傳故事化、概念具象化、數據實例化的有效方式,營造于我有利的國際輿論環境,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崔玉英/《求是》)
移動互聯用戶的行為特征
滲透融合化。從某種意義上,移動傳播已不限于媒介傳播范疇,而內化為移動用戶社會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以不同技術形態伴生于用戶工作、生活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最終滲入社會日?;顒拥闹T多領域。
即時互動化。移動媒介技術的進步和移動終端的普及,無論文字、語音還是圖片、視頻,借助3G、4G、WiFi等移動高速傳播技術,用戶與任意相聯系的用戶之間可以實現隨時隨地分享和交流互動。更重要的是,技術的進步幫助即時交流的內容得以涵蓋任意信息形態,甚至攜帶著信息傳播者和受眾的情緒、語氣、語調、手勢等各種非語言符號,用戶可以享受到類似于面對面的社交感受和信息互動速度。傳播技術革新已經顯著影響到普通用戶的社會交往行為和互動方式。
社會同一化。在移動互聯接觸行為中,“(受眾群體)重聚形成的內因和外因分別體現為人們心理的變化和人們所處的信息傳播環境的變化。追求群體歸屬是人與生俱來的特性。重聚是受眾在個性化時代再次尋求群體歸屬的體現”。移動互聯接觸行為最終觸及的是用戶的社會同一性進程和新式社會身份的確立。
(何其聰、喻國明/《新聞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