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紅
【摘要】新媒體語境下,傳統法制新聞傳播面臨著困境和挑戰。在具體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偏差,比如新聞報道的選擇性、強迫性、遮蔽性、替代性、平庸性和消解性等等。作為專業法制類媒體,應該主動應對新媒體挑戰,有效做到四個“對接”,增強傳播效果,從而更好地普及法治理念,促進社會進步。
【關鍵詞】新媒體法制新聞對接
法制類媒體尤其是法制報刊是伴隨著普法宣傳而出現和發展起來的。從“一五”普法開始,全國幾乎各省份都創辦了法制報,此后,隨著電視節目的興起,法制類節目也陸續開播。但是,近年來,尤其是新媒體出現以來,傳統法制媒體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既面臨著困境,也有著發展機遇和創新需求。
一、新媒體勃興助推法制新聞發展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黨的十八屆三四中全會進一步把法治確立為治國方略,法治事件、法律案件、法治現象關注度越來越高,法制新聞出現了擴大化現象。在宏觀環境支持下,法制專業媒體正面報道依然承載著法治任務。
互聯網已經成為發展勢頭強勁的大眾傳播手段,新媒體環境下,傳統法制新聞傳播面臨著困境和挑戰。其中突出的問題表現為:制作成本過高,盈利大幅下降。信息價值縮水,人才流失。新聞業過度飽和,從業門檻不斷下調。媒介影響和社會環境改變,導致傳統讀者流失,傳播影響力下降。皮優新聞研究部主任艾米米切爾曾說:“在這一年里,我們看到的是一些技術人員在開發新聞業。”作為專業類的法制媒體,面對技術專業人員的強攻,如何開發新聞,成為了影響法制新聞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法制新聞報道中的誤區
由于社會法治進程的不均衡、公眾思想觀念的蕪雜、新聞行業自身的特點等因素,法制新聞報道在具體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偏差,比如新聞報道的選擇性、強迫性、遮蔽性、替代性、平庸性和消解性等等。
目前的涉案人群報道,報道議題已經形成固有模式。“案發、破案、審判”三段論更成為了依賴路徑。大多數法制類新聞呈現出追逐、刺探隱私現象。這種媒體常態看似完成了新聞傳播過程,但是缺乏主題和深度報道,只不過完成了規定動作,進行了例行的社會新聞傳播,卻遮蔽了更大范圍的話題,剝奪了沉默的大多數的話語權,也難以喚起公眾更大的興趣。
在當前的碎片化、同質化、娛樂化的信息傳播語境下,新聞報道對象面臨著兩個遮蔽:一是媒體選擇的故意遮蔽,一是大眾接受的故意遮蔽。浮于社會現象表面的新聞報道更容易讓大眾對法治人物形象刻板化和庸俗化。
媒體具有輿論監督的功能,也充當著信息傳播的渠道。隨著大眾傳播時代的到來,輿論力量日益為全社會所重視,在這樣的語境下,法制新聞報道也更加能夠引起公眾的關注和回應,媒體也可以贏得公信力和權威性。然而,一些媒體的報道理念有偏差,樂于充當拯救者的角色,無形放大扶弱救助功能,這是對媒體權利的誤用和濫用。
新聞報道借助社交、媒體、名人效應,符合新媒體時代傳播的特點。但是,由于娛樂傾向的過于突出,一些法制報道更多地聚焦于明星緋聞、名人八卦,更多地炒作爭議話題、比拼腐敗數字、追逐貪官情人,對法治的精神不理解,對法治事業的發展不了解,對法治的困境不關注,對法治建設事業的探索不跟進,對法治發展缺乏深入思考。
綜上,由于法制新聞報道中普遍存在著的一些問題,導致大多數法制新聞同質化、碎片化、遲滯化,影響著法制新聞的開掘深度和傳播力度。隨著民主法制進程的日益加速,人們已經不滿足于無實用性的、粗淺的法律解讀,色情血腥的、細節化的案件描寫,過時的、官樣的法制新聞。法制報刊和法制頻道等專業媒體如果不解決權威性缺失、貼近性差等不足,必然導致讀者群的流失。
三、改善法制新聞報道的策略
“正義應當看得見。”而這種看得見的方式之一,就是法治建設進程中的媒體監督作用的發揮。作為專業法制類媒體,應該主動應對新媒體挑戰,有效做到四個“對接”,增強傳播效果,從而更好地普及法治理念,促進社會進步。
一是“官方和大眾”兩個輿論場對接。近年來,法制類媒體由于社會覆蓋面和專業性特點的影響,在重大涉法事件的報道中過于謹慎,在突發事件或第一時間往往觀望、失語,被其他非法制類媒體占去先機。在社會轉型期,在依法治國被確立為治國方略的大形勢下,法制傳媒必須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正確認識法制傳媒的公共屬性,從行業系統的宣傳工具轉變為法制建設中的“社會公器”;理性對待復雜的利益關系,傳達各方面的聲音,調動人民群眾關注和參與法制建設的積極性,增強法制傳媒的話語權威。
二是“傳統和網絡”兩個信息場對接。“小報改叫自媒體了,算卦的改叫分析師了,統計改叫大數據了,大忽悠改叫互聯網思維了。”盡管這是一則調侃,但是媒介融合趨勢已經不可避免。
當下法制新聞報道中,由網絡強勢出擊所帶來的輿論監督出現了新的格局,司法公開無論是自愿還是被迫,都不可避免地融入了網絡世界。網絡輿論監督可以促進司法的公平公正,推進司法機關秉公執法,恪守專業職責,但是網絡輿論監督往往會因其非專業性而導致喪失理性,形成網絡媒介審判,司法公開與網絡監督沖突已經成為當下的普遍現象。傳播新格局呼喚媒體提升法律專業素養與法治精神,越是眾聲喧嘩的事件,越需要法制類媒體保持冷靜與理性;越是社會情緒激烈的案件,越要求法制記者秉承法治精神,跳下道德審判臺,回到事件本身,回到對事實與證據的調查與審視中。
三是“專業和市場”兩個評價體系對接。傳統媒體報道強調內容為王、深度報道、獨家和專業,這依然是法制類媒體保持自足的根本。在媒介融合過程中,一些法制類媒體放棄了專業特征,過度以市場為導向,或者過度信賴技術導向,結果導致專業喪失,市場失靈。新的不一定是對的。比如謠言新的不一定是好的。比如心靈雞湯新的不一定是建設性的。離開專業性,法制新聞必然呈現出不確定性、不可控性,工具論導向也會導致新聞的同質化和失衡競爭,最終結果是法治理念的零產出。
四是“新聞與宣傳”兩個話語方式對接。趙樹理在《李有才板話》中的一段關于“模范村”的順口溜:“模范不模范,從西往東看,西頭吃烙餅,東頭喝稀飯”。新聞傳媒被譽為是“黨和人民的喉舌”,其扮演著為“公眾代言”的社會角色,其中典型宣傳一直是傳統新聞報道看中的拳頭產品,但是,在新的媒介語境下,新聞如何大眾化傳播,宣傳如何新聞化,已經是所有傳統媒體的待解課題。
在今天這樣一個新聞媒介日益繁榮發展的時代,人們感受到了新聞媒體對司法活動的影響力。傳媒與司法這兩支社會重要力量的沖突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公共事件中,話題、擴散、動員、回應,這種模式已經成為常態,平衡關系已經被打破,媒介審判與司法審判同時爭奪大眾輿論話語權。在此背景下,法制類專業媒體更應該發揮自身優勢,創新報道方法,強化傳播力度,搶占輿論話語權、滿足群眾司法期待,從而為依法治國方略作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