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林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地市黨報在生存發展方面也面臨著嚴峻挑戰。作為傳統的紙質媒體,“內容為王”已成為大多數業界人士的共識。只有內容為王,才能為讀者提供有價值的新聞產品,同時,向地市黨報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地市黨報記者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只有這樣,才能采寫出高質量的新聞稿件,才能提高報紙的整體質量。
【關鍵詞】地市黨報記者新聞洞察力
何為新聞洞察力?有學者認為,新聞洞察力是指新聞記者在面對諸多信息源時迅速、精準捕捉有價值新聞的能力。筆者認為,新聞洞察力又叫做記者的新聞敏感,新聞敏感最重要的就是要挖掘事實背后的事實,新聞背后的新聞,或者是在看似平常的事實中發現重大的新聞線索,這需要地市黨報記者平時多觀察,多分析,知識面要廣,大膽提出自己的疑問與猜測,并及時跟蹤與調查。地市黨報記者的新聞洞察力,在于對文山會海背后有價值新聞的挖掘,在于對海量基本材料的甄別。
筆者近幾年一直從事時政新聞的采訪與寫作。筆者所在的淮北市是一座傳統工礦城市,煤炭、電力在全市工業中的占比一直居于高位。近年來,淮北市委、市政府積極實施城市轉型發展戰略,積極實施產業結構調整,煤炭、電力等傳統產業比重一直在緩慢下降。在市政府召開的一次會議上,記者拿到了市經信委的一份會議材料,在近4000字的材料中,筆者敏銳地捕捉到一個數字,就是全市煤炭總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比重下降至50%以下。看到這個數字,筆者通過深入實地采訪,寫了一篇消息稿件——《非煤產業撐起煤城工業經濟半邊天》,稿件見報后,新華社、人民網、安徽日報、中安在線等中央及省主流媒體相繼轉載。這篇消息稿件還榮獲了2009年度安徽新聞獎二等獎。
新聞作為新近發生的有價值的事實報道,是記者從大量的事件中篩選出來的,這種選擇事實、判斷新聞價值的能力就是新聞洞察力。沒有新聞判斷和敏銳的觀察力,很難發現有影響力的新聞,可以說新聞敏感對一個記者來說是一件必備的常規武器、取勝的法寶。那么如何能培養自己的新聞洞察力呢?
筆者認為,培養地市黨報記者的新聞洞察力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新聞洞察力的培養,需要記者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一名優秀的記者,是懷揣新聞理想,追求事件真相的執著求索者;是關注大事小情,彰顯民生情懷的積極奔走者。只有懷著一顆對社會、對人民的愛心,才能在新聞實踐中采寫出有份量的稿件。2011年10月,淮北日報社接到了臨渙、海孜、童亭三個礦工人村的居民打來的電話,反映他們如果乘坐汽車前往市區非常不方便,短短50公里的路程要走3個小時,不僅是因為路不好,還有車況差、等候時間長等問題。三地的居民強烈要求開通時間較為穩定的市礦公交。在得到這個信息之后,筆者先后三次前往這三個地區,實地采訪當地群眾,將現有交通形成原因以及百姓的期盼了解透徹。之后,以“臨海童10萬群眾呼喚城鄉公共交通一體化”為題,在淮北日報社情民生版刊發了近2000字的文章。該報道刊登之后,立刻引起了市交通運輸局及市運管處主要負責人的重視。這之后,我又跟隨市運管處的同志們多次前往臨海童地區,現場征求居民、礦方及客運車輛業主的意見。一個月之后,市運管處聯合市汽運公司開通了淮北至童亭、淮北至小胡孜101、102路公交車。當地群眾拍手稱快,稱贊政府為百姓辦了一件大好事。從接到新聞線索到問題得到解決,筆者一直有一個信念,就是要用手中的筆,以自己的綿薄之力,為礦區群眾的出行積極鼓與呼。正是在這種信念的指引下,筆者不拍麻煩,積極深入實地進行采訪,獲得第一手資料。
其次,新聞洞察力的培養,需要記者有吃苦耐勞的精神。黨報記者的新聞洞察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夠練就的,需要在長期的采訪、寫作過程中不斷總結,不斷積累。好的新聞是跑出來的,這就需要記者不怕苦、不怕累。2012年5月初,筆者在淮北市相山區東街道辦事處采訪時,辦事處黨工委書記張學義順便提到了辦事處的環衛所長縱兆軍。后經過了解,縱兆軍曾于1985年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從部隊復員后,縱兆軍一直在淮北市的一家企業工作。2010年11月起擔任東街道辦事處環衛所長。近兩年來,縱兆軍每天早上五點半起床,把東街道所有的大街小巷、居民社區全部跑一遍。有時,縱兆軍更是將自己定位成一名普普通通的環衛工,和同事們一起打掃衛生。500多個日日夜夜,不論雨打風吹、酷暑嚴寒,老縱的工作從沒有間斷過。5月16日一大早,我和單位的攝影記者來到縱兆軍家中,開始我們的跟蹤采訪。新華巷——房星巷——長山路橋——桃李社區……一上午的時間,我們深切體會到了老縱的辛苦。也許,如果不是跟著縱兆軍跑了一上午,我不可能體會到,也不可能采訪到許多感人的細節。為了這座城市環境衛生,“縱兆軍”們在默默地付出。
再次,新聞洞察力的培養,需要記者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提升自我。當今社會飛速發展,知識更新迅速,對于一個普通人來說,知識就是財富,活到老學到老,只有不斷去學習,才能充實自己,讓自己的知識面更加廣闊。對于一個記者來說,只有不斷加強學習,及時了解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及時了解所在城市的發展戰略、發展目標、發展舉措,才能在新聞采訪和寫作的過程中捕捉到有價值的新聞素材。要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新聞敏感與知識聯系在一起,知識面廣的人,往往思路開闊,頭腦敏捷,對新聞的捕捉力強。當記者不但要在采訪本身下功夫,而且還要多下些“稿外功夫”。如果我們能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學習,積累和豐富自己的知識,新聞敏感就會不斷有所提高。2014年,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統一部署,淮北市開展了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雖然這是一個全國各地都在開展的活動,但筆者從新聞的角度入手,積極深入相山區東街道辦事處采訪。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東街道辦事處為每一位在職黨員發了一個筆記本,筆記本注明叫“雷鋒存折”。自2014年3月1日東街道辦事處為每位領導、黨員和普通工作人員配備一本“雷鋒存折”,用于記錄自己每天為他人做的點滴好事以來,該辦40位工作人員已累計做好事千余件。在東街道辦事處,“雷鋒存折”記錄的是好人好事,儲蓄的是社會責任,支出的是人間大愛。筆者敏銳地意識到,這個新聞線索非常有價值,于是通過深入采訪寫成了稿件《“雷鋒存折”詮釋群眾路線真諦》,稿件見報之后獲得了中央、省、市主流媒體的轉載。
最后,新聞洞察力的培養,需要記者不斷豐富自己的閱歷。一位好的記者,需要認真深入生活,仔細觀察生活。記者的社會交往面非常廣,每天都會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想要從不同的人那里獲取有價值的新聞,這就需要記者是一位雜家,各行各業都要略知一二;同時還需要記者是某些方面的專家。只有這樣,記者才能在形形色色的事務中甄別出有價值的線索,采寫出有價值的新聞。
總而言之,新聞素材是需要一雙敏銳的“新聞眼”去挖掘的。作為記者,只有時時關注時事動態,學會鑒別各類消息的價值性,有一定的預見能力才能擁有“新聞眼”,只有不斷培養自己的新聞敏感性,才能不斷進步成為一名優秀的新聞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