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琴
【摘要】在多媒體時代,激烈的競爭迫使電視新聞記者要有細致的觀察力,從而發掘更多、更新、更有意義的新聞線索,秉筆為民,弘揚社會正能量,準確及時地反映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此來找準身為一名記者的人生坐標,采寫出更多精彩的篇章。
【關鍵詞】新聞線索新聞敏感觀察力
當今的中國,經濟社會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大跨步提升,作為記者的我們,要深知新聞戰線的重要性,并要自覺地肩負起道德建設的責任,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從而更好地服務群眾。新聞工作千頭萬緒,常言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想做一個新聞戰線上的“巧婦”,不但要學會做“飯”,而且首先要學會找“米”,我們在日常工作中不難發現,身處同樣一個環境,有的人能找到很多“米”,有的人就找不到“米”;有的人把“米”當作“砂子”拋棄了,有的人把“砂子”當作“米”來揀,這些大都跟我們所具備的新聞敏感有關。可以說,新聞線索無處不在,等著有心人去發現、去挖掘。那如何及時發現我們身邊的新聞線索呢?
一、獨具慧眼,線索就在身邊
《新聞學簡明辭典》對新聞線索的界定是,“新聞線索是新聞事實發生的訊息或信號,是新聞敏感的捕捉對象,也是新聞記者進行采訪活動的出發點”。而《新聞學大辭典》則認為,“新聞線索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簡要信息”。也有人說:“新聞采訪線索可能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一句話、一種現象;也可能是比較復雜的事。它的來源十分廣泛,記者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都有可能成為線索。”
一次,筆者的侄女帶了一支看似很普通的筆回家,侄女說這叫隱形筆,隨即給家人變起了戲法,只見侄女用筆在白紙上寫了幾個字,但是紙上卻看不見一個字,接著侄女用筆后的小電筒一照,字就清楚的顯現出來。大家覺得挺神奇,問及侄女,這筆難道是用來變魔術的嗎?侄女說,很多同學用來傳便條好玩,還有的同學用來考試作弊,一聽這話,筆者頓時覺得這是一個可做的節目。于是,筆者暗訪了校園周邊賣筆的商家,并采訪了學生及其家長還有老師,制作了《讓“隱形筆”不再隱形》節目,讓更多的老師及家長知道這種筆其它的一些用途。又一次,筆者一天傍晚散步途中發現供市民休息的亭子,被人隨意涂鴉,滿亭污穢,對此不文明的行為,筆者采訪制作了《不要再來傷害我》節目,以此來倡導文明出行。播出后,亭子得到了有關部門的粉刷維護。筆者隨即發了連續報道《謝謝你們的愛》,以擬人的方式表達了對愛護公益財產的謝意,這一組報道彰顯了節目的厚度,也增強了可看性。
除了多看多問,也可在閑談中捕捉線索。一天,筆者在跟婆婆閑聊中得知,家門口好幾位老年人種人參,婆婆也打算種。筆者一聽,覺得不可思議,對人參沒有什么研究,不過印象中,人參這種高級補品,一般都生長在東北深山老林里,咱們南方氣候也能種植人參,這倒是第一次聽說。于是,筆者決定去看個究竟?在深入采訪中,了解到種植的情況,并帶著枝葉到了藥品監督管理局,經專業人士鑒定,這些被市民種植的所謂人參,其實是另一種植物商陸,這種植物根本就不具備補氣養生的功效,而且大量服用還會對身體有一定的傷害。采訪之后,筆者編輯制作了《究竟是草?還是寶?》節目,以真實的畫面為市民揭開了真相。通過以上選題,使筆者更覺得,只要做個有心人,工作和生活中到處都能發現選題。
二、善于觀察,新聞中有新聞
記者要有細致的觀察力,要從看似平常普通的事情中或普通的采訪中,觀察分析,發現新聞中的新聞。
在一次社區慰問老人的采訪中,筆者無意間發現一戶80歲的老人的衣柜鏡子上貼著一則《贊家鄉》的打油詩,從字里行間,筆者感覺到這里面有故事。經過了解,才知道老太太的女兒在英國多年,這首打油詩里,贊美家鄉的同時,還在召喚女兒早日回家,報效祖國。老人告訴我們,這個打油詩她寫好后也第一時間寄給了女兒。在我看來,這雖是一則打油詩,其實就是一封家書,為此,筆者采訪了老人并電話連線了她遠在異國他鄉的女兒,編輯制作了《一封家書》節目,節目中老人真摯的話語讓我思緒萬千,雖然老太太已經年逾古稀,但她卻有著一顆期待著子女們能夠為家鄉的建設、祖國的富強而盡一份力的赤子之心。這充滿情感的節目獲得了安徽省節目評比大獎。這則新聞充分體現了新聞中有新聞。在平日的采訪中,記者的觀察力、敏銳度是尋找新聞線索的制勝法寶。
在采訪小學生趣味運動會的節目中,筆者無意間發現,學校門口很多小朋友聚集一起摸彩票,經詢問得知,很多孩子省下早餐錢,餓著肚子,購買“彩票”“刮獎卡”,而有的竟然連買學習用具的錢都“刮”進去了。針對這一現象,筆者暗訪跟拍了幾天,采訪了孩子、小商販、批發商等,制作了節目《兒童彩票名堂多》,揭開了彩票批發商、賣家的貓膩,兒童彩票設置一二三等獎的獎品都由小商販自己控制,自行扣留,孩子們所抽的獎都是小鐵圈和塑料蓋等破舊的紀念獎或無獎。其實,這些鮮活的新聞線索,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見,主要是多觀察、多發現。
三、換雙眼睛,信息中獲線索
換雙眼睛,從別的媒體已經報道的新聞信息中獲取線索,就算是報紙中的一條小消息,也能找出新聞線索,進而作出采訪策劃,不要因為人家已經報過了,就輕言放棄。作為新聞工作者,看報紙、上新聞網站等方式瀏覽信息,并不是單純的消遣娛樂,還可以學習他人經驗,從大量的媒體報道中篩選符合自己媒體的定位,符合自己讀者口味的新聞,將其本地化。此外,各級黨政、事業、企業單位召開的會議、公布的信息,很多時候會是一種新舉措,反映出一定的社會新動向,里面還蘊含著大量的新聞線索,需要新聞工作者對這些信息加以細分,進一步挖掘材料,發現新聞。通過各路信息渠道,新聞線索會無處不在。
在和縣政府網站上,筆者瀏覽到一條信息:和縣兩位市民榮獲市“見義勇為先進分子”稱號,于是,筆者聯系并采訪制作了節目:《危情時刻》,用情景再現的手法,講述了兩位好心人在危難之時挺身而出,制止了一起強奸未遂案。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正義,什么是社會正能量,他們的行為感動著我們每個人,也督促著我們每個人都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真誠的幫助我們身邊需要幫助的人,從而傳遞社會正能量,此節目播出后,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馬鞍山市電視臺也采用播出。
四、特殊日歷,搜亮點出線索
一年365天,普通的日歷上記錄著每個人心中的規劃與打算,而作為記者,心中要有一張特殊的日歷表,重大節日、紀念日、人物日志、季節變化、特殊的日子等,這些都是重要的新聞源。記者要記住這些日子,在這些日子到來之前找到相關的對象進行采訪,進行報道,這就是新聞。元旦、國慶、春節自不用多說,但3月12植樹節、6月6愛眼日、6月26國際禁毒日,這些不很顯眼的節日,如果記者將這些日子劃到特殊日歷表內,把以前看到過類似的報道翻出來仔細研究,提前制定自己的采訪方向,進而尋找新聞線索,采寫專題報道,也會小有收獲的。
在香港回歸十周年之際,筆者聯想到自己的親戚曾在駐港部隊當過兵,由此,筆者聯系了他,采訪制作了節目:《香港——我的第二故鄉》,為觀眾講述他在香港當兵時,太多美好的回憶,而他在采訪中,所表達的是祝福香港,祝福他的第二故鄉!
記者圍繞心中特殊的日歷表,相關的新聞線索也會一個接著一個。2013年5月12日,五年前的這一天,四川汶川、北川等地發生了8.0級地震,地震奪走了數萬同胞的生命,電視上、網絡上,那一幕幕慘痛的場景讓我們至今難以忘懷!帶著對災區人民的牽掛,筆者提前聯系了郵政部門,詢問和縣這邊有沒有經常與汶川、北川寄送包裹的人,功夫不負有心人,詢問后得知,和縣一市民有一朋友,也是和縣人,現在汶川工作,地震后第二年,這位市民特意前往汶川看望了這個朋友,地震所帶來的傷痛,讓汶川的這位朋友至今刻骨銘心。節目中,我們采訪了和縣的這位市民,聽他講述了當年汶川之行的所見所聞,并電話連線了遠在四川汶川工作的那位和縣人,采訪制作了節目:《我們在一起》,向觀眾講述了汶川、北川重建后的嶄新面貌,此節目第一時間在安徽衛視播出。
五、廣交朋友,積點滴成線索
新聞線索的出現往往是偶然的,如果不及時捕捉就會失之交臂。我國近代著名新聞人邵飄萍,之所以能成為優秀記者,廣交朋友就是其成功的一個“法寶”。據了解,這位《京報》社長,交友廣泛,朋友上至國家總理、各部院負責人,下至三輪車夫、小商小販等等人群,都有他的朋友。正是靠著這樣一種特殊的關系網絡,邵飄萍常能獲得別的媒體不能得到的獨家新聞。作為記者,從事新聞工作的第一天起,就要有培養、構建自己關系網的習慣。這對以后工作的幫助是巨大的,有些時候人與人之間的閑聊,也會成為新聞線索。所以說,要廣交朋友,從點滴中積累新聞線索。
筆者有位朋友,從事賣菜生意多年,一天,筆者經過菜場,與這位朋友閑聊中得知,當天早上有兩個女的買到了人參果,長得像人的形狀,很神奇!筆者想,怎么可能,真有“人參果”?于是,經過多方打聽,筆者找到了兩位買主,見到了所謂的“人參果”,這對酷似人形的植物,表皮上長滿了密密麻麻褐色的根須,兩個人參果的雙手都插進口袋,四肢分明,“眼睛、鼻子、耳朵”一應俱全,其中一支竟然還是男性特征,整體看上去是形態逼真,渾然天成。之后,筆者找來縣藥監局的中藥師才知道,這其實是一種根系能夠快速生長的普通植物,不僅沒有藥用價值,連食用價值也沒有。根據專家所說,再搜索網絡,與其相同的新聞報道不為少數,用人形的模具固定住植物的根莖,讓它隨著模型長出人的形狀,所以男女的生理特性才能明顯的呈現,綜合網絡解釋和專家分析,看來,花500元買來的這對“金童玉女”與傳說中的“人參果”不是一碼事,真相大白后,兩位買主也后悔不已!隨后,筆者編輯制作了節目《500元買回的“金童玉女”》,節目一經播出,社會反響良好。
總之,新聞內容千差萬別,但其最根本之處,就是緊扣時代脈搏,引領大眾,透過紛繁復雜的新聞現象,看到社會發展規律。只要用心,新聞就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