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梓禎
【摘要】“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理念不斷強化的前提下,新聞報道中的新聞價值和新聞接地氣要求被逐步強化。建立常態化觀念,構建常態化機制,對全媒體時代廣播新聞的實踐型本質回歸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然而化形式為自覺,從動態向常態,將軟任務落實到硬約束的改革過程中,原有的采編思維和理念,廣播新聞采編管理的方式和水平,新聞資源整合和利用等方面所出現的審核把關要求不一致等,一直影響著新聞價值和新聞本位的回歸和落實。本文以廣播新聞的實踐型本質回歸要求為研究基礎,圍繞“走轉改”改革理念進行分析和闡述。
【關鍵詞】新聞采編走轉改新聞本位新聞價值
在廣播新聞業正面臨媒介競爭環境、生存環境、新聞策劃及報道視野、信息獲取方式等多樣、多元變化的前提下,新聞價值和新聞報道的接地氣、真實性等在廣播新聞報道作品中被不斷強化,廣播新聞的質量和采編工作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然而隨著互聯網等新媒體在廣播新聞采編工作中的導入,廣播新聞采編人員的主觀意識、工作表現等方面在環境變化的前提下也出現了不同類型的負面變化,比如浮躁風氣、片面新聞、媚俗風格、媒體公權私用等。這對廣播新聞主題定位、新聞報道本質、新聞傳播規律等的有效性調整必然會出現不良的影響。
一、“走轉改”與廣播新聞本質回歸的關聯性
1、“走轉改”是廣播新聞本質回歸的核心思想
廣播新聞本質回歸要求以新聞的時效性、真實性、新聞要素的有效落實為基礎,在策劃和采訪的過程中,采編人員必須緊貼時代脈搏,抓事實、訪群眾,真正達成新聞報道的目的和意義。而“走轉改”思想所提出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要求正是完成廣播新聞本質回歸的思想輔助。廣播新聞采編需要遵循新聞真實性要求,深入到基層中去,盡可能杜絕新聞策劃和報道的“假大空”,秉承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理念及“以人為本”思想,打破依靠網絡資料及數據進行閉門造車或者主題先行,想當然策劃新聞切入視角,現場采訪走馬觀花等不良行為桎梏,俯下身、沉下心,走入基層,零距離接觸群眾并感同身受地進行采訪和報道。基于此,自2011年8月,“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在全國新聞行業開展以來,廣播新聞采編工作從內容到形式再到創意等方面都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走轉改”思想在廣播新聞業中的融入以及新聞采編工作人員逐步將新聞視點轉向基層的現狀,也為當前廣播新聞中涌現反應基層群眾生活的新聞報道精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廣播新聞本質回歸是“走轉改”實踐落實結果
新聞傳媒行業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和開發過程中,客觀環境、主觀創作意識、信息獲取渠道及采編資料審核等方面均出現了新的變化。各頻道新聞節目尤其是周期較短、需要進行精心策劃的節目依然使用采編播分離式流水線作業方式,盡管可以保障節目質量及工作效率,但是卻無法保障落實采編作品在全媒體競爭時代的新聞價值提升要求。一些綜合性新聞欄目在傳統報道思維和理念的規范執行中,新聞記者和編輯間的合作并不密切,國際國內新聞絕大多數源自報紙、網絡中資源的“拿來主義”和“再次加工”,這就導致新聞報道在地域性特色和貼近性上有所欠缺,編輯的主觀意識與認識水平直接影響節目的風格和高度。
在落實“走轉改”要求的過程中,以《北京新聞》為例,在大膽創新和采編協調統一的實踐中,一改60多年的錄播傳統,采用錄播與直播結合的方式,遇有突發事件,迅速連線記者,第一時間報道新聞,不僅突出了新聞的時效性,還增強了“我在現場”的真實性、權威性。在2013年11月4號的北京第一場大雪、2014年2月21號東單熱力管道爆裂等突發事件的報道中,第一時間連線記者、交管局警官、專業救援人員等,使新聞報道的現場感非常突出,也滿足了聽眾對廣播新聞“快速、準確、音響豐富”的心理預期。真實生動、內容精彩的新聞報道精品也就應運而生。
同時,在貫徹“走轉改”要求的實踐中,北京新聞廣播《新聞熱線》適時推出了系列報道“服務就差這一步”,關注“地鐵扶梯建好卻長期不開通”、“公交線路開通卻沒有最后兩公里接駁”、“道路修好卻沒有路燈”等市民關心的身邊事,指出各類惠民措施落實過程中的不足,把話筒對準普通市民,為政府服務民生提建議,做到“幫忙不添亂”。
在“走轉改”思想的推動下,采編精品也不斷涌現。2014年12月28號,北京新開4條地鐵線路,同一天,公交票價改革方案實施。早晨的《北京新聞》從早晨5點多,就有多路記者分赴地鐵站點、車廂體驗采訪,反映地鐵票務、公交乘客、專家的感受和意見建議,身臨其境的體驗式報道在提升新聞的可視性和真實性的同時,也提升了新聞的速度、高度,從而強有力地吸引了聽眾的關注。
二、“走轉改”要求下廣播新聞本質回歸的措施及途徑
1、“走轉改”要求推動下廣播新聞定位的回歸
“走轉改”要求在實踐中的落實可以從組織性、規模性等方面為廣播新聞采編工作進一步明確定位及方向。在全媒體發展的當下,廣播新聞更要從真理探尋、對真實的尊重等方面入手,貼近民眾,深入基層,來完成廣播新聞的品質提升。考慮到廣播新聞采編工作的統一性及協調性需要,廣播新聞采編雙方均需要進行新聞話語表達、思維、創造力、職責落實等多方面的調整,比如將心比心的采編理念轉化,用親和平等的心態走入民眾生活,把控社會基層工作和生活發展的最為真實的脈搏,將本身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心理體會、經歷及真實感觸等反饋到廣播新聞的制作中。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廣播新聞采編活動尤其是采編策劃需要從民眾生活、心聲、對信息的需要等角度出發,應人、應物、應時地進行新聞策劃,比如2014年歲末(12月28日)的綜合報道中,編輯提前籌謀,并與記者充分溝通,采編人員將普通群眾作為新聞報道的主角,聚焦百姓關心的民生問題,結合全市的建設成就,除了最具時效性的地鐵新線開通、公交票價調整等選題之外,還將樓市分析與新線開通聯系,同時,關注考研、就業、醫療等民生熱點,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反映了“走轉改”實踐的進一步深化,增強了報道的新聞價值。
為貫徹“走轉改”要求,北京新聞廣播開辟專欄,結合日常報道,不斷強調“走轉改”理念在采編人員工作能力上的內化。以系列報道《大江北去》和《節水治污環保,迎接南水進京》的采編為例,記者到丹江口水庫、河南南陽等地,采訪庫區移民、干部,描寫沿途百姓生活;在北京,采訪污水處理、再生水使用等,通過實踐型觀測與報道,使北京市民深刻認識到水資源的來之不易,也無言地強調了節水、治污、環保的公民理念,以真實、鮮活的新聞報道強化了媒體的責任與力量。
2、“走轉改”要求推動下廣播新聞新聞價值的提升
在“走轉改”要求下,采編工作效率和采編內容的豐富性得到了良好的提升,但是一些采編工作人員的新聞報道存在報道缺乏重點、細節、主題,新聞價值被弱化、新聞感染力不足等問題。進一步提升廣播新聞的新聞價值,要從新聞工作者業務、技術、理念入手,一方面強化采編人員的理論素養,比如在政策理論的把握方面,提升服務大局的服務意識和自覺性,緊握時代脈搏,了解民意和國情,將黨的政策與民生需要有機統一起來,以保障采編作品可以真實、及時地反映社會生活的生動性和實踐性,反映群眾心聲意愿和基層建議與經驗。另一方面也要從“走轉改”專欄策劃角度入手,定期討論和分析優秀廣播新聞作品。借鑒央廣的采編模式,強化“走轉改”專欄的策劃要求和標準,并按照不同時期難點熱點的策劃采編需要,適時推出符合民眾信息需要和反映民眾心聲的專欄,保障廣播新聞的新聞價值實質提升。
當前市場競爭日漸激烈,廣播媒體除了不斷提升采編人員的職業水平和政治素養之外,在提升新聞價值方面,更要落實“三貼近”原則,利用新媒體的優勢,拓展新聞源,提升快速反應能力。比如《新聞熱線》,聽眾與廣播的互動已經不只是通過電話反映問題,還可以通過微信、微博實時提供新聞線索,發表意見建議。節目也在網絡上建立議題征集話題,記者快速跟進調查,這些實踐對提升廣播新聞的時效性與真實度無疑都是一種積極的實踐。
3、“走轉改”要求推動下廣播新聞采編工作機制的完善
廣播新聞采編工作常態化機制的完善是“走轉改”要求下廣播新聞定位和價值回歸的基礎及前提保障?!白咿D改”作為動態的理念實踐,應該細化在廣播新聞采編工作的各個流程里。比如在每周編前會和日常業務研討、選題會商中,對選題的落實就應該有“走轉改”實踐要求,使“走轉改”的理念與實踐成為采編人員的一種常態化認知和工作行為。我們要在日常管理中不斷強化思想教育及培訓力度,將“走轉改”精品報道與業務成長結合起來,構建廣播新聞采編工作“走轉改”的常態化機制。這也需要我們推進激勵機制、評價機制、保障機制等,確保廣播新聞采編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的提升,可以與北京電臺正在籌劃的一線崗位分級制度相結合,不斷完善業務操作規范和制定相應的評價機制,制定和完善稿件評議、分配掛鉤等細則,從制度上和審核方面確保稿件的采編過程踏實、內容扎實、文風樸實等??傊?,廣播新聞采編工作的機制完善要以日常新聞宣傳作為抓手,從主題性報道突破,立足長遠,化形式為自覺,從動態走向常態,建設一支務實能干的采編隊伍,實現廣播新聞的實踐型本質回歸?!?/p>
參考文獻
①楊茂林,《“走轉改”為新聞立臺指明方向樹立信心》[J].《新聞窗》,2011(12)
②李暉,《試論網絡時代的廣播新聞影響力——以近年來上海廣播新聞改革實踐為例》[D].復旦大學,2012
③陸玉方,《以“走轉改”為抓手,推進城市臺時政新聞新探索》[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4(3)
④潘偉華,《“走轉改”:“新聞本質”回歸的實踐活動》[J].《新聞世界》,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