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小曦
吳長青的長篇報告文學《破局——一個教育創業者的中國夢》,對殷廣平自下而上創建教育集團的事件給予了完整再現和深度挖掘,同時,藝術而真實地展示了殷廣平立體多維的人生實踐,及其感人至深的人格力量和人性光輝。而無論是改革事件的描繪,還是人生實踐的書寫,作品都做到了從“報告”向“文學”的提升,體現出了較強的文學意味與可讀性。
作品的主調是再現教育創業家的“破局”之旅和創業歷程。首先作品充分發揮了文學的現實批判功能,或者正面描寫,或者側面烘托,或者層層分析,多角度呈現了蘇北鹽城牢不可破的基礎教育格局。這是一個由時代政治背景、地方既定利益分配秩序、蘇北人保守求穩的思維模式和隨遇而安的性格特征等扭結而成的堅固網絡。它構成了主人公殷廣平人生遭際的社會環境,也是他大半生與之斗爭努力改變的現實。殷廣平是一個典型的小人物,一介書生,一個被歷史洪流卷來蕩去的知青,一個被命運捉弄的小學教師和校長。在此,作品有意無意地突出了“局”的堅固、強大和“破局者”的無名、弱小,以及兩者之間的緊張拉伸關系。一種體現文學性的張力結構初步形成。
很顯然,單憑殷廣平的身份、地位,無法完成“破局”的使命,文學張力結構也難以保持平衡。于是,作者主要從兩大方面為“破局”一方匯入正能量: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勢所趨。作品時不時地將讀者的目光引向國家教育改革的頂層設計和宏觀戰略,新的時代洪流已經勢不可遏。時代呼喚著殷廣平這樣的創業家和改革者;而殷廣平每一次較大創業舉措也是對國家宏觀發展和教育改革的局部回應。二是殷廣平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把握大局的超前思維、敢為天下先的開拓精神和創業智慧。如果沒有鄧小平“三個面向”信念的燭照,沒有對創辦鹽城“景山學校”、辦一所自己心目中不同于中國那些有名“高考加工廠”的中學等理想的執著,殷廣平堅持不到最后。超前思維、與時間賽跑是他謀發展的制勝法寶。正是這些精神品質與改革時代的相遇和相互催生,聚集起了足以突破保守落后教育體制的力量。作品以既廣且深的筆調勾勒描畫了殷廣平艱難的“破局”之旅和艱辛的教育創業史,也巧妙地完成了它的張力敘事。
作品沒有抽象地歌功頌德,沒有停留于先進人物創業這一單維空間,而是將先進人物還原為現實生活中有血有肉、豐富立體的“人”來書寫。除了上述創業家的形象外,殷廣平還是學校領導和管理者、一線教師、一個普通家庭的丈夫和父親。每個角色中的殷廣平都展現了強大的人格魅力,都有著感人至深的故事。作為學校領導和主要管理者,他追求秉公辦事、平等民主的工作作風。抵制新民小學校長以權謀私的事件,已經初步顯露了他剛正不阿的秉性。解放路小學校園擴建項目中,殷廣平拒絕受賄,“守心”自律,吃住在建筑工地,搬磚運石,事必躬親,直至累倒。一位廉潔、親民、樸實、實干的領導者,栩栩如生,如立目前。殷廣平真正做到了干一行愛一行,作為一名小學教師,他認真鉆研基礎教育教學規律,感悟到“教育的精髓是愛的藝術,教育的思維其實就是愛的思維”。他把釋放和引導學生的自由天性視為最好的教育方法,深入學習和體會素質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并把這些教育教學的體會切實運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中。他因此收獲了一個教師最大的成功——學生的敬重和愛的回報,這在作品結尾處那些情真意切的學生來信中得到了最好的印證。
表面看來,展現殷廣平在基礎教育領域的創業事件是作品的主體,其他人生維度中發生的故事是對主體事件的補充。在一般的報告文學中,的確容易處理成這樣的主、輔關系。但在該作的具體敘事中,這兩個方面卻是彼此滲透、圓融一體的,最后在人生、人性層面實現了統一。作為創業家的殷廣平能夠在錯綜復雜的現實中“破局”成功,在鹽城基礎教育領域干出一番史無前例的事業,自然需要一些手段和技巧,但他成功的決定性力量并不在此,而是深層次的人格力量和人性光輝。首先,殷廣平教育創業的動力是超越名利之外的一種發自內心做真教育的呼喚,一種為百姓解決優質教育資源短缺的責任。其次,正是他在管理者崗位上展現出的正直、廉潔、公平、自律,以真心換真心,才能夠團結凝聚一支創業隊伍,與他并肩作戰。正如詩人何其芳所說,“去以自己的火點燃旁人的火,去以心發現心”。他在一線教學崗位踐行“愛的教育”,這既是他在教育工作中的體會,更是他人生感悟和處世哲學在實踐中的具體落實,而這一點也恰恰和上了中國素質教育的腳步。換言之,殷廣平事業成功本質上是其人性使然。反過來,殷廣平教育改革和創業道路自然構成了他現實人生最精彩的一面,并把他的人生層次、人性品格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
作品的具體寫作技巧也有值得肯定。在整體結構方面,作品以“局”為敘事節點,以“殘局”“開局”“對局”“戰局”“困局”“變局”“破局”“勝局”“新局”等結構全篇,簡潔而巧妙地布局和掌控了敘事節奏。在局部描寫方面,作品也有某些獨具匠心的設計。比如,對殷廣平正面出場時的一段描寫:初春早晨,春寒料峭,在火熱的集體勞動中,一個單薄的少年,操持農具的動作“沉穩有余”,當他不小心“栽”進糞艙時,“并沒有氣惱,而是不慌不忙地爬起、跑步回到農舍、換衣,繼續干活”。這段值得一提的不是描寫的生動細膩問題,而是暗藏著“草蛇灰線,伏脈千里”的敘事策略。即在看似不經意的描寫中,卻內含了殷廣平創業和人生實踐過程的主要動作行為和內在邏輯。在后面一系列活動中,他有過多少次的“栽倒”,但他“并沒有氣惱”,“不慌不忙地爬起”,“跑步”(與時間賽跑),“繼續干活”。如此技巧,對一部報告文學來說不可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