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楷
【摘要】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我國的新聞傳播事業在近些年來不斷受到來自以科技為驅動、市場經濟為主導的社會新變革的沖擊。在新形勢下,如何平衡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如何應對市場經濟的沖擊或者社會輿論場的新變革,都給我國的新聞傳播事業帶來了新的挑戰。
【關鍵詞】黨性原則市場經濟社會輿論
近些年來,伴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與科學技術的日益創新,特別是全媒體、大數據、云出版等新興概念的呼之欲出,整個傳媒事業被推向了一個以技術革命為中心的大變革、大浪潮之中。尤其是在中國開始參與并加入世界傳媒舞臺的今天,市場化、經濟效益等以利益為主題的概念已經漸漸將觸角深入了我國的新聞傳播事業。事實上,現階段我國很大一部分地區的新聞傳播單位已經開始由純事業單位向以事業為主導,以產業為輔助的二元化結構轉化,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在如此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存活。再者說來,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的社會輿論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近年來,假新聞、假信息的傳播嚴重影響了我黨的威信,如何整治這些問題也成為了重中之重。換言之,我國的新聞事業要黨性還是要民性的問題已經被提升到社會層面上來。
我國新聞傳播業的基本性質就是黨和政府的喉舌,它必須堅持新聞事業的黨性原則。在思想上,要以黨的指導思想為新聞事業的指導方針,宣傳黨的理論基礎與思想體系;在政治上,同黨中央保持一致,宣傳黨的綱領路線、同黨保持一致;在組織上,服從黨的領導,遵守黨的組織原則與宣傳紀律。然而,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就要求我國的新聞媒體在堅持黨性原則與追求經濟利益這兩個看似互不相容的基本點之間找到一個平衡。要么在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下進行新聞事業的運作、堅持新聞事業的黨性原則;要么弱化其中的任何一方。那么在這種改變下,新聞事業的健康發展與否直接關系到我黨與人民之間的信息傳遞、信任與關懷,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新形勢下,更應堅持新聞事業黨性原則
在我國,新聞事業的黨性原則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新聞事業的核心問題。堅持黨性原則就是對我黨的任務與目標做出明確的回應與支持。對于我國新聞事業的從業者來說,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如何堅持新聞事業的黨性原則就上升到了一個更高層面的位置。雖然我國已經成功的從計劃經濟轉向了市場經濟,解決了姓“社”還是姓“資”的問題,那么是否就意味著黨性原則問題已經可以拋在腦后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簡單來說,我們不僅要靠黨來領導我們建立與完善市場經濟,也要通過黨的領導依靠市場經濟的固有模式將達成共產主義的最高目標繼續推進。不管是“中國夢”也好、控制房價也罷,都需要依靠黨的領導與宏觀調控進行指導,這兩個方面都需要人民大眾的信賴與依靠。而我國的新聞傳播事業正是基于團結各族人民,樹立我黨形象而存在的。市場經濟的大力發展,或者說社會輿論環境的巨大改變不是對于黨性的弱化,而是將新聞事業的黨性原則與實際相結合,從而更加符合時代特征,貼合民眾訴求。這也正是我黨以人為本的根本體現。
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黨性原則
我黨的事業發展與建設腳步是與時俱進的,在新聞事業黨性原則的問題上,我們不能只停留在保留精華,堅持原有的經驗主義上,應該通過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與方法論探求怎樣能使黨性原則隨著時代的發展繼續前進。
1、市場需求與黨性原則相結合
我國的新聞事業以社會效益為主,經濟效益為輔。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包括新聞、出版等文化領域在內的眾多行業統統要以社會效益為主要目的,只字不提經濟效益所帶來的影響。時過境遷,在市場經濟的促進下,我們就應該承認并正視市場對于新聞事業的影響在慢慢擴大,這也要求新聞事業與從業人員既要努力適應市場的快速變化,又要堅持黨的工作原則。所以,新聞事業就應該將市場需求同新聞所要傳遞的信息結合起來,抓住市場命脈,以黨性原則為核心,充分調動市場積極性與黨組織的領導權威,實現兩者的和諧統一。
2、開放性意識
這里所謂的開放性意識主要是指兩個方面。其一是實行新聞媒體與用戶、群眾與群體的雙向交流。例如:CCTV所做的“你幸福嗎”與“中國夢”的實地采訪。而這種雙向互動獲取相關信息也成為新聞事業把握社會動向、引導輿論要求的重要渠道。其二就是新聞媒體之間的行業競爭。現如今著名主持人的跳槽、挖角與同類型節目的競爭大大加速了新聞事業的發展。例如:邱啟明從央視到地方衛視;周立波從地方衛視到央視使得“名嘴”的身價逐漸飆升。僅就好處而言,這種你追我趕的局面,形成了市場經濟下的良性循環。
3、避免拜金主義
從個人角度而言,如何抵制越來越猛烈的金錢誘惑,是新形勢下需要采取的重要措施。我們必須高舉黨性原則的大旗,從我做起,以我為主,將拜金主義的思想徹底剔除出我國的新聞事業當中。
三、社會輿論不斷變革下的黨性原則
1、世界不同文化的沖擊
鑒于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具有較大的不同,兩種文化的交鋒日益頻繁。一方面,借助于西方前沿思想的沖擊,一部分人將其轉化為適合我國發展的新思想而促進發展;另一方面,不同思想文化的交鋒使得國內新聞輿論領域愈加混亂,再加上思想的深刻變化與中華民族的獨立性思想,人們的個性化、差異化、多樣化明顯加強,這也成為我國新聞事業發展的復雜背景。顯然,繼續采取保守的黨性原則堅守新聞事業的固有陣地是需要改變的。對于外來文化與信息的傳播,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積極營造健康向上、生動活潑、更加真實的新聞傳播環境。
2、群眾媒介觀的改變
伴隨著出版介質的改變,人民群眾對于新聞的見解和看法已經可以快速傳播。現如今,微博、微信等實時性社交軟件,使得新聞已經開始由“官方發表”轉向“全民生產”。這樣一來,黨性原則的堅持與否更加要求新聞事業通過自身的形象塑造與引導,將人民群眾重新引導到正確的輿論道路上。新聞事業需要將黨的原則與人民的訴求統一起來,把事實的結果與人民的信任相結合,將人民的需求與黨的責任結合起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將人民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做好輿論引導與黨性原則的落實。將新聞事業的內容與時代結合、形式與新技術結合、落實與民眾結合、傳播與黨的發展要求結合,使新聞報道更加貼近民生、更加貼合實際、更加能反映人民的實際需要,增強新聞報道的公信力、感染力,使黨的新聞事業重新占領國內紛繁復雜的輿論制高點。
四、如何堅持黨性原則
1、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平衡
經濟效益的擴大趨勢無疑是伴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而產生的,不管是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亙古不變的議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新聞事業的黨性原則并沒有隨著市場經濟的沖擊而減弱,反倒是使得其黨性更加具有時代特征。可以肯定的是,經濟效益是需要為社會效益服務的,而社會效益決定了新聞事業的性質與方向。社會效益的重要位置也是由我黨的性質所決定的。但是,社會效益的優先并不代表經濟效益的忽視,它是社會效益良好運作的物質基礎,也是我黨新聞事業蓬勃發展的保障。與此同時,要嚴格遵守新聞事業的行業道德,不得過分強調經濟效益,準確打擊“權錢交易”等丑惡現象,維持良好的輿論氛圍。
2、新聞事件的主流性與多樣性
我國新聞事業是代表著黨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具有多層次、多方位的組織,堅持新聞事業的黨性原則也就代表著在重大新聞事件的處理上一定要與黨的主流聲音一致,這就要求新聞事業發揮黨的凝聚作用與指導作用,將人民與輿論牢牢凝聚在黨中央周圍。相反,新聞作為與個人實際貼合的生活化事件,會因為每個人的情況不同產生不可預知的變化。所以,協調新聞輿論主流性與多樣性的統一,也是堅持新聞事業黨性原則的重要問題。現實中,不管是主流輿論還是多樣性的民眾輿論,都要做好充分準備。面對主流輿論,一定要雷厲風行,堅持主旨,萬不能模棱兩可,給民眾造成質疑心理。另外,要以正面引導為主,反面曝光為輔,樹立黨的威信與權威,遵循黨性處理新聞工作中的各類問題。面對民眾輿論,注重新聞的現實性、社會性,充分調動民眾的情緒,協調好黨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
3、如何做好黨和人民的喉舌
我國新聞事業的根本性質就是黨和人民的喉舌。也就是說,我國的新聞事業不僅要代表黨的聲音又要代表人民的利益。一方面,我黨與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相一致的;另一方面,既然是喉舌,就要在堅持黨的原則的基礎上,來反映人民的真實聲音與訴求。黨與人民群眾對于新聞事業的關系其實就是上和下的問題。新聞事業在實際工作中,不能只強調其政治性,只向上級匯報,忽視人民群眾的訴求;也不能以人民的呼聲為借口展開與黨的基本性質相違背的宣傳手段。所以,新聞事業的發展與落實需要既落實黨的方針政策與規章制度(即黨性),又要以黨的政策帶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真實地反映人民群眾的聲音,做到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一黨的基本性質。
結語
可以說,經歷了從1941年《中央關于增強黨性的決定》的提出到現如今的70年間,我黨的性質始終屹立不倒,永葆活力。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我黨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時刻站在人民的身邊,時刻保持著對于新時代新要求的改變。也正是靠著我黨的根本性質,才保證了人民生活的日益改善與各行各業的順利進行。在我國,作為新聞事業理論與精神支柱的黨性原則,一直以來都是保障其順利進行的根本。新形勢下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背景,不僅是對我黨新聞事業提出的又一次挑戰,也是我黨新聞事業能否進一步發展的試金石。□
參考文獻
①喬君,《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新聞事業黨性原則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12
②王巧玲,《新聞事業的黨性原則和客觀規律》[J].《蘭州學刊》,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