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梅福 曹惠子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是13億中國人民的夢,也是世界華人的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首先應該是文化的復興。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的復興,來自于文化的自覺與自信。高校不僅要傳承文化,更要創造文化。沒有文化自覺與自信,談何創造文化。
一、關于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是一種過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恢宏曠世,但在歷史上,尤其是漢以前,比較單調,缺乏自覺。但是,它的自覺是不可阻擋的。
文學的自我發現。“文學”一詞,先秦便有,同時也是孔門四種之一。(《論語》:“文學子夏、子游”)實泛指文章博學。兩漢有“文學”“文章”之分,但也沒有現代的意義。指的是“潤色鴻業”的附屬品,比如《詩經》,加了一個“經”字,它就不是純文學了;那時的文學家(如司馬相如、揚雄等)也沒有獨立的人格,僅僅是帝王的弄臣(玩伴)。到了魏晉時期,文學才高揚起頭顱,走上自我獨立的歷程。這得益于曹丕,他在《論文》中第一次稱文學為“經國之大業,不朽之文章。”這以后各朝各代,都將文學與儒、道等并列,算是一門獨立學科。文革以前,我們有段時間特別強調文學為政治服務,那是政治對文學的強迫。1978年以后,我們提出的“二為”方向,“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有了“以人為本”,恢復了文學本源。
史與經的分離。兩漢時期,史學與文學命運相同,都是依附于經學,史學家的意識也為經學觀念所左右。所謂依經作史、依經論史。也是在魏晉之際,史學開始沖破經學藩籬,開始有“經、史、子、集”部類命名,“史”在目錄上獲得獨立地位。后來我們有了“唯物史觀”,也就是研究歷史要從實踐出發,研究社會生活本質,承認人類生存是第一前提,即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是生產,衣、食、住、行等物質資料,是生產物質生活本身。
科技的非實用趨向。中國傳統科技有兩大特征:強烈的實用性和濃烈的經驗性。也是在魏晉之后,科技一反傳統,具有“非實用”趨向,按照今天的說法,也就是開始有了“純理論”的基礎研究。現在很重視基礎研究,強調“原始創新”等。
戲劇藝術等登上大雅之堂。中國的表演藝術很早就有,《詩經》里面的“頌”就是“歌舞”之類的。只不過,表演者是戴有“面具”的,目的是“娛神”的。到了唐宋,戲劇等好像有了雛形,元代趨于成熟。中國古代的戲劇等表演藝術,“大都是由妓女在都市的勾欄行院里演出”,元人雜劇演出時的角色,除少數外,也都是行院里的各種人物的名稱。元人雜劇的作者,有不少也是勾欄行院中的人物。很明顯,他們只能是社會底層中的人和事,上不了大雅之堂。中國的戲劇等表演藝術登上大雅之堂的時間不長,中國的表演藝術家進入上層社會,也只是近現代的事。
行業文化的被重視。企業非常重視自己的文化建設,因為它的確產生效益。大學文化在20年前,還少有人談起,現在已普遍被認為是高校發展的“軟實力”。
國家領導層學緣結構變化。中國領導層學緣結構的變化也是很值得研究的。上世紀80年代以前,都是老革命出身,沒有“學緣”可稱。改革開放以后,有一段時間,中央政治局領導,基本都是工科出身,少有文科的。十六大以后就有變化了,哲學社會科學受到重視,治國理政遵循社會發展本來規律,不少經濟、法學專業人才進入中央政治局。
“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論斷,就是最典型的文化自覺。
二、關于文化自信
五千多年的中華文化,不僅博大精深,而且具有無與倫比的統一性、多元性、開放性、包容性和穿透性。這是中華文化綿延不絕五千多年的重要原因,值得驕傲。
從古至今唯一僅存的漢字。四大文明古國都有其文字,可惜只有我們的漢字永存于世了。漢字的優勢:字有方塊,單音節,便于計算。象形、會意,有靈魂。它本身就構成了藝術。詞有同意、近意、反意,俏皮,穿透力強。修辭上優點就更多了。還有應用于詩詞上的平仄、押韻等,因此它造就了獨特的中國律詩和楹聯文化,舉世無雙。
禮樂文化:周文王父子三人始創的“禮樂文化”。所謂“禮”就是行為規范,強調“本分”;所謂“樂”,就是分工協作,強調“和諧”。禮樂文化,一是尊重自然規律,立足崗位,堅守規矩。《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行即天道,健即是剛健不可違。意思是說自然規律不可抗拒,君子只能順應它才能做到自強而生生不息。二是發揮主觀能動,各盡其責,力促和諧。《周易·乾》又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是說我們腳下的大地寬廣無邊,君子應該具備像大地那樣寬廣的胸懷去包容、接納和承載萬物。三是主客觀統一,相輔相成,追求文明。“禮化”的功能是維護外在的社會秩序,“樂化”的功能是激發內在情感構建和諧。
儒、墨、道、法、陰陽:中國古代,學術思想界諸子并起,學派林立,相互駁難,因而呈現出“百家爭鳴”的空前繁榮的文化氣象。儒的醇厚,墨的謹嚴,道的超逸,法的冷峻,陰陽的流轉,等等。
“和而不同”:這是中華文化的包容品格和博大精神。從哲學觀到文化觀:《國語》:“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從哲學上講,“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所以五聲和,然后可聽;五色和,然后成文;五味和,然后可食。推廣到政治上,也就是要綜合不同意見,防止偏于一端,專橫獨斷。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學術思想上,要汲取別人有益的東西,糾正錯誤意見,力求公允,絕不盲從。是君子。
摒棄與綜合:《呂氏春秋》:“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這是中華的優良傳統,它得以代代相傳。堅持公允立場,破除門戶之見,提倡獨立思考,尤其是創造一種民主、自由、和諧的政治和學術氛圍,對于文化的繁榮乃至民族的復興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
“有容乃大”:多元文化并存。文化本身是多元的,因為它受區域、民族、時代影響。佛教文化:中華文化的基本架構:儒、佛、道三足鼎立。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先是皇帝請來的客人,慢慢開始由上層走向民間。
仙道文化:真正土生土長的本民族宗教是道教。道教樂于生、重生、貴術。許多宗教都有原罪說,把希望寄托在天國,幻想死后靈魂得到安寧。道教卻認為,生活是樂事,死亡最痛苦。
少數民族文化:蒙古族文化,藏族文化,維吾爾族文化,等等。
中華文化圈:強大文化力度的擁有,使唐代中國成為向周邊文化地區輻射的文化源地。“在十九世紀西方資本主義勢力進入東亞地區之前,東亞世界在地理上以中國本土為中心,形成了包括中國、日本、朝鮮、越南在內的中華文化圈,與西方基督教文化圈、東正教文化圈、回教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并稱為世界五大文化圈。”
契丹、女真、黨項羌族和元朝、清朝的漢化。中國版圖上,曾有一些時期是由少數民族統治的。契丹、女真、黨項羌族、女真以及其后的蒙古,以剽悍的草原游牧民族氣質入主漢地,甚至囊括整個中國。然而,政治的軍事的民族的沖突,反而促進了文化的深刻交融。
三、文化自覺與自信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動力
國家的獨立,首先是民族的獨立;民族的獨立,首先是文化的獨立。出口技術,出口經濟,再多也算不上強國;出口文化,出口思想,才能稱之為強國。胡錦濤指出,“加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對內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對外增強國家親和力和影響力,是全面增強我國綜合國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之舉。”
什么是先進文化?首先是價值觀念的先進。縱觀五千多年文化史,回味馬克思關于社會發展規律,俯覽全球生產力發展現狀,我們深深體會到,中華民族無論在什么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始終能夠高昂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得益于偉大的中華文化。
四、如何實現以文化引領社會風尚
文化的自覺自信,首先要對文化建設高度重視,這是一種觀念。文化的自覺與自信,首要的是要大家保持一根文化的弦。現在,文化的保守和成品的質量正在削弱。一些人和一些地方表現出來的急功近利,是對于文化的無知與粗暴。有的用文化包裝“成績”,等等,都不是文化的自覺與自信,而更像是不自覺、不自信,或者說是盲目自吹自擂。
自覺與自信,還包括文化上的創新精神,以文化引領社會風尚。文化如何去“引領”社會風尚?
“引”:具有抽象性、前導性、標桿性,對受者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其關鍵是陣地建設。它有靜態與動態之別。靜態的,主要有:(1)理念設計,強調真善美。(2)藝術設計,強調莊重、大方,個性,高雅。(3)品牌規劃(VIS)設計,強調統一規范。(4)品牌策劃,強調新穎獨特。動態的主要有:(1)各級各類活動,強調新穎獨特,富有個性。(2)各級各類展覽,強調主題豐富,形式活潑,時效性強。
“領”:具有具象性、領帶性、力行性,對受者具有言傳身教的作用,其關鍵是隊伍建設。(1)知識階層,特別是教師,尤其是思政課教師。這是主陣地、主渠道,他們是領路人。(2)文化工作者。像作家、詩人、明星、媒體人等,他們是旗手。(3)黨員、干部,他們是骨干。(4)社會精英等等,他們是積極分子。
當然,文化建設的主要力量是共享其成果的全體人民群眾。只有不斷增強人民群眾文化自覺與自信,才能實現“文化強國”“文化強省”的奮斗目標。
當然,我們講自覺與自信,不是盲目自大。文化自大會導致民粹主義,民粹主義會招致擴張和恐怖,這是世界文明所不齒的。□
參考文獻
①馮天渝、何曉明、周積明:《中華文化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②中央宣傳部、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論文化建設——重要論述摘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