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利華
【摘要】伴隨著日益頻發的突發事件和網絡影響力的提升,網絡對突發事件的傳播和網絡輿情對突發事件的聚焦越來越動力十足,這動力是互聯網與突發事件契合作用的結果。但也正因為這種契合作用,將我們置于網絡輿情治理的困境之中。
【關鍵詞】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治理困境
一、背景:頻發的突發事件、不可忽視的網絡力量與被日益重視的輿情治理
隨著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逐步深入,各類突發事件頻繁發生,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嚴重沖擊。我國因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失也相當驚人。對此,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工作。與此同時,網絡迅速發展成為人們信息溝通和交流的主要工具,是表達意愿和形成輿論的重要場所。從1998年“中國南聯盟大使館被炸事件”帶動“強國論壇”的崛起,到SARS中公眾對公共危機的知情權的反思,到“孫志剛事件”、“黃靜案”等對基本人權的關注和呼吁,再到近些年的“鄧玉嬌案”、“微博打拐”、微信走紅、網絡反腐等等,都凸顯了網絡輿論的巨大制約力量。民眾越來越多的通過網絡便捷、廣泛和互動地參與到備受關注的公共議題之中,形成了強大的輿情場。尤其在突發事件的傳播中,網絡發揮了比傳統媒體更為強大的優勢,也因此形成了制約力量,成為黨和政府不得不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面。
早在2004年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就提出要“建立社會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暢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2008年6月胡錦濤在視察人民網時指出:“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2009年,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注重分析網絡輿情”。十八屆三中全會更加明確提出:“健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體制機制……健全網絡突發事件處置機制,形成正面引導和依法管理相結合的網絡輿論工作格局。”習近平同志2013年8月19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也指出,“要根據形勢發展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可見,輿情治理工作日益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視。尤其是隨著網絡輿情對突發事件的關注和聚焦,突發事件中的網絡輿情逐步成為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和網絡輿情治理不得不面對和關注的重點內容。在筆者看來,突發事件與網絡傳播的契合作用,正是突發事件中網絡輿情傳播的動力所在。
二、動力:契合作用推動突發事件中的網絡輿情傳播
突發事件因其本身的破壞性、負面影響性非常容易成為廣泛傳播的對象,顯得動力十足。更加重要的是,這種動力是網絡傳播的及時性、交互性、海量性與突發事件的突發性、公共性、復雜性相契合的結果。
1、網絡傳播的即時性與突發事件的突發性契合
與傳統媒介相比,網絡信息的傳播有更強的即時性,使得網絡信息的傳播更加快速,更加具有時效性。這種即時性滿足了突發事件中公眾對信息獲取的迫切性,保證了信息本身流通的迅速,以及知曉和參與傳播的時效性。在突發事件中,人們對突發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事件、地點、程度等難以把握,并對事件的起因、規模、事態變化、發展趨勢及影響等無法事先描述和確定,很難預測。使得其在較短時間內迅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產生出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極易引發公眾的恐慌。于是,公眾對突發事件信息獲取的需求就顯得更加迫切。網絡傳播中,突發事件信息的流動不再受到時間限制而滯后,極大滿足了公眾在突發事件中迫切獲知的心理需求。
2、網絡傳播的交互性與突發事件的公共性契合
麥奎爾曾指出,“網絡可以說是迄今為止最理想的溝通媒介,它在融合報刊雜志、影視廣播等所有媒體的同時也超越了這些傳統媒體,網絡傳輸使得各類信息平等自由流動。”①在網絡環境中,各類信息可以平等自由流動,參與者有極強的自主性。而正是這種自主性使傳統的傳播者和受眾在瞬間完成角色的互換,每個人都可以是傳播者,受眾不再是只能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可以主動地去接受選擇信息,并迅速參與到信息的提供與傳播過程之中去。突發事件的結果,往往會帶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不同程度給國家和人民造成政治、經濟上的損失和精神上的傷害,會影響政治局面的穩定,破壞經濟建設,危及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甚至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從這個角度講,突發事件關乎國家發展、公眾社會生活,事關公共利益,具有極強的公共性。正因為如此,突發事件一旦發生,將大大激發公眾的關注度和參與熱情,使之成為社會焦點。通過互聯網絡,公眾可以對突發事件的知曉和參與討論權力進一步擴大,可以描述突發事件狀況、求助需求等相關信息,并且展開雙向的交流互動,這大大推動了突發事件中公眾對公共利益的關注。
3、網絡信息的海量性與突發事件的復雜性契合
互聯網絡是自由而開放的,正因為如此,互聯網絡便擁有了巨大的信息承載空間,使互聯網絡呈現出了海量信息性,這種海量信息性與突發事件的復雜性正好契合。突發事件的復雜性,其主要體現在原因和結果上。從原因方面看,造成突發事件的原因復雜。有純自然因素造成的突發事件,也有人為因素造成的突發事件,還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共同作用而造成的突發事件。從結果來看,突發事件一般影響地域廣、涉及人員多,還會波及到相關領域、行業的發展,演變為綜合性的危機,遠遠超出人們的意料。突發事件往往產生漣漪效應,使得后果更加復雜。正是由于突發事件的復雜性,公眾需要對突發事件有一個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的了解和關注。這使得突發事件的復雜性與互聯網絡所提供的海量信息保持了極大的契合性。突發事件發生后,各種相關信息會鋪天蓋地,把網絡傳播的作用發揮到極致。如此一來,互聯網絡正是滿足了公眾在復雜突發事件中對海量信息的需求。
正是在上述三種契合作用的推動下,突發事件中的網絡輿情表現出了較一般輿情更為強大的影響力。可見,互聯網對突發事件中公眾輿情產生的影響,已經遠遠超過傳統媒介,形成了更具聲勢、更加廣泛的網絡輿情浪潮,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社會的進一步開放和民主化進程的加快。但需要明確的是,上述三種契合作用的推動亦將我們帶到了網絡輿情治理的困境之中。
三、困境:突發事件中的網絡輿情治理
1、認知研判困境:信息的過剩與信息缺乏并存及網絡謠言的紛擾
生活在互聯網時代的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從網絡中獲得我們所需要的各種服務和信息,但互聯網傳播新技術也將我們帶入到一個信息過剩與稀缺并存的尷尬境地中。在互聯網對突發事件的傳播過程中,我們亦能感受到同樣的尷尬。一方面,政府、公眾和媒體對突發事件的高度關注和廣泛參與傳播,帶來了海量的信息,公眾對突發事件的信息需求得以滿足。另一方面,突發事件的網絡輿情是在“議程設置”全民化的基礎上產生的,于大多數公眾而言,如何過濾和篩選有效信息就如同大海撈針。就如我們經常所說的那樣,選擇太多等于沒有選擇,信息太多也同時意味著信息的缺乏。所以,在突發事件的傳播過程中,信息的海量性和不完備性并存是客觀存在的。這使得突發事件中網絡輿情的認知和研判工作顯得復雜而困難。
同時,在突發事件發生的特殊情境中,互聯網絡的作用可能往往被夸大。面對突發事件的不可預知性,加之對傳統媒體的不信任,人們更愿意相信網絡信息,尤其是那些非官方、非主流的網絡信息。這樣一來,容易導致謠言的肆意傳播,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去年的“MH370”失聯事件就是典型。事件發展至今,“飛機迫降南寧”“發現失聯客機信號”“發現飛機殘骸”“海面迫降成功”等各種網絡虛假消息廣泛傳播。可見,在突發事件中,網絡更加容易成為謠言生存的“溫床”,而由此帶來的不和諧聲音不僅混淆視聽,還誤導了受眾,產生不良后果。這將會對網絡輿情產生誤導,直接影響對網絡輿情風險的認知和科學研判。
2、管理應對困境:群體非理性、傳播自由對責任的挑戰及“蝴蝶效應”對風險的疊加
如前所述,互聯網絡的傳播中受眾和傳播者處于同等地位,傳統意義的“把關人”不復存在,帶來把關人泛化和把關力弱化。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有發言權的情景在突發事件的網絡傳播過程中更是如此。這種多元傳播主體的存在帶來的個性化以及匿名性不得不讓我們面對難以克服的群體非理性問題。即公眾在網絡中因共同的關注點引起群體的情緒感染或同化,從而引發群體的非理性或者群體的極化現象。遭遇突發事件,公眾對突發事件信息獲取的需求越是迫切,事件越是關乎公共利益,這種群體的非理性可能更容易得以強化。在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和網絡輿情治理中,一旦遭遇網民群體的非理性,就等于雪上加霜,使得相關工作困難重重。
同時,因“把關人”的消減和泛化,網絡公眾可能由于自身素質和責任感已無力承擔起刪選、過濾代表公眾利益信息的責任,在網絡媒介不斷擠壓傳統媒介生存空間的境況下,網絡傳播的自由性就會使其社會責任不斷缺失②。在突發事件的網絡傳播過程中亦是如此。
此外,突發事件的發生都有其一定的原因和社會背景,是社會各種矛盾激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典型的突發性和破壞性使得其更加容易牽動社會和公眾的神經,從而使突發事件的網絡輿情演化表現出來更強的“蝴蝶效應”③,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樣一來,導致突發事件本身的風險在網絡中被疊加,從而可能產生出遠遠超過事件本身的危害后果。這就對相關政府部門的網絡輿情管理和應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面向非常規突發事件的網絡輿情應急聯動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傳媒預警與突發事件數據庫建設”(13AXW012)(2014M552093)】
參考文獻
①丹尼斯·麥奎爾著,崔保國譯:《大眾傳播理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67
②燕道成:《群體性事件中的網絡輿情研究》[M].新華出版社,2013
③黨生翠:《網絡輿論蝴蝶效應研究:從“微內容”到輿論風暴》[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