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夢琪
【摘要】“三農”題材電視劇一直是我國電視劇的主要構成之一,但當前其與所處的觀眾、媒介等“新環境”表現出明顯的不適應。叫好又叫座的《馬向陽下鄉記》以其輕喜劇風格、時尚感和“一獨多線”的營銷推廣模式,帶給我們很多思考和啟發。這表明,新環境對于“三農劇”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我們應該轉換創作觀念,創新制作播出模式,以實現“三農劇”的突圍。
【關鍵詞】《馬向陽下鄉記》三農劇突圍
被稱為“時尚農村劇”的《馬向陽下鄉記》,2014年9月17日登錄央視一套,整體收視率一度接近2%。不僅在同時段衛視收視中持續排名第一,網絡點擊率突破10億人次,成為電視收視與網絡點擊量的雙冠軍,創造“三農”題材電視劇的新紀錄。①在收獲高收視率的同時,社會反響也極其熱烈,“三農劇”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和思考。本文嘗試分析該劇大受歡迎的原因,以此為基礎,思考“三農劇”面臨的新環境及如何突圍。
一、輕喜劇開啟新風氣
當前我國“三農”題材電視劇,占據主導地位的有兩種類型,一是烙有“趙本山式幽默”的“東北風”電視劇,尤其以《鄉村愛情》系列劇為代表;二是以塑造偉大女性為主線的農村“苦情劇”。“趙本山式”東北風劇的主人公都來自農村,在農村改革的矛盾與沖突中,各色人物粉墨登場,家長里短拉開序幕。與之相比,《馬向陽下鄉記》的主人公馬向陽從來沒有在農村生活過,以一個城市人的身份來到農村,劇集在農村與城市的生活時差與文化沖突中展開故事敘述。
在“苦情劇”中,多難的女主人公往往美麗善良、性格溫順、忍辱負重,“生活的困苦”、“惡人的陷害”、“惡婆婆的折磨”等一起降臨在她們身上,在故事的展開過程中博得觀眾的同情和眼淚。走輕松、喜劇路線的《馬向陽下鄉記》,通過馬向陽從公務員到村官、從城市到農村,幾經挫折,在為村民解決問題和化解矛盾的過程中展開,穿插著“化糞池救老太”、“掛吊瓶吃酒席”、“寡婦門前是非多”等情節,在讓觀眾捧腹大笑的同時,不乏對某些社會現實的揭露和諷刺,體現了藝術作品的社會功能。
整體上看,該劇力求以輕喜劇的美學風格去展現農村現實,沒有無厘頭,沒有低級趣味,不靠惡搞,不靠巧合,特別是不靠拿人物的生理缺陷開玩笑來取得喜劇效果。②
在一些“三農劇”中,農村只是被想像的對象,農村人也被貼上相應的標簽。從《鄉村愛情》系列來看,除了“標簽式”的創業精英,農民被定位為游手好閑、搬弄是非的有閑階層,③而基層村官則多以“高大上”的形象出現,即使有一些瑕疵,也是輕描淡寫、淺嘗輒止。如《鄉黨委書記》、《三選村官》、《干部》、《村官》等劇,有意無意地抬高和美化基層干部的形象,以主流意識形態代言人的倫理化視角去投合某種需要,④結果是與真實的農村情境相背離,拒觀眾于千里之外。
《馬向陽下鄉記》最大的看點是吳秀波演繹的“第一書記”。這個角色不再是既定的“高大全”形象。他像現實中不少干部那樣抱著“玩”的心態下鄉工作,幾乎所有村民都認為他是來鍍金的、玩的。他和大多數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一樣,不清楚“兩壟地有多大”,因害怕小耗子而無法入睡。就這樣一個找不著北的“問題干部”,要給祖祖輩輩生活在大槐樹村的村民們解決問題、指導工作,笑話、矛盾注定不會少。這樣的情節創設,既符合現實,又使得喜劇有了合理化。
同時,該劇還真實地展現“第一書記”身上的閃光點:他為人厚道仁義,公平公正,富有同情心。充滿智慧,面對村里不同的人與事,處處以柔中帶樂的馬氏幽默應對,如對劉世榮宣稱的親戚傳聞,他以每個小孩一包餅干的方式輕松化解。有高度的責任感,誓死要保住代表全村人信仰的大槐樹,用自己的房子抵押貸款籌集資金,讓村民的土地可以利益最大化地流轉。概言之,這個形象的塑造,將“人”、“人性”置于第一位,而不是將“身份”、“職務”置于第一位。
同時,該劇融入了“宮斗”、“囧”、“穿越”等近幾年頗受歡迎的影視創作元素,但這些幽默、滑稽,不同于一般“三農劇”的“搞笑”、“無厘頭”,甚至“瞎胡鬧”,是一種既讓人貼心,又不乏藝術的幽默。
《馬向陽下鄉記》的突破還表現在對復雜農村現實的巧妙反映上。僅就21世紀以來的“三農劇”來講,其反映的現實問題往往設置為農村的改革或發展糾葛,社會關系的變化是其情節發展的主要動力,比如《農民的根》、《鄉村愛情》、《咱們村的年輕人》、《喜耕田的故事》等。⑤雖有少數涉及鄉村嚴峻現實的作品,也僅僅是從社會環境與人的關系角度,關注農村發展的困境和農民的無奈,如《生存之民工》、《燒鍋屯的鐘聲》等。《馬向陽下鄉記》雖然也涉及“權力重建”、“土地流轉”、“生態旅游”、“有機農業”等常規議題,但其情節點展開的關鍵是農村人文環境與人的關系變化,激烈事件也相應地來自于本土的鄉村世界,被外來的新的文化質素打破而產生的碰撞。⑥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中觸及人性、人情的真諦,不僅深入生活肌理,展現時代風貌,更觸及當下我國“三農”發展中遇到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如“環境污染”、“留守兒童”、“腐敗”、“農村自治與家族勢力”,以及土地流轉政策的推行過程中,黑心商賈的欺詐等。
二、時尚感引領新風尚
吳秀波版的第一書記,告別了省城商務局科長的職位,開著越野車、頂著當下頗為時尚的健身自行車“招搖”下鄉;與村書記反差極大的墨鏡、短褲裝扮;時而似驢友觀光,時而釣魚弄蛐蛐的“史上最潮”村官形象,與大槐樹村依舊落后的生活水準、傳統的民俗民風、樸實的村民都產生了極大的反差,為古樸傳統的“三農劇”增添了時尚元素。不可否認,“新一代男神”、“萌叔”吳秀波的加盟及其偶像魅力為這部“三農劇”的高收視率錦上添花。時尚大叔變身“第一書記”,擴展了觀眾的范圍,特別是吸引了大批城市和對農村題材電視劇無感的年輕觀眾。這說明,“三農劇”一樣可以力邀大牌演員參演,大投資一樣可以帶來高收視和大回報。
該劇中最吸引觀眾的另一看點是堪比“宮斗”的大槐樹村各方勢力的斗爭,大小紛爭,幾乎天天上演。其中,以下派干部馬向陽、村霸劉世榮、村主任妻子李云芳、村會計梁守業的恩恩怨怨為主線,穿插村中不同人物角色圍繞各自利益關系展開的種種明爭暗斗。這猶如《甄嬛傳》般環環相扣、利害當頭甚至有些爾虞我詐的“村斗”劇情,在牢牢抓住農村觀眾的同時,也成功贏得了大學生村官、公務員、白領等群體的關注,在城鄉、網上網下、各階層、各年齡階段均有較高收視。
更為重要的是,這部劇沒有刻意展示農村人的“純樸”,也沒有過分渲染農村的“落后”,而是展現了一個原生態、古樸,同時不乏時尚感的新農村,展示了一個與大都市連接緊密的新農村,人物、語言、思想理念都不乏與流行時尚同步之處。
該劇還借鑒了當前在我國風行的電視真人秀的做法,在場景選擇、劇情創設上考慮到劇情與現實互動的可行性,如煎餅、鄉村原生態旅游、富硒產品的銷售等。事實證明電視劇效應同樣不可忽視。十一黃金周期間,大槐樹村的拍攝地涌泉村成了當地最熱門的旅游景區,游覽量直線飆升。據位于該村風景區的負責人統計,去年9月,尤其是《馬朝陽下鄉記》在央視播出之后,游客人數呈直線上升,“至少翻了七八倍。”正如劇中所說:“馬書記真的讓大槐樹村長出金子了。”⑦
三、“一獨多線”開創高收視
好劇還必須有好的推廣營銷。《馬向陽下鄉記》被列入“中國夢”系列節目,由央視一套黃金檔首播,中國網絡電視臺更新播出,這為該劇提供了最優的播出平臺。據央視電視劇管理中心項目部副主任王浩介紹,該劇單集收視破2,平均收視達到1.8%。⑧依托央視平臺,該劇實現了主旋律題材的突圍。在網絡平臺等新終端播出,契合了年輕觀眾移動、手持、碎片化的觀看習慣,也為農民工等觀看電視不方便的觀眾群體提供了便利性,在各大視頻網站的點擊率遙遙領先。播出期間,熱播大劇網絡播放量排行榜顯示,10月6日到19日該劇網絡播放總量持續第一,在15日當日網絡播放量達到9230萬,超出第二名5千多萬。⑨
該劇宣傳平臺廣,全媒體齊頭并進。從前期的造勢宣傳到劇集播出階段,通過報紙、電視、微博等大力宣傳、互動。宣傳片、精彩片花在電視上定點播出。《東方今報》刊登了題為“《馬向陽下鄉記》下周登陸央視一套”的專題報道,《光明日報》刊發了題為《<馬向陽下鄉記>:主旋律的喜劇表達》的評論文章。劇集播出期間,官方微博中發起了一系列活動增加與觀眾的互動,如剖析劇中復雜的人物關系、集錦特色演員表情包、評選“大槐樹村村花村草”活動等。隨著劇集播出后觀眾對其喜愛程度的不斷高漲,互動的話題越來越多,關注度持續上升。播出前的全媒體推廣,有效將觀眾吸引到播出平臺;播出期間的互動則有助于穩住已有觀眾。
該劇的推廣營銷模式帶給我們的啟發是:當前的“三農劇”也必須進行全媒體整合營銷,以有效穩住現有觀眾,吸引目標觀眾,挖掘潛在觀眾。
四、新環境與“三農劇”的突圍
“三農”題材電視劇一直是我國電視劇的主要構成之一。1958年,中國電視史上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就是“三農”題材,它開啟了我國“三農”題材電視劇序幕,帶動了“三農”題材電視劇創作的第一個高峰。20世紀80、90年代,以“農村三部曲”(《籬笆·女人和狗》、《轆轤·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網》)為代表,“三農”題材電視劇迎來了第二次高峰。21世紀以來,“三農”題材電視劇更是空前繁榮,其中尤其以“趙本山式”“三農劇”為代表。
火熱的同時,“三農”題材電視劇也開始變得模式化,陷入困境。一是人物形象單一、趨同、角色塑造符號化,缺乏真正有個性的人物形象;二是地域空間局限性,大多數“三農劇”都使用東北、西北民間方言,北方鄉村劇“一村獨秀”;三是創作題材不夠寬,同類題材扎堆。概言之,“三農劇”的創作水平已經與其所處的新環境不相適應。
首先,新政策之下的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過連續多年“中央一號文件”的關注,特別是最新的城鎮化新政之下,我國農村日新月異,以往“三農劇”關于農村的刻板印象”如落后、貧窮,適齡兒童上不起學、輟學率較高等,已與農村的真實面貌不符,貼有此類標簽的電視劇就無法做到藝術真實。同時,農村也出現了新的問題,如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環境污染等,亟需得到電視劇的呼應。
其次,新傳播環境之下的電視收視格局發生了變化。縱觀我國電視節目收視格局,大制作、真人秀、引進節目顯得異常強勢,占據了大部分市場份額。“三農劇”一般投資較小,請不起大牌演員,廣告投放有限,雖然有觀眾需求,但正日趨邊緣化。
最后,新媒介技術的發展使得電視劇的播出方式發生了變化。綜藝等電視節目在營銷推廣方面較為重視,投入大,效果明顯。“三農劇”如果再囿于電視熒屏單一的播出平臺,就會失去年輕觀眾,失去看電視不方便的觀眾。手機、互聯網、各種手持終端等在農村居民、農民工等群體中亦有大量用戶。如何穩住農村觀眾,方便流動性強的農民工觀眾,吸引城市觀眾成了“三農劇”面臨的難題。
上述新環境對“三農劇”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如果充分考慮這種新環境,深入生活,轉換創作觀念,探索制作播出新模式,“三農劇”完全可以走出一條自己的發展之路。可喜的是,《馬向陽下鄉記》進行了這方面的摸索和嘗試,開啟了“三農劇”的新風尚,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研究和借鑒。□
參考文獻
①《〈馬向陽下鄉記〉“第一書記”座談會在濟南召開》,http://sd.dzwww.com/ sdnews/201410/t20141017_11197999.htm
②《〈馬向陽下鄉記〉:主旋律的喜劇表達》[N] .《光明日報》,2014-11-3
③宋勇琴,《尋得源頭活水來—“三農”題材電視劇的現狀與突破》[J].《中國電視》,2014(1):29
④薛晉文:《中國農村題材電視劇研究》[M].中國電影出版社,2013:91
⑤⑥《〈馬向陽下鄉記〉今晚收官深度解讀人物性格》,http://ent.qq.com/a/ 20141015/019362.htm
⑦《吳秀波帶火拍攝地“大槐樹村”游客翻倍》,http://ent.sina.com.cn/v/m/2014-10-06/10294220130.shtml
⑧《專家評〈馬向陽下鄉記〉:不再用丑化人物形象制造笑點》,http://culture. people.com.cn/GB/n/2014/1017/c70988-25853951.html
⑨上海劇星傳播新浪官方微博,http://weibo.com/visionstar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