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
故鄉水網密布,縱橫交錯的河塘如玉帶,似瓷盤,鑲嵌在廣袤的江海平原上。河塘邊上,便是生長茭白的沃土。每年初春,當陽光融盡殘冬的冰雪,河塘里便有嫩綠的葉片,悄悄地鉆出水面。春陽輕撫,春風暖拂,葉片越竄越高。那葉片呈長條形,仿佛是指向天空的一把綠劍。初夏,綠葉成叢,翠影疊嶂,微風拂過,一陣蕩漾,和著鳥語,沙沙作響,詩情畫意,唯美多嬌。

也許是因為生在水邊,能更多地吸收日月精華、陽光雨露,茭白的生長速度很快,中秋前后就可食用了。收獲茭白,如同老師教育學生需要耐心和細致。故鄉的小姑娘、大嫂子們此時顧不上害羞,脫掉鞋襪,挽起褲管,露出如茭白似的玉腿,小心翼翼地走進水里,用手扒開茂密的葉子,細細尋覓。看到近根部有鼓脹之處,先輕輕捏一捏,如果又硬又實,便可以確定是茭白。剝開緊裹在外面的層層葉片,用力一扳,茭白便在手中了。剛收上來的茭白,外表還包著一層青翠的綠葉。撕去嫩葉,雪白粉嫩、胖嘟嘟的茭白就呈現在你面前,一股草木的清香,直往你鼻孔里鉆。茭白生長有先有后,那些小茭白且留著長大了再采。整個秋天,可以收獲好幾茬兒呢。
茭白,吸取天然水土之養分,鄉野之味濃郁,享有水中人參之美譽。剛摘下的茭白,又嫩,又爽,又脆,又甜,咬在嘴里,甜滋滋、脆生生的,食之滿口生津,實在是一種美味的享受。茭白質地鮮嫩,味甘實,被視為蔬菜中的佳品,與葷共炒,其味更鮮。茭白炒肉片、油燜茭白、糖醋茭白、香菇茭白湯等都是讓人垂涎三尺的美食。故鄉的鄉親們喜歡用茭白和木耳炒雞蛋,色香味俱佳。
不光今人愛食茭白,古人對茭白也情有獨鐘。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宿五松山下荀媼家》一詩中寫道:“跪進雕胡(雕胡即茭白)飯,月光明素盤。”山里老媽媽在艱難困苦中特意給素不相識的李白做了一盤鮮美的“雕胡飯”,足見她的熱情、善良。杜牧的《早雁》詩中云:“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菰米也是茭白)岸莓苔。”詩人深情地勸慰南飛的征雁:不要厭棄瀟湘一帶空曠人稀,那里水中澤畔長滿了菰米莓苔,可以作為食料,不妨暫時安居下來吧,從另一側面反映出詩人對于茭白的喜愛。
茭白因水而生,和潤著水鄉特有的靈韻仙氣,吸取著水鄉雨露朝氣,骨子里充盈著水鄉的真味,每年的秋冬之季,菜市場便滿是茭白的影子,那淡香甘潤的滋味讓人能吃出鱸魚的嫩盈感,舌尖稍一咂吧,能觸覺到水鄉濕潤潤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