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中良
在我的印象里,孫大宇是個勤奮的人,腦子里有很多想法,并且會很執著地去做一件事。讀過《孫大宇圖繪三山五岳》之后又一次印證了我的觀點。踏遍五岳寫三山,真的不是一句玩笑。完成這樣一個工程需要的也不僅僅是一份勇氣和毅力,更重要的是對藝術的執著和信念。用實際行動去踐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多數人沒有做到,孫大宇做到了。
大宇早期學過西畫,又在1997年追隨石開先生學習書法篆刻,而后又拜入吳門師從吳悅石先生研習中國畫。習畫過程中,其在深入傳統的同時不斷外出寫生,以自我之視角,描繪了大量無論古今都鮮于觀照的景致,在自我體悟的構建下,借鑒先人經典,而于傳統山水符號之外,養成了惟其獨有的家山之景。
石濤嘗說“搜盡奇峰打草稿”,對于記錄、創作《三山五岳》,大宇的這次行走搜尋的又何止是奇峰、奇景,他把大部分古今畫家有意無意略去的“人”和“工”請了回來,少了幾分仙氣兒,多了些許人氣兒。此中每幅山水都有對號入座的具體存在感,不再千山萬山是一山地含糊著。在刻畫物象時,細線與闊筆理性結合,恣意而圓潤,分得清道得明。大宇還打破了那些經典的留白模式,景物充溢紙面,而其五色淡墨遞相流布,氣息在景深中游走,使得畫面毫無壓抑局促之感。畫中我們還能看到時而出現的速寫筆致,以及經典中不曾有過的對應關系和觀察角度,他甚至在有意回避之前精研過的古人招式,只是純粹地對景,一切的不相干統統舍掉,用自己的手眼心重新揣摩。
我們說,研究什么是什么的那是科學,而藝術就是作什么而不是什么。畫于紙面上的雖然是眼中的景,但真正的初衷是胸中的意境。大宇身臨三山五岳,一路中得到的風雨、晴虹、人情、困苦,如此的強烈與豐富,這些在他心中翻滾、調和,然后細膩精確地與手下的筆觸鏈接,將它們映照在了畫中。
《三山五岳》是孫大宇對中國山水畫千百年來的造型、造境經過思索、實踐之后給出的他自己的一套解答,以他自己的視角打破著又延續著中國山水畫的程式。隨著時光流轉,這160幅畫作將化于大宇的內心,漸漸感悟,感悟那些只有經歷過這些的他才可以想見的東西,而我們在感賞此巨制的同時,更滿懷期待,期待著既可守于寂寞,卻又不甘寂寞的大宇的下一次進境。



孫大宇
號盛石。先后就學于山東師范大學(獲學士學位)、中國藝術研究院(訪問學者)。1997年5月拜石開先生為師學習書法篆刻,2007年5月拜吳悅石先生為師學習中國畫。曾于中國國家畫院、今日美術館從事編輯工作。先后在北京、山東、湖南、廣東、內蒙古等地舉辦個展十余次,參加全國聯展、邀請展幾十次。作品及文章散見于《中國書法》《中國書畫》《東方藝術》《美術報》等;傳略曾被中央電視臺、旅游衛視、山東電視臺等媒體宣傳播放。2011—2014年游歷三山五岳并創作《孫大宇圖繪三山五岳》冊頁160幅。出版有《孫大宇詩畫選集》《中青年名家孫大宇》《孫大宇畫集》《孫大宇詩文書畫集》《孫大宇圖繪三山五岳》等。現為國畫網總編、燕京畫會秘書長、職業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