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擱淺海灘的事件并不鮮見。但美國東海岸前不久出現大量從海水中涌上海灘的、指關節大小的凝膠狀動物。它們是有“水母卵”之稱的樽海鞘,但它們與人類的親緣關系比與水母的更近。實際上,樽海鞘與水母的唯一共同點是:兩者都呈凝膠狀,并且都在海洋里漂浮。風向或水流的變化,有時會把樽海鞘推上海灘。不過,樽海鞘對人類完全無害。
樽海鞘屬于被囊類動物。被囊類動物都有原始的脊骨,而水母卻沒有。一些種類的樽海鞘的身長可達30厘米。它們的一部分生命周期是無性出芽,即一只樽海鞘產生一連串保持相互連接的雌雄同體克隆體。這樣的鏈條有時可達15米長,甚至可以形成輪狀鏈或雙鏈。最終,樽海鞘鏈會斷裂,釋放的所有個體都變成包含一個卵子的雌性。來自上一代的雄性為雌性授精,產生胚胎。雌性接下來會產生睪丸,接著去為附近其他樽海鞘的卵子授精。最終,胚胎爆裂,生長成另一個克隆體鏈。樽海鞘的交配能力,以及合并不同基因材料的能力,始終維護著種群健康。它們的克隆能力,則讓它們能迅速繁殖。
樽海鞘的克隆傾向還讓它們能控制赤潮:它們吃藻類,釋放自己的寶寶鏈。這樣大吃大喝產生的大糞丸迅速沉到海底。樽海鞘所吃的海藻利用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來生長,所以樽海鞘的糞丸把這些碳帶到海底,基本上就讓這些碳脫離了碳循環。當他們的數量足夠龐大,那么,也許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抑制全球變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