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一、十八屆五中全會召開,“十三五”規劃堅定改革決心
10月26—29日,備受矚目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勝利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即將開啟的“十三五”規劃,既是到2020年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的五年規劃,也是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的首個五年規劃。全會及其通過的《建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并首次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中國“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的發展描繪出新藍圖。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在全球經濟低迷的背景下,產能過剩和出口萎縮導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而能否跳出“中等收入陷阱”決定著國家未來發展的前途和命運。一方面為了保證經濟長期向好,我們必須要進行“陣痛式”的結構性改革,另一方面又要保證經濟降速在可承受的區間內。危機意識堅定改革決心,“十三五”規劃提出了創新驅動、綠色經濟、全面放開二孩政策等一系列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要舉措。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將加快轉方式、調結構,著力解決發展進程中的難題,培育發展新動力,打造發展新優勢,創造發展新機遇,用實實在在的行動鑄就國富民強、繁榮共享的中國夢。
二、美國軍艦強闖南海,中國需保持戰略定力
10月27日,美國“拉森”號軍艦未經中國政府允許,非法進入中國南沙群島有關島礁鄰近海域。中方有關部門隨即依法對美方艦艇實施了監視、跟蹤和警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美方軍艦有關行為威脅中國主權和安全利益,危及島礁人員及設施安全,損害地區和平穩定,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美國借“航行自由”之名,行“橫行自由”之實,體現了其對華戰略仍未擺脫冷戰思維的窠臼。
面對美國在南海上的咄咄逼人,中國需在認清其本質的基礎上保持戰略定力。近年來,中國“一帶一路”的發展倡議得到國際社會的積極響應,加之歐洲大國集體“向東看”,使美國在全球霸主的寶座上如坐針氈。同時,為了迎合國內大選對華強硬的老套路以及緩解來自軍方的強大壓力,奧巴馬選擇在南海“玩火”,妄圖實現對華的戰略遏制。然而,受困于中東反恐泥潭和俄羅斯的強勁對抗,自顧不暇的美國難以在南海掀起太大的波浪。從奧巴馬政府直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美之后,才敢批準“拉森”號巡航南海的任務這點上,可以看出美國在南海的行為更多的是應景之策。然而,中國仍需高度警惕美國向地區相關國家傳遞對華強硬的錯誤信息,在保持戰略定力的同時,應加快推進島礁和必要防御型措施的建設,提高自身維權能力,在南海問題上與美國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三、“習馬會”亮相獅城,歷史性會面為兩岸關系定調
11月7日下午,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相向而行,以政治家的魄力,拋開歷史包袱,排除現實困難,實現了跨越66年的“世紀握手”,開啟兩岸領導人直接交流溝通的先河,踏出兩岸高層政治互動往來的關鍵一步。兩岸領導人共同確認,“九二共識”和一個中國的原則是今后兩岸關系發展的共同政治基礎,從而為未來兩岸發展的方向和道路奠定了基石。
在全球分裂主義蔓延的大環境下,兩岸關系的逆勢發展可謂來之不易。“習馬會”的實現不僅順應了兩岸多年來深入交流融合的大趨勢,也為兩岸關系注入了一針強心劑,更向世界表明中國人完全有能力解決好自己的問題。當前,美日在東海南海動作頻頻,妄圖拉攏臺灣共同遏制中國大陸的崛起勢頭;同時,臺灣“大選”臨近,國民黨選情告急,島內“臺獨”勢力大肆抬頭。在臺海地區暗流涌動的關鍵節點上,中國共產黨人再一次向世人顯示了與時俱進的靈活性和面對挑戰的決斷力。通過臺海和平,向周邊國家釋放善意;重申“九二共識”和一個中國的原則,框定了未來兩岸關系的框架,封殺了民進黨在兩岸關系上的模糊空間。可以說,此次會面對鞏固“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意義。
四、昂山素季贏得緬甸大選,民盟執政之路恐非坦途
11月11日,備受關注的緬甸大選最終落下帷幕。昂山素季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以將近90%的得票率贏得大選,一舉拿下議會近七成席位。鞏發黨執行主席鐵烏和總統吳登盛已先后宣布敗選,緬甸軍方領導人敏昂萊隨之表示祝賀民盟勝選。由于受到緬甸憲法的限制,配偶和子女均為外國國籍的昂山素季無法直接參選總統,但作為大選獲勝最大黨的領袖,昂山素季直言其將“位于總統之上”治理緬甸。
然而,雖然民盟在此次選舉中大獲全勝。但其今后的執政之路還需經歷種種考驗。首先,昂山素季雖然獲得了緬甸政權實際掌舵者的軍方的支持,但若其領導的民盟在改革中進行修憲或意圖削弱軍人勢力,必將遭到軍方的反制。1990年,昂山素季就曾帶領民盟贏得大選,然而,選舉結果不被軍人政府承認。其后的21年間,昂山素季被軍政府斷斷續續軟禁在住所長達15年。其次,緬北的緊張局勢短期內難以緩解。緬北民族政權與推行“大緬甸主義”的軍人集團矛盾尖銳,民盟執政后是否有能力調和二者關系尚待考驗。此外,受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影響,緬甸已成為大國博弈的焦點。昂山素季能否平衡大國,特別是中美在本國的影響力成為緬甸未來發展對外關系的關鍵所在。
五、巴黎遭遇嚴重恐怖襲擊,慘痛教訓給國際社會敲響警鐘
11月13日晚,法國巴黎發生連環恐怖襲擊事件,造成至少130余人死亡,數百人受傷,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宣稱對此次事件負責。法國總統奧朗德發表全國講話,稱針對巴黎的恐怖襲擊是“戰爭行為”,宣布全國進入一級戒嚴。國際社會對巴黎暴恐襲擊表示強烈譴責,聯合國安理會于21日一致表決通過了由法國提交的打擊“伊斯蘭國”的決議。在巴黎發生的恐怖主義暴行激起世人憤慨的同時,也為國際社會敲響了警鐘。
此次巴黎恐襲事件是由境外“伊斯蘭國”組織策劃實施,法國國內勢力協助完成的,標志著“伊斯蘭國”的襲擊范圍已從本地區擴展到全球領域,其危險程度遠超以往。而法國首當其沖遭受襲擊,絕非偶然。一方面,以法國為代表的西方社會缺乏對本國穆斯林群體的了解和政策支持,與主流社會的隔絕導致年輕的穆斯林群體很容易被極端思想蠱惑;另一方面,作為美國反恐聯盟的馬前卒,法國在中東變局中尤為活躍,對中東動蕩局勢亦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此外,在歐洲難民潮的沖擊下,法國漏洞百出的國內反恐體系也給了極端分子可乘之機。正如敘利亞總統巴沙爾所言,法國今天遭受的野蠻恐怖襲擊,是敘利亞人民在過去五年中一直都在經歷的。若西方國家仍在反恐問題上堅持雙重標準,以暴制暴的行為只能將自己拖入“越反越恐”的泥沼。
六、習近平出席“雙峰會”,傳遞中國信心彰顯大國擔當
11月14—16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先后出席了土耳其安塔利亞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次峰會和菲律賓馬尼拉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二十三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六天時間里,習近平參與數十場活動,多次發表重要講話,并同金磚國家領導人進行非正式會晤,同十多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舉行會晤。期間,習近平系統闡述了中國對當前世界重大經濟政治議題的看法和主張,引領了亞太區域合作的方向和路徑,介紹了中國發展的最新形勢和理念。
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中國經濟走勢備受世界關注。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領航人,習近平在“雙峰會”為世界經濟把脈問診,對癥下藥。習近平認為,世界經濟的病根在于傳統經濟體制和發展模式的潛能趨于消退,現有經濟治理機制和架構的缺陷逐漸顯現,導致動力不足,有效需求不振。“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為此,中國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從“找病癥”到“開藥方”,習近平用“十三五”發展理念為世界經濟貢獻“中國方案”,向本地區乃至世界傳遞出“中國信心”。中國相信,唯有全球各國眾志成城,方能共克時艱。
七、土耳其擊落俄戰機激怒普京,俄土交惡又添中東新亂
11月24日,土耳其擊落一架正在敘利亞執行空襲極端組織“伊斯蘭國”任務的俄羅斯SU-24戰斗機,并造成一名俄飛行員死亡。此舉引發俄土關系空前緊張。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表示,擊落俄戰機是出于捍衛土領空,而俄羅斯總統普京則否認戰機越境,譴責土耳其“從背后捅刀”,充當“恐怖主義的幫兇”。美國和北約國家在呼吁雙方保持冷靜的同時,選邊站隊,為土耳其撐腰。而俄羅斯亦不手軟,次日便空襲了敘土邊境的土耳其運輸車隊,并全殲土耳其暗中支持的敘反對派武裝土庫曼旅。埃爾多安雖拒不道歉,但也開始服軟,并就擊落俄方戰機事件表示“遺憾”,呼吁同普京會面。但俄方毫不理會,28日,普京簽署總統令,對土耳其實行包括旅游、貿易、人員往來的大規模制裁。
無論俄戰機是否越境土耳其,在國際社會共同打擊“伊斯蘭國”的當下,此舉都顯得非常不理智。俄羅斯媒體稱,土耳其暗中與“伊斯蘭國”進行石油貿易,并一直謀求巴沙爾下臺;俄空襲“伊斯蘭國”的行動觸及了土方利益,因此土蓄意制造事端,混淆視聽,以謀私利。同時,由于美國態度曖昧,俄方懷疑土耳其在行動之前已得到奧巴馬支持。一時間,中東反恐合作框架面臨破裂的危險,而俄土交惡不僅會加劇地區形勢的緊張,更會使當事國本已脆弱的國民經濟雪上加霜。俄土危機若持續發酵,恐將引來新一輪的地區動蕩。
(執筆:蘇童)
(責任編輯:徐海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