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孫曉云《書法有法》一書附有一幅日本空海《執筆圖》,繪有三指執筆的手姿,圖的右側題“執筆法”三字,圖的左側寫有說明執筆方法的文字,因是局部圖,這段文字不全,只見三行:
置筆于大指中節前,居轉動之際,以兩小指齊中指,兼助為(力……)
“以兩小指齊中指”一句,“兩小指”乃小指與無名指,這三指相“齊”,只能處在筆管的內側下方,即圖中所繪執筆姿勢那樣,這是“單鉤”執筆法,如同我們今天握自來水筆的姿勢。
空海書學王羲之,與嵯峨天皇、橘逸勢并稱日本書法史上的“三筆”。九世紀初,空海以學問僧的身份到過唐朝長安,訪書求學。那時日本全面移植中國文化,這件空海《執筆圖》當是摹自唐朝流傳的“單鉤”執筆圖。
讀明初王紱《論書》,清人嵇承咸加有按語,其中一則錄有唐朝中期書家徐浩所述“執筆法”文字,前面幾句與空海《執筆圖》上的說明文字相近:

唐徐季海曰:“置筆于大指中節前,居轉動之際,以頭指齊中指,兼助為力。指自然實,掌自然虛。雖執之使齊,必須用之自在。今人置筆當節,礙其轉動,拳指塞掌,絕其力勢。況執之愈急,愈滯不通,縱用以規矩,無以施為也。”
“以頭指(食指)齊中指”一句,是說食指、中指的執筆位置上下相齊,則在筆管外側,乃“雙鉤”執筆法。
“單鉤”執筆是古法,“雙鉤”執筆是今法。大約在唐朝,人們執筆寫字漸由“單鉤”向“雙鉤”過渡。宋朝時,通行“雙鉤”執筆法。
現在,我們日常寫字用舶來的自來水筆,執筆是古老的“單鉤”法;用古來的毛筆寫字,執筆是唐朝以來通行的“雙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