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也喆
傾訴人:蔣梅(化名),女
年齡:31歲
退休綜合征
我跟老公談戀愛的時候,就知道他母親是單位里有頭有臉的人物。
第一次去他家時,我有些膽戰心驚,生怕他母親端著領導架子。好在幾次相處下來,她給我的感覺如沐春風,慈祥周全,我懸著的心,總算放了下來。
去年下半年,婆婆退休了。從重要的管理崗位退下,她一下子難以適應。閑在家里沒事做,她便常常回單位轉悠,可是昔日的下屬對她已經沒有過去那份熱情了。大家都很忙,沒空跟一個退休的老太太閑聊。
婆婆感受到“人走茶涼”的凄涼,回家后便控制不住地發脾氣。我們做兒女的都知道她得了“退休綜合征”,她情緒不好時,我們連話都不敢說。
其實,對我這個兒媳,她還算客氣。對公公和兒子,她有些肆無忌憚,一點點事情就上綱上線。
公公算是脾氣很好的,但有時候也會經受不住婆婆連珠帶炮似的詰問。偶爾頂撞幾句,婆婆就來氣了:“你以前從來不敢這樣,看我退休了,好欺負了是吧?”
對她的兒子,婆婆也毫不留情。男人有時候會神經大條一些,打完電話,匆匆忙忙就把電話掛了,也沒注意到婆婆還有其他事情要說。這原本不足掛齒,可是婆婆會較起真來:“掛我電話,看不起我,不就是因為我退休了嘛!”
處處鬧矛盾
不知道是因為退休后的失意與煩躁,還是為了得到更多的關注,婆婆對待外人也有些不近人情。一旦事情不遂她意愿,她便像個刺猬一樣刺疼別人。
為了讓婆婆有事可做,我們讓她參加社團工作,到老年大學報名,還組團讓她出去旅游散心。可到頭來,這些活動都因為婆婆的挑剔,而無法繼續下去。
社區組織垃圾分類,婆婆說這是社區領導的“面子工程”,講理無果之后,她直接打電話招來了記者。此事搞得沸沸揚揚,社區的老年活動再也不敢讓婆婆參加了。她還被人取了個綽號“難弄大媽”。
婆婆去老年大學學樂器,本以為聽聽音樂,陶冶情操,心情也會舒暢。沒想到,過了幾天,她竟然跟老師吵起來,只因老師在課堂上隨口說了句莫扎特是英國人,婆婆就站起身來抗議:“莫扎特明明是奧地利人。”老師一下子下不來臺:“老同志,你學會彈曲子才是最重要的,莫扎特是哪國人跟你有什么關系?”
婆婆不依不饒,拉來幾個老年同學一起向老師叫板,事情鬧得有些大,她一氣之下干脆再也不去上課了。
出去旅游更是不讓人省心。導購把他們拉到旅游景點,婆婆發現導游私拿回扣的事,四處舉報導游,又聯合大家一起抗議、絕食。她還寫了一篇有關于旅游潛規則的調查報告,投稿未果,又在家里生了幾天悶氣。
老年人需要愛與關懷
一番好意到頭來都成了一場空,我和丈夫都很為難。我們平常工作很忙,回到家,不僅要照顧年幼的女兒,還要處理婆婆的情緒問題,實在是力不從心。
無奈之下,我只好跟我最貼心的閨蜜講了婆婆的事。誰知她聽完之后,并不驚訝,只淡淡地笑著說:“我爸剛退休那會兒也這樣,因為一件小事,他給我打了7個電話。最后一個電話還打到我領導那里,弄得全辦公室的人都知道了。”
“那你是怎么安撫他的?”我急于向她取經。
她說,其實老年人都像小孩一樣,需要哄著,順著他的意思來,多給予關愛,不要讓他覺得自己被忽視就好了。“鬧情緒只是一種求關注的信號,并不是真的對事情較真,如果安慰她,哄哄她,就沒事了。”這道理聽起來淺顯易懂,做起來卻需要耐心與包容。
有一次,一家人好端端地在吃飯。公公與婆婆因為退休金該不該漲的話題爭執起來。公公說:“你就不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嗎?退休了,人就是要服老啊!”我心想完了,又戳中婆婆的軟肋了。果然,婆婆放下碗筷,神情嚴肅:“你不是讓我變老,是讓我變傻啊!哪天我得了老年癡呆癥,你就開心了?”我用腳踢了踢丈夫,讓他說幾句安慰的話。再讓小女兒給婆婆遞上水果。女兒甜甜的一聲“奶奶,吃塊哈密瓜”,終于讓婆婆的臉上有了笑容。
漸漸地,我們全家都變得默契起來。每當婆婆在家里發脾氣,我們就盡量平靜。大家都不被她的不良情緒影響,反而更關心愛護她。她感覺像是重拳砸在棉花團上一樣,發泄一會兒也就作罷了。
事實證明,婆婆再強勢,畢竟是個女人,逃不出家庭的溫柔鄉。在孫輩的擁抱中,在兒女推心置腹的交流中,在公公悉心的陪伴下,婆婆漸漸學會了折中和妥協,也逐漸適應了退休后的日子。 (摘自《東南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