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7日,兩岸領導人習近平與馬英九在新加坡成功舉行的歷史性會面—“習馬會”得到世界各國、輿論及相關各方積極而正面的解讀。“習馬會”是兩岸關系發展史上又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將譜寫兩岸關系發展的新篇章,并對未來兩岸關系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問題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認為,“在當前兩岸政治分歧依然巨大與臺灣島內政局更為敏感復雜的情況下,能夠成功舉行‘習馬會’,本身就是兩岸關系發展的一個重大突破,而且有諸多新的智慧性創造,顯示了兩岸中國人解決敏感復雜政治問題的政治智慧,對開創未來兩岸關系發展新局面具有很重要的啟示與想象空間。”
早在19 56年,北京方面就致信臺灣蔣介石,盼蔣在兩岸統一后回故鄉看看。蔣也派員面見大陸第一代領導人,思量重啟和平談判,但當時兩岸關系緊張動蕩,這一愿望難以成真。直到1992年11月,兩岸達成了“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兩岸關系才開始回暖。由此,1993年“汪辜會談”開啟了兩岸制度化的接觸與交往,2005年“胡連會”形成了“兩岸和平發展共同愿景”。
2008年以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實現了三通;創造了每年1700多億美元的貿易成果;800萬兩岸民眾往來和4萬多學生的交流。兩岸還定期舉行制度化的會晤,政治互信不斷加強。臺海局勢保持穩定,獲得國際社會普遍贊揚。
此次“習馬會”既是此前兩岸政治互信的延續,同時具有多重的重大意義與價值。首先,開創了兩岸領導人直接對話溝通的先河,為今后兩岸各層級的交流互動、各領域的交流合作和兩岸關系的穩定健康發展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其次,夯實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共同政治基礎,再次共同確認了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有利于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進程和臺海和平穩定。第三,為兩岸同胞指明了兩岸關系發展的方向,表明了兩岸將繼續走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道路的信心和決心。第四,推進了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的擴大和深化,進一步融洽了同胞親情,促進了心靈契合,凝聚了兩岸攜手實現民族復興的熱情和力量。第五,充分體現出兩岸領導人巨大的政治勇氣與擔當,以實際行動向世界證明,兩岸中國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決好自己的問題。
正如習近平在“習馬會”致辭中所說:“我們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兄弟,是血濃于水的親人。”馬英九也表示:“我與習近平先生分別以臺灣與大陸領導人的身份,穿越66年的時空,伸手相握。握著兩岸的過去與未來,也握著中華民族振興的希望”。
兩岸同根同源,“習馬會”以政策的創新凝聚中華同胞的血脈親情,展示了中國智慧。
在全球經濟治理上,中國智慧也贏得國際社會的充分肯定。作為全球經濟治理的兩大重要平臺,一年一度的G20峰會和APEC會議于11月在土耳其和菲律賓召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世界各國領導人一道,共同就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加強全球經濟治理和推動全球經濟改革出謀劃策,積極為世界經濟“雙峰會”提供中國智慧。習近平主席在《創新增長路徑 共享發展成果》的主旨演講中為世界經濟給出一劑良方,中國智慧在四個方面,即強調團結、攻堅、開放和包容得以體現。此次峰會,中國貢獻的不僅僅是智慧,還有實實在在的成果和雄心勃勃的發展規劃。近期在國際上有許多人唱衰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對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更是憂心忡忡。但是,不能忽視的事實是,新興市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依然超過50%,而中國的貢獻率超過30%。
因此,可以說,“智慧”“責任”“貢獻”“規劃”“落實”是中國與國際社會共同發展的一條有效路徑,它最終的指向是和平、發展、繁榮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