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傳兵
現在,不少人將進食米飯等谷類與糖尿病聯系起來,認為主食吃得多容易得糖尿病。對此,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營養科醫生陳超剛持相反觀點,他提出長期少吃主食或者不吃主食會導致體內碳水化合物缺乏,反而不利于控制血糖,那些長時間光吃肉少吃飯及貪圖苗條不肯吃主食者更要注意。
不吃米飯30歲就患糖尿病
近日,才32歲的黎經理由妻子攙扶著進入重醫二院看病,他是個典型的糖尿病病人,身材臃腫,已出現了視網膜病變。黎經理的病,主因在于飲食方式極不規律,長期高脂肪高蛋白飲食,造成黎經理在兩三年前剛30歲時就患上糖尿病。發病后,聽說米飯等谷物會使血糖升高,他就更不敢吃米飯了。
“糖尿病病人最懼怕兩樣東西,第一是甜,第二是飯,這是有依據的。”陳超剛說,糖尿病人原本就血糖高,進食糖類會導致體內糖分多,米飯中的碳水化合物也會轉化為葡萄糖,因此糖尿病病人每次吃完米飯后一測血糖,就發現指數往上躥。正因為這樣,不少人將米飯與糖尿病直接聯系起來。然而,像黎經理這樣整天不吃飯或少吃飯也容易得糖尿病。米飯吃得少,體內長期缺乏碳水化合物,一樣有患糖尿病的危險。
飯吃得少胰島素分泌減少
“人是鐵,飯是鋼”,中國人祖祖輩輩以米飯、饅頭、面條等谷類作為主食,里邊富含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進入體內后轉化為糖分,再進一步轉化為維持人體機能的熱量。除了谷類外,牛奶、水果等也含有碳水化合物,但含量均不及谷類。在糖分與熱量之間的轉換需要胰島素的參與,胰島素對葡萄糖有降解的作用。而長期不吃或者少吃主食,會對胰島素的正常運作產生負面影響,給糖尿病的發作提供可乘之機。
陳超剛說,主食吃得少的話,就要多吃高脂肪、高蛋白的動物性食品,這是應酬繁忙的現代人的普遍膳食狀態。脂肪積累多導致的肥胖,是糖尿病的啟動因素。因為脂肪過多,會使胰島素的敏感度下降,對葡萄糖的降解功能減弱,降解不了的糖分滯留在血液里,引起血糖過高,這正是2型糖尿病的發病原因之一。
同時,主食吃得少,肉類吃得多,營養不均衡,體內物質代謝就會出現紊亂。人體胰腺每天分泌一定量胰島素來降解葡萄糖,如果碳水化合物長期缺乏,胰腺的工作節奏被打破,導致其分泌的紊亂,也會使血糖升高。
每天碳水化合物至少250克
胰島素能分解碳水化合物產生的糖分,反過來碳水化合物也能刺激胰腺分泌胰島素。因此,吃谷類太少,碳水化合物缺乏,胰腺B細胞功能下降,胰島素的分泌就會減少。這種狀況維持的時間一長,即使以后再恢復正常的飲食,如果體內胰島素分泌滿足不了要求,降解不了的葡萄糖使血糖升高,糖尿病就容易產生。
當然,吃太多米飯加重胰腺的負擔,也是糖尿病發病原因之一。陳超剛建議,每天進食米飯等谷類要注意一定的量。正確的做法是每天食物中含的碳水化合物不少于250克,折合成米飯等糧食為300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