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洋
北極冰雪消融速度不斷加快,同時北極航道的通航周期延長,使得北極第一大國俄羅斯開始構建本國北極戰略。2015年1月8日,俄羅斯北極戰略司令部開始執行巡航、潛艇水下作業、海上救援任務,并加強與俄在北極島嶼駐軍的戰略配合措施。2015年7月26日,《俄羅斯聯邦海洋學說》的通過更加凸顯了北極在俄海洋戰略中的重要地位,標志著俄羅斯加快了維護北極新利益的步伐。本文旨在探討如下問題:俄羅斯北極戰略決策源于何種利益驅動?這些內驅力將會形成怎樣的優先順序和策略選擇?在未來十至二十年中,中俄北極合作的切入點又有哪些?作為一個心存“民族復興”夢想的北極大國,俄羅斯的北極戰略及其策略設計值得關注。
俄羅斯北極戰略決策的時代特征
近年來受到北冰洋航道通航愿景的影響,俄羅斯日益意識到北極地緣政治經濟格局的改變,將給俄羅斯乃至全世界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作為一個北極大國,俄羅斯始終密切關注北極治理的事態發展,并將參與北極事務的政策體系構建作為俄羅斯外交的重要任務之一。總體而言,俄羅斯參與北極事務主要源于三大因素的推動:一是北極暖化對俄羅斯國家安全的挑戰;二是北冰洋通航帶來的戰略機遇;三是北極圈油氣資源開發帶來的經濟收益。對于俄羅斯來說,最現實的北極利益就是經濟利益與航運利益。因此,俄羅斯的北極戰略也圍繞這三大核心利益訴求而展開,而相關的外交實踐也與時代背景的變遷息息相關。
一、北極地緣政治格局由對抗轉向緩和,使俄羅斯減輕了國防壓力
蘇聯的解體標志著冷戰時代的結束,北冰洋上空的戰爭陰云逐漸消散,北極地區逐漸褪去神秘的軍事禁區面紗,成為東西方經濟合作與交流的新場域。盡管“北極是北極國家的北極”這一觀念已經逐漸成為北極國家的共識,但北極地區經濟落后、基礎設施薄弱的現狀,決定了北極開發仍需向區域外國家開放。[1]隨著日益變薄的北冰洋海冰將在未來20年內不再成為國際海運的主要障礙,俄羅斯加大了北極地區的經濟與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大幅提高在接納移民、資源開采、港口建設、道路修建等領域的戰略投入,為非北極國家與北極國家在上述領域的經貿合作帶來寶貴機遇。特別是俄羅斯為了改變國力長期衰弱的事實,采取了對外開放北冰洋航線和海港的政策,積極吸引外國投資建設俄遠東地區以及北部地區的基礎設施,掀起了北極地區經濟發展的新篇章。
二、北冰洋通航開啟地緣經濟新時代,為俄羅斯帶來經濟發展新機遇
隨著海洋運輸成為全球化的前沿領域,北冰洋航道的出現必將帶來全球性影響。北冰洋東北航道全線貫通,開辟了亞歐海運貿易新通道,促進俄羅斯外貿發展格局的整體調整。為此,俄羅斯作為溝通東亞—西歐經濟圈的連接國,具有無可爭辯的地緣優勢,特別是其境內的北方海航道已具備商業通航的條件,引起中日韓等國的高度關注。由于沿西伯利亞航線的海冰消融速度比整個北極地區的平均速度快,北方海航道已經實現了商業通航。自2000年至今,經由北方海航道向西歐和東亞出口的工業原材料航運量持續大幅增長,此航道上的常規洲際運輸將不僅僅依靠北冰洋海冰的持續消融,還受到冰海航運科技創新的支撐,以保證越來越多的大型船舶能在北極惡劣的氣候條件下也可正常航行。為了做好使用北冰洋航道的準備,俄羅斯積極吸引外資建設航道沿線的碼頭、港口、補給站等基礎設施,為商業開發北極資源、與非北極國家進行戰略對話與合作做好前期準備。
三、北極環境治理有助于俄羅斯發揮北極科研優勢
為了更好地了解北極地區的環境變化、評估北極暖化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北極科研遺產,在氣象學研究或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分析等相關學科也積累了較強的科研實力,擁有較為完整的北極自然與人文信息數據庫。
俄羅斯北極外交戰略的利益訴求
針對上述背景,俄羅斯在北極的利益可分為三個層面:一是國家整體安全戰略下的生態環境關注以及海外安全空間的拓展;二是經濟利益導向,包括開發北冰洋航道與北極礦產資源;三是出于展示大國形象的考慮,例如將主導北極治理進程作為彰顯大國地位的代表。
一、航運利益

北極海冰的持續融化,提升了俄羅斯境內北方海航道的商業價值,這將為俄羅斯能源出口開辟新的通道。北方海航道是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最短海上通道,未來90%的亞歐貿易和三分之二的石油運輸都將經過這片海域,短途運輸將顯著減少國際站點往返的燃油成本。利用北方海航道還可避免傳統遠洋航道沿線地區的安全隱患和海盜襲擾。目前,北方海航線的商業通航已經成為現實,日益成為歐亞最重要的海洋交通線之一。隨著北極冰川的快速消融,未來適航期將達到半年以上。如今俄羅斯大力鼓勵國際北極航運的發展,大幅增加通過北方海航道的船舶數量。俄羅斯可通過向國際運輸公司征稅的方式,來增加政府收入。
二、經濟利益
冰川消融使利用北海航線來運輸北極礦產資源成為可能。俄羅斯的北極油氣資源十分豐富,俄羅斯北極地區三分之一的天然氣資源和12%的石油資源都位于北冰洋大陸架上,其中的三分之二位于巴倫支海和喀拉海。冰封地區的減少將有利于北冰洋的資源開發,在俄羅斯北部進行新的油氣開發項目將會增大該地區的船只活動。20世紀90年代俄日等國對北方海航道的通航條件進行了勘測,并對液化天然氣的生產、原油和金屬礦產開發等進行風險評估,展示了其潛在的經濟潛力。到2030年,俄羅斯從北極獲得的收入將主要來自油氣產品,所以從經濟收益的視角來看,北極地區的能源儲量是備受關注的重點。
三、安全利益
盡管北極并非俄羅斯的戰略重心,但俄羅斯在這里排兵布陣卻源于深層次考慮。一方面,俄羅斯可發揮資源優勢,享受后冷戰時代的和平紅利;另一方面,一旦北極地區再次成為俄美對抗的平臺,俄羅斯可以利用軍事優勢爭取更多利益。最為重要的是,隨著俄羅斯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俄軍也需要在世界上有精彩亮相的機會。俄羅斯在北極的軍事部署,展現了俄羅斯強硬的國家形象,也提升了普通百姓對于軍隊的信心。《俄羅斯2020年前國家安全戰略全文》一再闡明這樣一個事實:俄羅斯不會放棄將軍事力量作為解決對外能源爭端的方式。[2]但是,維護俄羅斯國家利益應優先在國際法框架內進行考量。在國際安全環境不斷惡化的情況下,俄羅斯將首選務實理性的外交磋商而非軍備競賽的方式來維護國家安全。
四、環境利益
氣候變化是改變俄羅斯北極政策的重要動力,俄羅斯國內關于經濟開發和環境保護的辯論正日趨白熱化。俄羅斯總統普京一再強調若不考慮環境的承載力,就不會在俄羅斯北極地區進行工業項目。北極暖化對俄羅斯生態環境的影響很大,除了造成海洋冰川的消融,還將導致永久凍土融化,這可能引發道路、管道和碼頭等基礎設施的下陷和傾斜,同時使得沼澤地區釋放大量甲烷氣體,這將增加溫室氣體的排放。北極地區氣候變化的消極影響還包括俄羅斯氣候民族主義思潮的泛濫。因此,俄政府將北極氣候問題的分析重點放在了其對俄羅斯產生的消極影響上。如果北極氣候變化嚴重威脅到俄的環境利益,俄將會推行更加嚴格的北極環境治理制度。
五、國際制度利益
由于俄羅斯是北極沿岸國家,除了由《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授予的北極科考權外,根據國際海洋法,俄羅斯具備深入參與北極治理的合法身份,可以提出任何與領土劃界、防務安排有關的議題倡議。出于這個原因,俄羅斯的立場是,與北冰洋有關的法律問題應在現存的法律框架中解決,其核心框架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由于北極地區的氣候變化帶來了新的安全風險,北極理事會在海空搜救問題上發揮新的作用,這暗示了北極理事會日益成為北極治理的核心平臺。俄羅斯將自身北極理事會正式成員國的身份視為俄羅斯參與北極治理的重要軟實力,認為其有助于推動俄羅斯北極科學研究和資源開發、航線、貿易、科技的發展。
總而言之,俄羅斯北極戰略的主要目標包括:社會經濟發展、軍事安全、環境安全、國際制度,但核心理念是保護北極,將其作為一個和平與合作的地區,[3]因此,為了保護俄國家利益而組建的北極部隊不僅是為了加強俄北極地區的國防力量,還擔負著打擊走私和非法移民、實施海空搜救、保護水和生物資源等任務。
俄羅斯北極戰略的安全屬性
俄羅斯總統普京已經多次提到俄羅斯北極戰略的優先等級:第一,尊重北極地區的原住民和少數民族的社會經濟傳統,為其建立優質基礎設施、提供較好的生活條件。第二,為國內外對北極地區的投資創造物質基礎,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第三,確保對北極科考和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的實質性投資。值得指出的是,雖然普京并沒有提及優先確保北極地區軍事安全的重要性,但北極戰略司令部的成立表明,從冷戰結束至今,俄羅斯北極戰略的安全邏輯從未發生轉變。
整個冷戰時期,北冰洋的冰山成為俄羅斯防御美國航母戰斗群的天然屏障。然而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大型水面艦艇進入北冰洋的可能性大幅提升,漫長的北冰洋海岸線成了俄羅斯海防的重要負擔。可以預見,組建北極戰略司令部只是俄羅斯北極軍事部署的一小步,后期大規模北極地區海軍與空軍的建設將接踵而至。可問題在于:羅馬并非一日而成,該由誰來擔負俄羅斯的北極安全使命?
由于戰略環境的改變與經濟不振,俄海軍的戰略方針已由原蘇聯時期的遠洋進攻轉變成現今的近海防御,海軍的兵力部署已收縮到沿海地區。為了重振雄風,俄羅斯不斷拓展在北冰洋的軍事存在,北方艦隊更是作為俄海軍的主角頻頻出現,這支配備“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的冰海鐵軍是俄羅斯實施北極戰略的擎天之柱,其核心任務就是強化對北約的威懾力,轄區涵蓋北冰洋和北大西洋。只要北方艦隊仍停泊在科拉半島,美國圍堵俄羅斯就會投鼠忌器。
因此,控制北極必然成為俄羅斯復興之路的指向標。《俄羅斯2020年前北極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國家綱要》表明,俄羅斯經略北極的目標有三:一是將北極作為俄羅斯的戰略資源基地;二是重塑俄羅斯在北極的軍事優勢;三是積極應對海冰融化帶來的海疆防務危機。[4]該戰略的實質在于謀求地緣政治區位優勢,通過占領部分北極地區,來牽制和反擊來自歐洲和東北亞方向的雙重戰略擠壓;同時希望控制北冰洋,進而控制世界經濟新走廊,提升在國際經濟格局中的地位,最終在軍事上從東西兩個方向威懾歐美。[5]
俄羅斯民族性格兼具防御性和擴張性兩種特性。為了在北極博弈中搶占先機,利用軍事手段保衛俄在北極的既得利益,是俄羅斯北極戰略的核心。在未來10年內,俄羅斯軍方將通過整合北方艦隊、太平洋艦隊及遠東軍區的軍事力量,建立一支以陸軍常規部隊為基礎,并吸納海軍核潛艇和空軍遠程戰略轟炸機等力量的北極獨立部隊集群。同時,加快俄邊防部隊的軍事現代化進程,建立邊防部隊對北極的有效監視和反應機制,以削弱俄羅斯北極海疆的安全隱患。保持在北極地區的“領先優勢”,極大提升了俄羅斯的北方安全。
中俄北極合作的路徑選擇
由北極氣候變化引起的資源開發與新航道開通,為中俄兩國在北極地區開展合作帶來了寶貴機遇,同時有利于將兩國的互信機制推廣到其他領域,從而形成更緊密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具體的合作包括以下幾方面。
第一,加大中俄北極能源合作。盡管俄羅斯在安全方面極力維護其在北極地區的存在,但由于受到技術和資金的限制,俄在北極能源開發方面仍然需開展國際合作。2013年,中國中遠集團“永盛”輪獲得了俄當局頒發的“極地通行許可證”,并于2015年7月再次商業航行東北航道,表明中俄北極經濟合作已經進入實踐階段。由于中國對于天然氣和石油有著巨大的需求,可向俄提供相關的資金以及技術支持,如中石油收購了亞馬爾半島LGN項目20%的股權,從而開啟了參與北極能源開發的序幕,對鞏固中俄北極航道可持續合作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第二,參與北極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俄北冰洋沿岸港口、倉儲、道路、管道、冰區船舶、煉油基地等基礎設施陳舊,難以支撐北極航道大規模商業化營運。這為中國向俄北極地區增加建筑材料等的出口,參與該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創造了新的機會。
第三,加強中俄北極科考合作。北極考察對中國氣候、環境、農業等方面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北極科考和環境保護方面開展合作,仍將是中俄北極合作的重點領域。俄羅斯的北極科考經驗比中國豐富,中國則可以提供科考需要的資金,從而實現兩國優勢互補,科考成果共享,互惠共贏。
第四,開展北極科技合作。在北極航道的冰區航行需要有特殊的船舶,中國在特種船舶的設計、建造等方面尚缺乏足夠的經驗,需要跨越特殊的技術門檻。中國可與俄羅斯在破冰技術、破冰船建造、北極海底石油勘探開采,以及北極環境下的技術研發領域進行合作。
第五,加強涉北極地區合作。俄羅斯的北極開發離不開西伯利亞,中俄已經簽訂了西伯利亞、遠東地區與中國東北地區的合作規劃,例如2014年9月中俄合作擴建俄羅斯遠東地區扎魯比諾港,[6]表明俄羅斯在開發北極這一國策上,愿意深化與中國的區域合作。吉林省與該港口的高速公路也已開工建設,可供中國船舶使用北冰洋航線所用。
結語
從使用深海潛水器在北冰洋洋底插上俄國旗,到通過考察證明羅蒙諾索夫海嶺是西伯利亞大陸架的延伸;從向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遞交證明文件,再到重啟停滯多年的北極科考,俄在北極地區的戰略部署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在如何看待中國參與北極經濟開發問題上,俄頗感矛盾。一方面,俄羅斯希望中國能為其北極開發提供資金與技術,另一方面又擔憂北極航道國際化會威脅俄羅斯的國家安全。然而,北極氣候變暖帶來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的連鎖反應,必將促使俄羅斯北極戰略在經濟與安全之間進行新的調整,同時也預示著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進入關鍵考驗期。
【本文是作者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北極地區國際組織建章立制及中國參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14CGJ009)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國際問題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劉娟娟)
[1] 柳思思:《“近北極機制”的提出與中國參與北極》,載《社會科學》,2012年第10期,第34頁。
[2]《俄羅斯2020年前國家安全戰略全文》, http://www.cetin.net.cn/cetin2/servlet/cetin/action/HtmlDocumentAction?baseid=1&docno=385648.(上網時間:2015年8月3日)
[3] Julia S.P.Loe, “Driving Forces In Russian Arctic Policy”,Working Paper-Geopolitics in the High North, January 2011,p25.
[4]《俄公布2020年及更遠未來在北極的國家政策原則》,http://www.china.com.cn/military/txt/2011-04/28/content_22459573.htm.(上網時間:2015年8月4日)
[5] Katarzyna Zysk, “Russia’s Arctic Strategy: Ambitions and Constraints” ,JFQ,Issue 57,Quarter 2010,p105.
[6]《俄擴建扎魯比諾港或將帶動東北亞跨國通道建設》,http://news.xinhuanet.com/2014-10/07/c_1112723134.htm.(上網時間:2015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