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個大坑:關于專注
專注這件事若是放到桌面上講,幾乎每個人都不太愿意承認自己是一個不專注的人,這是因為我們很多時候把專注理解的過于狹義和具體。
對創業者而言,專注應該是更宏觀一些,比如專注一個行業或者一個領域。我2009年創業時,干的是老本行,房地產領域的營銷策劃,錢很好賺。一年后,我覺得自己在營銷領域的經驗和資歷不錯,和朋友合伙搞了個農副產品的品牌。
事實證明,這種事情既牽扯精力,耽誤本業,也根本無法發揮自己的專長。在一段非常痛苦的經歷后,我果斷回頭,但卻錯過了本業發展最好的年份。
所以我現在經常和同事們說,不要輕易轉行,也不要輕易放棄自己的專業領域?,F在這個社會誘惑太多,機會也太多,能夠守本分,在自己的行業和領域堅持下來,對創業是很有幫助的。我給自己的創業定位是:專注行業,如果和行業無關,就是再多錢也不賺。
第二個大坑:合伙人
我創業初期迷信專業,認為只要是專業的人就可以做合伙人,或者更功利點,誰能幫助公司賺錢,誰就可以是合伙人。我的天,這個大坑我可是填了好幾年。
剛開始,唯賢是舉,陸續請了一些大神們過來,等蜜月期過后,大神們之間難免有相輕,開始相互攀比、相互擠兌,最后大神們把相互之間的矛盾一股腦兒的全部放在我辦公室。都說請神容易送神難,其真正含義是這樣的:送出去其實挺容易的,但既要大家不翻臉、不挖角,維護行業聲譽,這對年輕的我是一段痛苦的經歷。
在后期我學乖很多,一方面不再迷信所謂的專業、大神,另一方面,我不輕易定義誰是合伙人,只有經過一段時間磨合,在各方面能夠和公司融合,也確實能夠為公司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才納為合伙人。
第三個大坑:股權
說起股權這個坑,絕對是最花錢的坑。這個坑和上面那個坑,在很多方面是很類似的,但還有一點我得提醒創業者,股權是整個公司最大、最重要的資產,不到萬不得已,千萬不要出讓股權。股權有一個特點:總共只有100,不多不少,你給出去5,就少了5,而且再也不會多回來。
我以前的做法是,只要某個人一起能把公司搞好,就給點股權吧。給著給著,就發現不對了,自己手上的股權已經不多,當遇到真正合適的人才時,要從其他人那里拿點回來分配,幾乎不可能。
第四個大坑:管理機制
剛剛創業時,覺得大家都是兄弟姐妹,情同手足,那么管理上就民主一些吧,大事小事一起商量,投票表決。但事實上,這樣做的結果是,大事根本無法決策,怎么決策總有人不滿意,而小事呢,誰也不決策,相互推諉。
創業初期專制是必要的。作為大股東兼總經理,一方面要勇于承受決策帶來的壓力,另一方面千萬不要高估其他合伙人對公司的情感。由于信息掌握不全和利益分配等原因,創業初期民主帶來的往往是災難。
第五個大坑:臉皮
作為創業者,大家合伙開公司,自己是總經理,幾乎每天都會有很多難題需要解決,壓力非常大。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會產生一種錯覺,就覺得自己是總經理,抹不開面子跟人學習、請教。
這是非常危險的,在公司內部,大家會覺得作為總經理和大股東,你理所應當承受這樣的壓力;在公司外部,你所承擔的壓力大家也都不知道,而且為了自己的面子,也不太愿意在公司里吐槽。然后時間一長就會累積,一直累積到自己無法承受,后果可想而知。
我的建議是,當遇到巨大的困難時,往自己臉上涂點泥,把自己的臉皮涂涂厚,該請教請教,該拜托拜托,該懇求懇求,該認錯認錯。經常這么干,有利于和諧自己的身心,也有利于和諧同事關系,更有利于有效利用外部資源。
以上五個大坑,都是我親身填過的,其實每個坑都是一部血淚史,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