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商業
路透社:天貓國際正面臨困境
評估表明,天貓國際上約70%的商鋪“幾乎沒有成交量”。
在準備全球規模最大的首次公開募股時,阿里巴巴集團推出了“天貓國際”這一購物平臺,將其宣傳為成為“對中國大陸來說陌生的外國品牌進入中國的快速通道”。然而天貓國際的客流量只有阿里巴巴其他購物平臺的一小部分。據數據供應商Alexa Internet的數據顯示,按照在中國的受歡迎度排名,該購物網站在近3500家網站中只排到了第311位,而阿里巴巴的淘寶和天貓購物網站分別位列第二和第五。數字營銷機構Web Presence in China的首席執行長庫克表示,為《華爾街日報》對天貓國際進行的評估表明,該網站上約70%的商鋪“幾乎沒有成交量”。一些商鋪每月只能售出少量產品,目前正在考慮撤出該網站。
分析師們表示,相比阿里巴巴的其他購物平臺,訪問天貓國際的中國購物者較少,部分原因在于天貓國際上的產品價格可能更高。此外,由于這些商品常常是從中國之外發貨的,送貨需要幾周時間。該平臺上的商家在購買廣告方面也面臨限制,這可能損害銷售,造成他們的產品在搜索結果中被放在較不明顯的位置。阿里巴巴表示,目前不對天貓國際上的商鋪開放付費廣告,不過商家可以通過在第三方網站發布廣告、附有前往天貓國際的鏈接來提升關注度。他們還在探索讓購物者能更容易找到天貓國際上商家和產品的方法。
2 商業
英國《金融時報》:香港的法國“小老板”
香港較低的稅率以及較長的營業時間,都降低了經商成本。
在國外工作時想念家鄉并不罕見,但當杰羅姆·斯皮策開始想念他小時候在巴黎鐘愛的那種經典小館菜肴時,他在香港中環開了一家傳統的法式小館,取名Pastis。5年后,他已在香港島上擁了有6家門店,每家都透露出獨特的法國小館風格。
長期以來,很多法國銀行家和土木工程師不斷來到香港,但斯皮策是最近幾年在香港新出現的一類典型法國人:小企業主。如今中小型企業占香港法國工商總會注冊企業總數已升至50%。去年,在法國駐香港總領事館注冊的法國公民超過了1.11萬,幾乎是2007年的兩倍,這得益于法國人希望在本國以外尋找機會。然而,官員們估計,實際數字要高的多,大約為1.7萬人。法國創業者認為,雖然香港的租金較高,但較低的稅率以及較長的營業時間,都降低了經商成本,且香港官僚作風相對較少。法國工商總會執行董事奧里亞納·舍南表示:“在港法國企業確實為香港的地區生產總值做出了廣泛貢獻”。
3 社會
法新社:圣誕節在中國日益火爆
圣誕節的宗教色彩卻幾乎去除殆盡,變成一個重要的購物節日。
圣誕節曾在中國一度被取締,然而自2010年來卻異常火爆。圣誕節的宗教色彩卻幾乎去除殆盡,變成一個重要的購物節日。圣誕老人也成為推動圣誕銷售的促銷工具。為了讓顧客打開錢包,商人們無所不用其極。櫥窗裝飾著塑料圣誕樹、花環和各種小擺件,《鈴兒響叮當》這首歌不絕于耳。今年,圣誕老人和薩克斯管“走到了一起”。
在中國,人們過圣誕節是到飯店吃大餐,跟朋友或者戀人來一次浪漫的約會,然后會看電影、唱卡拉OK、泡吧或者參加變裝派對。不過,圣誕熱主要局限在來自中上階層的都市年輕人群體,在鄉村的孩子們不過圣誕節。
上海復旦大學魏明德教授稱,中國對圣誕節的熱愛是“兩種情緒密切混雜的結果,既有對‘全球化的’西方風俗的向往,又有對宗教的迷戀”。中國既過圣誕節,也過傳統的農歷新年,體現著兩個文化身份:一個體現祖傳文化,另一個體現汲取基督教傳統的全球化文化。 但也有些人認為,圣誕節的崛起與傳統價值觀的削弱關系更大。
4 社會
彭博新聞社:屌絲如何能逆襲
屌絲這個詞匯已脫離了貶損之義。屌絲身份成為經濟窘境的表達。
一個白手起家的故事最近在中國的網上熱傳。這個名叫梅愛偲的小伙子出身于工人家庭,高考成績慘不忍睹。而他到了烏克蘭后,不但自己開公司,擁有一塊四分之三英畝的土地,住著一幢錯層式的房子,還娶了一個長相酷似模特的18歲姑娘。
在中國公眾看來,這個故事的道理很清楚:對缺乏家庭背景、精英教育資質和大額銀行存款的人來說,要實現向上的流動性在基輔比在上海容易。不難想象梅愛偲如果留在中國會怎樣。面對放慢的經濟、高昂的房價、不斷擴大的收入不均和嚴峻的就業市場,無數年輕人感覺自己困在成功階梯的中下級動彈不得。
屌絲這個詞譯成英語是loser(失敗者),它起初用來形容沒什么工作、沉迷于網絡的年輕男子。但五年來,這個詞已經擺脫貶損之意,有了更靈活的適用,任何想跟中國迷戀金錢和地位的病態文化保持距離的人都可以如此自稱。對于梅愛偲的很多同齡人來說,屌絲身份是經濟窘境的表達。北大市場與媒介中心最近發布的《2013屌絲生存現狀報告》顯示,接受調查的213795名工薪族有62%認為自己是屌絲。自認為屌絲的人有一半單身,72%的人說對生活不滿。如果中國政府真希望改革經濟,那就需要想辦法確保他們不要在一場不公平的游戲中繼續感覺自己是失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