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個熱點事件在最后“被逆轉”。“醫生手術臺前集體自拍”的照片流傳甚廣,激起公憤。然而罵戰之后,醫生解釋稱是因連續7小時的手術非常成功,所以非常激動,并且第二天要搬離手術室,故拍照留念。醫生的“敬業”和“人之常情”獲得了網民的理解和認可,矛頭開始轉向“炒作此事的媒體”。
首先來看一下此事的最初爆發:據澎湃報道,事情緣起于醫生在微信圈里分享該圖片之后,相關人員的同學將此照片上傳到微博,評論道:“作為一名醫護人員我想說難怪醫患關系這么緊張,手術同時你們在做什么?”—至此,我們需要看到,最初提出意見的人本身也自稱是醫護工作者,對這張照片亦是表示難以接受。
隨后,某廣播電視臺官微對此事進行評論,又進行了電視播報。照片引起軒然大波,醫生被惡意揣測,一張手術室自拍不會理解成辛苦之后的放松或者也許有其他解釋,而一定是“對患者不負責任”。媒體、網民,甚至可能是醫護人員同行,都可能不愿意信任醫生的操守。
必須看到,醫生在手術室自拍時確實未戴口罩,相關人員也受到了處理。但在輿論風向逆轉之后,醫生的問題似乎不再被重提,反而是“無良記者”與“煽風點火的媒體”成為發泄口,“都是媒體惹的禍”成為網民“錯怪”醫生的最好理由。
很明顯,網絡的“放大效應”讓一個“問題”迅速演變成“大問題”,它還不憚于讓惡意的揣測不斷轉移、延續。每個行業都存在問題,但這種夸大和惡意讓“問題”又產生了“新的問題”。
這是一件奇怪的事:似乎所有人都在惡意地揣測所有人,人們好像在追求真相,但又好像在期待從戲劇性的事件中獲得話題以及伸張正義的滿足、對推動事件解決的輿論力量的陶醉。即便這種“話題-批判-改進”的模式確實有助于推動個別問題的解決,這代價也可能太大了。 (戴玉)

2014年12月24日下午,一輛行駛在香港港島地區的押款車掉下3箱面額500港元的鈔票,不少出租車停下搶拾。據統計,共丟失港幣1523萬元。截至26日下午1時,共有36人將共約573萬元港幣交還警方。警方表示將根據鈔票編號進行追查。
“一案雙查”就是嚴格執行問責機制,既要追究當事人責任,又要倒查追究相關領導責任,包括黨委和紀委的責任。2014年年初廣西永福縣違規給領導干部發放考核獎金,除了縣委書記被黨內嚴重警告并被免職之外,縣紀委書記由于沒有起到監督作用,也受到黨內警告處分,并被調離原崗位。
指的是為方便老百姓了解癌癥在各地高發分布情況,2014年8月中國科技部啟動的“《中國癌癥地圖集》編制”項目,成果預計于2017年出爐。2014年12月,《生命時報》發布了最新版《中國癌癥地圖》,總結了各地最多發的癌癥,引起關注。后有專家認為,該地圖的數據明顯滯后且不具代表性。
指美國國際開發署策劃的一項旨在在古巴制造混亂的運動。有媒體爆料,該運動以策反古巴嘻哈音樂人的方式,策動當地年輕人要求變革,反對古巴政府。美國國際開發署從兩年多以前開始秘密滲透古巴地下嘻哈運動,試圖利用古巴說唱歌手“打破信息阻塞”,策動年輕人發起尋求社會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