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哥
有過一首老歌:“死了都要愛,不淋漓盡致不痛快……”,年底再哼哼這兩句歌詞,像是唱給這些年突然熱起來的馬拉松運動。
截止到2014年12月13日,這一年中已有五位馬拉松選手分別在珠海半程馬拉松、臺灣米倉田中馬拉松、張家口康寶草原馬拉松、昆明高原半程馬拉松和蘇州金雞湖馬拉松比賽中犧牲。而猝死賽段的地點,大多在18公里之后接近半程終點的位置。
照理說,各城市的馬拉松比賽,為了鼓勵比賽能有更多的參與者,普遍都設有5公里、10公里、半程馬拉松和全程42.195公里比賽。參賽選手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來選擇賽段,且賽事組委會都會明確規定《參賽者身體狀況要求》。也正是因為馬拉松是一項高負荷、大強度、長距離的競技體育運動,同時也是一項高風險的競技項目。因此,對參賽者身體狀況有較高的要求,就是必須身體健康,有長期參加跑步鍛煉或訓練的基礎……
但在2014年,猝死事件還是發生了五起,這就不得不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以中國田徑協會公布的數據來看,2014年全國有53場在田協備注的馬拉松比賽,若是以平均每10場馬拉松比賽死1人的概率來算,我國的馬拉松賽事死亡率是夠高的。對此我有以下幾段大實話要講。
馬拉松運動有時尚、浪漫、虛榮的成分
有許多朋友這些年都陸續投入到馬拉松的運動中來,這里面有英雄主義夢想,也有浪漫主義情懷。每每在微博或是微信上曬參加馬拉松賽的各種英姿,臉上無不透著“世界五百強”、“年度經濟人物”一般的自豪與驕傲。如果平常有跑步習慣,有經常的全民健身參與,有劇烈運動的自我保護意識,每年適度參與幾場馬拉松比賽益處極多。怕就怕平常缺少鍛煉,為趕馬拉松運動光鮮的時髦而參與,那潛在的危險就可能隨之而來。
馬拉松運動的風險要警鐘長鳴
翻開馬拉松賽事的競賽規則,明確規定著參賽者的八大禁忌:先天性心臟病和風濕性心臟病患者;高血壓和腦血管疾病患者;心肌炎和其他心臟病患者;冠狀動脈病患者和嚴重心律不齊者;血糖過高或過低的糖尿病患者;其它不適合運動的疾病患者;比賽日前兩周以內患過感冒;孕婦。我看這些要求已經很專業很細致了,但對各城市每場上萬名馬拉松賽事的參賽者來說,組委會不可能對每個人都采取嚴格的身體檢查。故此就要大家經常念叨,像婆婆嘴一樣不斷督促參賽者:要有自我保護意識。
也有老話說得好:“淹死會水的,打死犟嘴的”。
寫這篇專欄之前,與朋友討論過,這次在珠海半程馬拉松比賽中,突然猝死的選手方勇平時身體非常棒,還是中央警衛局的退役軍人。這也是馬拉松運動的專家常常提醒的意外猝死話題,那就是“一些沒有特殊疾病的選手,往往會掉以輕心。尤其挑戰半馬或全馬一定要經過長期且充分訓練,以漸進式增加跑量及跑速……”。
信息時代的“馬拉松文化”要量力而行
自打出現的微博、微信之后,炫美食的,炫美女的,炫心靈雞湯的,炫合影的,炫幽默段子的,炫參加各類文體活動的就越來越多。近年來尤其炫跑馬拉松的中青年男女如雨后春筍,擋都擋不住。這一方面反映了參與馬拉松運動的積極人生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馬拉松品牌營銷的健康回報特點。但對業余選手必須強調“重在參與”,不一定非得“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軍事上有句話叫“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
生活中也有句話叫“惹不起還躲不起”?
所以,對跑馬拉松的參與者也要來句大實話“自己感覺好就跑下去,感覺不好,胸悶、氣短、心痛,就別硬撐著,趕緊下來不丟人”。
跑馬拉松,雖然有人猝死,但更多的參與者得到了快樂和健康。只要堅持鍛煉,普及全民健身運動,科學的量力而行的參與馬拉松賽事,猝死這種事是完全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