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南
2015年10月舉行的第四屆世界佛教論壇吸引了來自52個國家和地區的千余名佛教界人士、專家學者和其他社會知名人士出席。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加拿大總理斯蒂芬·哈珀、尼泊爾總統拉姆·亞達夫、柬埔寨國王諾羅敦·西哈莫尼等外國政要,日本、韓國、泰國、斯里蘭卡等國佛教組織領導人來函來電致賀。本屆論壇以“同愿同行,交流互鑒”為主題,意在彰顯佛教利益眾生的宏偉愿力、關注現實的濟世情懷。
52個國家代表蒞會規模超往屆
2015年10月24日,第四屆世界佛教論壇在江蘇無錫開幕,論壇設立8個分論壇,舉行了3個電視論壇和3個新媒體論壇。與會高僧、善知識圍繞“同愿同行,交流互鑒”的主題,各示開解,各抒己見。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發來賀信,向出席論壇的海內外高僧大德和各界朋友表示熱烈歡迎和誠摯問候。
俞正聲在賀信中說,文明的交流互鑒,是維護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文明因相互溝通、相互交流而多彩,因相互尊重、相互借鑒而豐富。在人類歷史上,佛教為不同文明之間交流交融、互學互鑒樹立了成功典范,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構建了重要的橋梁紐帶。
俞正聲指出,長期以來,中國佛教界倡導踐行“人間佛教”精神,為促進中國社會和諧發揮了積極作用,為促進中外友好交流做出了積極貢獻。當前,國際佛教界在佛教義理的新闡釋、佛教社會責任的新實踐等方面大有可為。他表示,本屆論壇以“同愿同行,交流互鑒”為主題,充分體現了國際佛教界共同致力于世界和平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良好愿望和現實關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大和尚在論壇開幕式致辭中指出,世界佛教論壇,是中國佛教界為全世界佛教徒及一切護持佛教、慈念眾生的有識有為之士,搭建的平等、多元、開放的高層次對話、交流、合作平臺;自2006年至今,已成功舉辦三屆,逐漸成為全世界佛教徒三年一度的盛會。論壇始終致力于促進世界佛教徒之間的交流合作,深入探討關系佛教發展和人類福祉的重大問題,為促進人心凈化、增進眾生福祉不懈努力。
他說,本屆論壇以“同愿同行,交流互鑒”為主題,意在彰顯佛教利益眾生的宏偉愿力、關注現實的濟世情懷。同愿同行是佛教的寶貴精神傳統。住持正法的出家僧團,秉持修行證果、弘法利生的共同志愿,以佛為師,以法為依,依戒共住,和同愛敬,將佛教七眾弟子團結為一個和睦和諧的整體,處處行持和弘揚著同愿同行的精神。今天,發揚同愿同行的精神,必將有助于凝聚世界佛教徒的智慧和力量,共同面對和解決人類生存發展的難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統戰部部長孫春蘭致辭說,宗教的生命力在于與社會發展“同愿同行”,宗教的影響力在于與各種文化的“交流互鑒”,宗教的感召力在于宗教界人士的積極引領作用。希望中國佛教界通過與世界各國佛教界的深入交流,共同弘揚佛教優秀的價值理念,為促進人類和平發展事業,譜寫出更加壯麗的歷史篇章。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的代表在開幕式上宣讀了潘基文的賀信。賀信說,論壇舉行之時,恰逢聯合國剛剛通過可持續發展目標。可持續發展目標將在今后15年引領我們為全人類尊嚴而奮斗。這些目標旨在保護地球和全人類,既雄心勃勃亦切實可行,只有各方攜手推進方能成功。鑒此,潘基文歡迎論壇關注佛教教義在解決現實問題方面所發揮的積極作用。他期待論壇為促進不同信仰民眾之間的彼此寬容和相互尊重做出貢獻。
加拿大佛教會達義法師在開幕式上宣讀了加拿大總理史蒂芬·哈珀發來的賀信。哈珀在賀信中向加拿大佛教界為構建一個和平、繁榮、多元的國家所作的杰出貢獻表示感謝。
內心有戒律,行為才會有約束
世界佛教論壇于2005年由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佛教界共同發起,其宗旨是為世界佛教徒搭建一個交流、合作、對話的機制性的長效高層次平臺,為中華佛教界提供一個寬闊的舞臺,更為海峽兩岸佛教交流提供良好契機。
本屆論壇緊扣“交流互鑒”的主題,在內容的設置上也有所創新。一是佛教對和諧世界的參與,倡導“合作與發展”的和平觀以及“交流與互鑒”的文明觀;二是佛教對自身發展的反思,探索僧團面對傳統與現代的傳承和調適,并且尋求契理契機的弘法新模式;三是佛教對世俗社會的關注,探討佛教與科學、教育、慈善公益、企業以及互聯網之間的關系問題;四是佛教對社會大眾的關懷,啟迪大眾對生命的覺悟,教導佛教居士的正信、正見與正行,并關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培養他們的責任、擔當意識;五是積極關注并探討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一帶一路”上佛教的傳播與發展。
本屆論壇還邀請了兩位諾貝爾獎得主:莫言和理查德·羅伯茨(Richard John Roberts)及多位科學家、學者和企業家共同參與討論,使得論壇議題的討論更加廣泛深入。同時,本屆世界佛教論壇廣泛采用電視論壇、互聯網論壇以及網站、微博、微信公眾平臺等現代傳播方式,極大地提高了此次論壇的影響力和受眾面,而這也是佛教傳播與信息化、國際化接軌的一次大膽嘗試。
莫言和理查德·羅伯茨的相聚是本屆論壇的一大亮點,前者是中國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后者是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兩位諾貝爾得主分別從“獲得諾貝爾獎后的感受以及自己人生的變化”談起,談到了“命運”、“信仰”等話題。
莫言認為,佛教是一個高深的宗教,也是一個偉大的宗教,但同時它也是一個文化現象。佛教自從傳入中國以后,已經變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或者說中國傳統文化里也有佛教的基因了。
“到農村去觀察,你會發現,有一些農村的老人們是文盲,也沒有讀過什么《金剛經》、《地藏經》等經典,甚至一輩子也沒有進過廟宇,也沒有聽過什么高僧大德來給他傳教。但是他的很多生活準則,他的潛意識里,實際上是受到佛教不小的影響的。”
本屆論壇既與前三屆世界佛教論壇主題一脈相承,傳遞佛教“愿行”之精神,又表達了佛教界通過“交流互鑒”之“同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之“同愿”的崇高理想。
莫言說,本屆論壇的主題讓他想起了達摩祖師西來中土創立禪宗,阿底峽尊者不顧高齡赴藏傳法,數不盡的高僧大德歷盡艱險將佛法傳到中國,將佛教的種子根植于中國人的心里;還讓他想起了玄奘大師為求真理西行求法,法顯大師遠赴天竺求取佛經,他們為中土與西域佛教之間的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更讓他想起了鑒真大師東渡日本傳播佛法,日本高僧空海、最澄渡海來華學習佛法,新羅王子金喬覺坐化九華山的典故。
古往今來,在佛教兩千多年的發展史上,有數不盡的高僧大德或為傳法、或為求法殫精竭慮,奔走在世界各地,為佛法的傳播與交流、為佛教與其他宗教的了解與互鑒、為世界各國文明的融合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如今,世界佛教論壇的召開為佛教交流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使不同語系、不同國家地區的佛教能夠平等交流、相互借鑒、共同發展,體現了佛教包容開放的博大胸懷。
關注“一帶一路”建設
2006年至今,世界佛教論壇已經連續成功舉辦四屆。9年來,在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關懷下,在兩岸四地佛教界的積極努力下,在世界各國佛教界的踴躍參與下,對話、交流、合作的論壇機制更加完善,平等、多元、開放的論壇特色愈加彰顯。
新媒體論壇作為第四屆世界佛教論壇的亮點之一,突出介紹絲綢之路上佛教文明的歷史和現實,旨在探討跨文化的佛教傳播與文化認同,關注如何讓歷史的因數為當今世界的經濟互聯、文化互通提供堅強有力的支撐,闡發如何讓未來的憧憬為今天的人類和平共生、世界共同繁榮點亮明燈。
古代絲綢之路是人類共同擁有的文明瑰寶,“一帶一路”建設是新一輪全球化的偉大步伐。歷史上,佛教的傳播對中外文化交流事業具有極大的意義,許多高僧和有為之士曾對此作出過卓越貢獻,他們無論是青史留名還是湮沒無聞,都對整個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促進作用。與會嘉賓認為,當前,面對全球多元的民族-宗教文化環境,佛教將是促進世界和諧與人類文明互鑒的重要力量。
論壇上,與會嘉賓針對絲路之上的佛教文明發展歷史進行了梳理與概括,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佛教文明進行研究的重要性及現實意義,認為佛教文化交流應以更豐富的內容和有效的形式,為東西方文明的溝通乃至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發揮更大、更好的作用。
2015年10月25日,第四屆世界佛教論壇完成論壇各項議程,圓滿閉幕。閉幕式上,在與會50多個國家和地區千余名佛教代表和嘉賓的共同見證下,發布了《第四屆世界佛教論壇宣言》,呼吁全世界佛教徒秉持慈悲喜舍的精神,繼承先賢宏愿,奉行四攝精神,凝聚向上向善力量,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為解決人類生存發展面臨的世界性問題貢獻智慧,共同攜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