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寧 林殷


“秋凍”是怎么來的
中醫學認為,立秋時陰氣初生而未盛,陽氣始減而未衰,隨著氣溫逐漸降低,人體陽氣亦開始收斂,為冬時藏精創造條件。此時,不宜驟然添衣過多,以免妨礙陽氣的收斂。
四季分明的古代黃河流域一帶有“春捂秋凍”的民諺。其中,“秋凍”主張早秋時節如立秋、處暑及白露節氣前后,適度而循序漸進地添加衣物,甚至做些耐寒鍛煉,接受少量冷空氣的刺激,如此可提高人體對外界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減少感冒的幾率。
之所以會有“秋凍”這個說法,是因為氣象學意義上的秋天滯后于天文學意義上的秋天,而民諺“秋凍”中的“秋”通常是指后者。
天文學意義上的秋天是從24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立秋開始的,經過處暑、白露、中秋、寒露、霜降6個節氣,到立冬前一日結束。其實,古人劃分24節氣的依據并非單純的天氣溫度。就拿今年來說,立秋的時間是8月8日凌晨4時01分,而北京當天的氣溫在33℃以上,是不折不扣的大夏天,民俗中的三伏天最后一伏還沒開始呢。
氣象學意義的秋天,是從日平均氣溫連續5天低于22℃的首天算起。北京地區通常到9月5日左右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秋天。這樣一來,從8月上旬的立秋到9月上旬的入秋,中間有近1個月的時間差。正是這個時間差,使得古人從生活中體驗到“立秋”不是秋,還要凍一凍。
然而,白露過后,晝夜溫差擴大到10℃以上,這時就需要根據早晚氣溫變化適時添加衣物,不能再盲目強調“秋凍”了。
如何進行“秋凍”
“秋凍”并不是穿得越少越好。人是恒溫動物,應根據氣溫情況和自身的御寒能力適當地少穿點衣物,有意識地讓身體凍一凍,逐步提高機體的御寒能力,逐漸適應氣候變化,這才是“秋凍”的關鍵。
對健康人群而言,平時可多做些戶外體育鍛煉,如健走、慢跑、登山、跳繩、打太極拳、八段錦等有氧運動,這樣一方面可以補充天然維生素D以利于骨骼強壯;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心肺功能,提高耐缺氧能力。除此以外,還可以循序漸進地早晚用冷熱水交替浴鼻、洗臉、洗手等,以增強御寒能力。
事實上,有些部位凍一凍,是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的。比如臉部、四肢、臀部等有肌肉的部位,凍一凍不僅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還有利于增強神經中樞對人體循環的調節功能,提高機體的抗寒能力。但同時也要注意,有些部位是一定不能凍的,主要包括胸腹、背部和雙腳。肚臍作為人體的重要穴位,一旦受涼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腹痛、腹瀉和婦科疾病。一些喜歡穿露臍裝的女性要格外注意,應避免腹部著涼導致氣血不暢、月經失調等。晚上睡覺也最好穿上長袖睡衣,以免肚臍受涼;背部是督脈和膀胱經經過的地方,而這兩條經脈總領一身之陽氣而具有溫陽的作用,要想養護好陽氣,就要注意胸背部保暖。選擇衣物時,宜選擇夾層背心或戴肚兜;中醫學認為,腎中精氣由足底涌泉穴出,而寒濕之氣也由此而入,這充分說明了腳部保暖的重要性。腳上有很多重要穴位,連接著肝、脾、腎和膀胱等重要臟腑。而腳離心臟最遠,血液循環較差,所以到了秋天一定要記得穿襪子,并且經常用熱水泡腳,防止腳部受涼。但糖尿病患者和下肢靜脈曲張者不宜用超過42℃的熱水,且時間不宜太長,10分鐘即可,以免燙傷。
哪些人不適合“秋凍”
同時,“秋凍”也并非人人都適合。以下幾類人群不但不宜“秋凍”,相反還需要適度保暖。
1. 心腦血管病患者。當晝夜溫差變化超過10℃以上時,機體受到寒冷刺激后交感神經發生興奮,全身毛細血管收縮,血液循環外周阻力加大,引起血壓升高,心腦血管負荷加重;加上空氣干燥,人們消耗水分增多,體內容易缺水,致使血液黏稠,血流減慢,易誘使心腦血管等疾患加重。所以,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要注意保暖。
2. 消化性潰瘍病患者。人體受到寒冷刺激后,血液中的組胺增多,胃酸分泌旺盛,胃腸易發生痙攣性收縮,原有胃病者可能出現病情反復或加重,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嚴重并發癥。所以,秋涼時節,有胃病的人應注意保暖,一旦有疾病復發征兆,應立即就醫。
3. 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患者。寒冷空氣會誘發氣管、支氣管或者小氣道的痙攣,使得這類疾病復發或加重。該類患者顯然不宜“秋凍”。
4. 老寒腿患者。老寒腿屬中醫痹癥范疇,包括現代醫學中的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等骨關節病。受累的關節以膝關節為主,常出現關節疼痛,有時伴有腫脹,上下樓或蹲立時疼痛加重。本病患者從秋季開始就應該注意腿部的保暖,自然忌“秋凍”。
5.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之所以不宜“秋凍”,是因為他們對寒冷或溫熱的感覺功能不敏感,外界氣候變化較大時,僅憑自我感覺穿衣很容易感冒。另外,寒冷時節,作為應激反應,體內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等多種激素水平都會升高,這些激素也能對抗體內唯一降血糖的激素即胰島素,使血糖升高,加重病情。因此糖尿病患者尤其不宜“秋凍”。
6. 經期女性。女性以血為本,體陰而易受寒,特別是處于經期的女性,抵抗力下降,受寒后血流速度降低,影響子宮的收縮及經血的排出,以致經血排出不利,引起痛經,所以經期女性要注意保暖。
7. 老人及孩子。老人臟腑功能和氣血陰陽都處于虛衰的狀態,抵抗力較差。小孩正處于生長發育期,其體溫調節能力也較弱。老人和小孩御寒能力都不強,因此都不宜“秋凍”。
秋天本是宜人的季節,但隨著氣候逐漸干燥,日照減少,氣溫下降,草枯葉落,花木凋零,往往給人以凄涼、垂暮之感,容易使人產生憂郁、煩躁等情緒變化。所以,秋季養生要特別注意培養樂觀的情緒,保持神志安寧,以避肅殺之氣,同時收斂神氣。登高賞景不失為秋季調節精神的良劑,登高遠眺,可讓人心曠神怡,憂郁、惆悵等不良情緒也能隨之消散。
此外,秋天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這時要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早起,以使肺氣得以舒展,防止收之太過。
(范寧系北京中醫藥大學養生康復專業研究生;林殷系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養生康復系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