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要在國企改革中發揮應有作用。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出臺,提出加強國有企業相關法律法規立改廢釋工作,確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據,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企,僅“依法”就出現了20多次。十八屆三中全會則提出,加強人大預算決算審查監督、國有資產監督職能。
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國有經濟,即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從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來看,一方面,要充分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勢,即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探索解決國企改革這個世界級難題;另一方面,人大要適應國企改革要求改進工作,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應該也必將得以更好堅持完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基本政策已明確,關鍵是細則,成敗也在細則。要吸取過去國企改革經驗和教訓,不能在一片改革聲浪中把國有資產變成謀取暴利的機會。改革關鍵是公開透明。
人大依法推動國企改革,要把“不能在一片改革聲浪中把國有資產變成謀取暴利的機會”作為堅守的底線;把公開透明作為著力點,開通、暢通人民監督、建議渠道;把細化精準化作為工作要求,架好、架密“高壓線”,防止出現監管真空。這些在本質上是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
監督先行。一是,具體到一個國企,《指導意見》由什么樣的人貫徹落實是首要問題;相較于法律滯后等問題,法之不行最為突出,因此,要盡快開展針對國企的執法檢查,并與紀委巡視對接,為國企改革清障開路,同時查找問題為立法打基礎。二是,因人大立法所需周期較長,可督促政府加強相關立法,并對其加強備案審查,確保行政法規、行政規章正確“引領”,并為人大立法做準備。三是,把履行國有資產監督職能的重點放在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防止流失上。四是,督促國有資產監管機構向以管資本為主的職能轉變,推動法院和檢察院更好為國企改革提供司法服務。
立法引領。一是,立法引領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在明確國有企業改革立法框架基礎上,可重點圍繞現代企業制度、國有資產監管體制等研究如何抓住“引領”的“牛鼻子”,先行立法,不求體例上“大而全”。只有通過法律法規細化規范黨組織、政府部門和機構、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的職責、履職途徑方式,及其相互之間界限、結合方式等,才能形成規范的公司治理,國企改革才能勢如破竹。相關立法要明確細化以上五者之間關系,既讓黨組織發揮政治核心作用,又讓董事會依法行使決策等權利,保障經理層經營自主權,使任何政府部門和機構法無授權不得干預等。只有明示“紅線”,國企改革才能防止付出或最大限度降低代價。相關立法要明確細化國企改革、公司治理各參與方問責機制,探索國有資產流失犯罪案件公益訴訟,通過立法解決相關案件法律適用問題。二是,“引領”重在既給出探索空間,又劃定邊界、明確規矩。針對《指導意見》提出的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宜獨則獨、宜控則控、宜參則參中的“宜”,細化相關程序;明確《指導意見》提出的以市場公允價格處置企業資產中的“公允”的要件和程序;將鼓勵改革創新增強活力與強化監管、積極與穩妥的辯證關系盡可能化為具體規定,防止打著創新旗號侵吞輸送國企利益,打著穩妥旗號懶政怠政,打著監管旗號不當干預。
公開透明。要通過公開透明體現人民主體地位、國企作為全民所有制經濟本質屬性。針對如何公開透明要公開征求公民意見建議。人大要率先“公開透明”,并以此推動國企改革公開透明。公開透明只是打開大門,還要普及國企改革相關知識,并借助專業機構,消除公民參與專業壁壘,對容易引發國有資產滴冒跑漏環節要發起全社會討論、監督。公益類國有獨資企業、自然壟斷行業國企的自身特點決定了其可考核的市場化業績較少,對此更要通過公開透明等法治化手段解決好約束與激勵的問題。
國企改革能否順利推進,取決于“四個全面”貫徹落實,取決于公民法治觀念、有序參與意愿能力。人大要順應國企改革主動與時俱進,以問題為導向“倒逼”工作改進,在人民群眾眼皮底下明確自身職責,通過堅持完善人大制度推動國企改革,在國企改革中堅持完善人大制度,以實干和擔當為夯實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作出貢獻。 (山青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