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良




有人曾這樣描述景德鎮:“景德鎮的女子是從瓷器上飄來的仕女,那里的花兒,是瓷器上掉落的碎片,瓷上的佛陀和仙人隱匿于人群中,連月亮都是釉過了的……”就是這神秘而古老的瓷器,讓我從四川日隆經臥龍、都江堰、成都千里迢迢抵達江西境內這座著名的瓷都。奔涌的昌江蜿蜒北來,穿城而過,向西流入鄱陽湖,而我的旅程也將從一片片閃光的瓷器開始。
景德鎮燒制瓷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唐時這里曾名浮梁縣,北宋景德年間,一道來自皇宮的詔令,始改稱為“景德鎮”,專司為皇宮燒制瓷器,而現在我前往的浮梁縣就位于景德鎮的近郊。
作為一座縣城,浮梁盡管“肝膽”俱全,卻沒有一般縣城的繁華和熱鬧,大街上只有三三兩兩的行人和間或駛過的一二輛車……在歷史上,“中國”的英譯名China,最早便是“瓷器”的意思,其發音源自景德鎮的歷史名稱“昌南”。難怪在唐代浮梁是全國的上縣,宋時為望縣,清朝為五品縣,都是全國頂尖的強縣,那些“東門豆腐北門酒,南門刀槎不離手,西門小姐家家有”的繁華景象與眼前的浮梁簡直有著天壤之別。這座千年古縣歷經了歲月的風霜,昔日的輝煌已化為今日的寂寥。站在浮梁古城樓上俯瞰大地,很難想象其當年“商賈云集,終日車馬不絕”的場景,但這里現在還留存著江南唯一的千年古縣衙和一座北宋時期的紅塔。
從景德鎮到瑤里還有60余里。瑤里,古稱窯里,據說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窯火就是從這里點燃。直至明初,景德鎮興建官窯,瑤里瓷窯外遷,這里才慢慢沉寂下來。比起婺源的理坑、曉起、江灣等古村落,它一直名不見經傳。初到瑤里,入眼是一幅古樸清麗的水墨畫卷。它仿佛是一塊未經雕琢的美玉,掩埋在大地久遠的記憶里。沿河兩岸分布著數百幢保存完好的明清徽派古建筑,古樹依稀,在青山綠水的背景中,在河流轉彎的地方,暮靄深處不經意間露出的白墻黛瓦,高聳的馬頭墻恍若一頁發黃的歷史,被人遺失在贛皖交界的山野里。一條逶迤清淺的瑤河穿鎮而過,將古鎮分為兩半,河面上橫臥著幾座木橋,河埠頭有洗衣、淘米的村婦,隱約能夠聽到清脆的搗衣聲在河面上回蕩。瑤里的古街、古橋、古碼頭如今依稀如故,雖然蒼涼,但也足以使人記起昔日的繁華。這里曾是舊時江西上饒通往徽州的重要驛站,水運便利,古道穿境,這一切曾成就了瑤里這座水陸碼頭。古鎮因車馬繁忙而成街,兩旁林立的店鋪,以及青石板上獨輪車碾出的凹痕,都真實記錄了當年裝運高嶺土和瓷器的繁忙景象。
穿過古鎮,就進入了繞南古制瓷遺址。溪澗邊有古窯址、礦坑、水碓、作坊、淘洗坑等,一切都無聲地泄露當年的輝煌?,幒舆吷吓f日的水車穿越歷史的風雨,竟然還在嘎嘎作響。
高嶺土可以說是瑤里的寶貝,遠在唐代,生產陶瓷的手工作坊就在瑤里應運而生。據說,唯有高嶺土能燒出1700度的瓷器。瑤里境內先后設置過眾多窯場,留下了大量的窯業遺存物。制瓷鼎盛時期,竟達八88座瓷窯、380座水碓……那時的瑤里“家家窯火,戶戶陶埏”,繁榮如斯,幾乎讓人以為它是中國最早出現工業化的地方了?,幚锏呐d盛和富足使它保留了許多精美完好的古建筑;明清商業街、宗祠、進士第、大夫第、翰林第……這片土地上遍布青山、流水、半月形的池塘、古村落中巨大的香樟樹,以及無數的古窯礦,而圍繞著它的是深谷溪澗、流泉飛瀑……汪湖自然生態區更是美不勝收。這一切的一切讓我認為它們與瑤里有著一種莫大的淵源,我甚至覺得在這里燒制的青瓷應該具有最令人炫目的色澤,因為它混合了天地之氣和安閑淳厚的民風……
市內的龍珠閣是景德鎮的地標性建筑。作為唐、宋、元、明、清歷代御窯或官窯的遺址,據說如今的龍珠閣周圍地底下仍埋藏著無數珍貴的文物。“龍珠閣”的展館里陳設著大批被毀瓷器碎片的復原官瓷。自宋、元以來,景德鎮就成了最有影響的窯廠之一,明清時期朝廷開始在這里設置“御窯廠”。歷代皇帝都從朝廷派官員到景德鎮官窯,坐鎮監督為宮廷燒造的御用瓷器,名為“督陶官”。為了確保能將最佳的瓷品送到宮中,每次開窯時,只能在千萬件相同的成品里擇優挑選一件,從而確?;始矣么墒仟氁粺o二的“孤品”。其余的全部銷毀,殘瓷碎片就一層層掩埋在官窯舊址的周圍。從景德鎮出土的元代青花殘瓷看,并不全是珠山御窯廠燒造,在湖田窯和市區落馬橋等六處窯址都有元青花出土。
一位阿拉伯商人曾向他的同胞這樣描述一件來自中國的奇妙物件:這是一個叫做瓷器的花瓶,它像玻璃瓶一樣透明?;ㄆ坷锏乃畯钠客舛寄芸匆姡谷皇怯媚嗤林瞥傻摹]有資料表明這件瓷器來自中國的哪座瓷窯,但從唐、宋年間,中國的瓷器就開始大量出口,成為繼絲綢、茶葉之后的大宗貿易商品,當這些充滿異國情調的瓷器,出現在餐上還使用粗陶盤子的歐洲人面前時,引起了上流社會的狂熱追捧。那時,中國瓷器的價格甚至超過了黃金,被歐羅巴人稱為“白色的金子”。
在中國歷史上,最美的器物往往被皇家壟斷。從明代的朱元璋開始,御窯廠正式在景德鎮設置,它由朝廷督辦,集中全國最好的工匠,用最好的瓷土,專門生產皇家使用的瓷器。這些瓷器禁止民間使用和買賣,燒制工藝和配方也對外保密。在這里燒造的最精美、品質最高貴的淡雅而青翠的瓷器,卻只能運往一個地方,那就是北京紫禁城。
在景德鎮,一件瓷器的燒制需經歷72道工序:泥坯、晾干、描繪、上色、上釉、入窯,經歷了高溫的考驗,才能最后成器。在制瓷廠我看見過那些繪畫的女工,幾乎是將臉貼在瓷瓶上了……景德鎮滿街都是瓷器,我發現一個細頸長身大肚的瓷瓶靜靜地立在店內,其造型典雅,流線清晰,圖案是那種古老的青花工藝,但精細處卻與別的青花瓷器不同,有一種婉約的悲傷如同青衣女子立在清明的雨后,一把紙傘半濕的隱約……一塊普通的泥巴,經過水火相融以后恍惚擁有了生命的靈性,難怪一些器型、質地、圖案和色彩俱佳的精品,甚至會成為許多工匠們終其一生而求之不得的珍品!
對于景德鎮,我想,這座城市的靈魂應該是青色的。景德鎮的瓷器,它是溫潤的玉,是晶瑩的冰,它更是山水之間永恒的翡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