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海
【摘要】既會寫稿又會拍照的記者筆者稱之為“兩棲記者”。在新媒體時代,把新聞做深做實的同時運用具有沖擊力、感染力的照片,讓讀者享受到優美的版面語言,需要財經媒體著意培養“兩棲記者”。
【關鍵詞】財經報道兩棲記者圖片版面
一、什么是“兩棲記者”
既能活躍在陸地上,又能游動于水中的動物被稱為“兩棲動物”。在當前新聞事業發展中,也有一群新聞人從事著“兩棲”的工作。
眾所周知,平面媒體從業人員一般分為文字記者和攝影記者,可見,文字新聞與圖片新聞是兩種互為有益補充的新聞報道形式。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新時期的新聞工作者則要盡量朝著既會寫稿又會拍照的目標努力。如果兩者能有效結合起來,圖文并重,那就是“兩棲記者”。
“圖文并重,兩翼齊飛”是當前很多平面媒體的發展思路,文字報道再多,時效再快,也不能代替攝影。圖片再精彩,如果沒有點睛的文字語言加以修飾,也不能為攝影作品增色。
所以,在內容為王的時代,只有兩翼齊飛,把新聞做深做實的同時大膽運用具有沖擊力、感染力的照片,才能讓讀者享受到優美的版面語言。
二、新媒體時代,如何培養“兩棲記者”
一般的報社從崗位設置上往往有“文字記者”和“攝影記者”之分,這種出發點是好的,其為了明確其職責和更加能熟練運用專業技能,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往往有文字記者用不好照相機、攝影記者寫不出好文字的情況。因此,新時期的記者同時把握文字新聞和圖片新聞的運用,是新媒體時代記者應該掌握的基本功。
目前,大多數報社都存在這樣的情況,文字記者從數量上是攝影記者的五六倍,甚至十幾倍。因此,為達到相應的目標工作量,屈指可數的攝影記者便疲于奔波應付,或者配合文字記者進行配圖,而出現的結果卻是該寫的沒寫好、該跑新聞的沒跑到位、該拍的更沒拍好,不僅好的新聞漏掉了,而且圖片的質量也大打折扣。
結合安徽經濟報及其他各家報社的情況來看,顯然,一張省級主流財經報紙攝影記者屈指可數,單從人員分配上來看,很難將報紙推進讀圖時代,實現“圖文并重、兩翼齊飛”。
另外,從編制上說,許多報社都有嚴格的控編,從報社的角度,每年的用人增幅一般放在增強文字記者上較多,給攝影部門增加人手則少之又少。那么,報紙每天又需要大量精彩的圖片呈現出來,在僅有的力量之下,好的圖片何來?困局之下,報社整體推進讀圖時代的戰略,出路何在?
筆者認為,破解困局的根本在于整合隊伍,全面打造“兩棲記者”。報社通過制定相關的激勵機制,讓更多的文字記者帶上相機,讓攝影記者增強文字功底,不失為明智之舉。
現代社會是數碼產品高速發展的時代,每個人除了自己有單反等專業攝影器材以外,還有卡片機也早已步入千家萬戶,加上現代人擁有的PAD、手機等也具備高清的攝影功能,這樣的器材對于滿足日常采訪的記錄需求來說,應該夠了。
這樣就為大批的文字記者隊伍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現代數碼相機、手機已不需要拍攝者過多去考慮光圈、速度等技術性指標,僅需在恰當的時候按動快門就能成像,因此用心去拍照才是拍出好照片的關鍵。
報社可根據文字記者拍攝的照片分級使用——普通的器材拍圖片可以發小圖、可以發非重點版面,對于重點版面、高清圖片等還需要專業的攝影隊伍來“拾遺補缺”,為一版等重要版面服務,由此,文字記者轉型“兩棲記者”則指日可待。
另外,鼓勵原有攝影記者在抓拍圖片新聞的同時,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文字運用能力。一般來說,只要其新聞要素齊全、語言生動流暢,能夠提供給編輯再加工的半成品即可。
同時,攝影記者也要靈活變通,若圖片不能刊發,自己通過現場的采訪能夠編成一條即時性消息見報。那么,這位攝影記者將能逐漸成為一名稱職的“兩棲記者”。
圖片分級使用、文字靈活運用。原本兩個空間里的工種更加融合、相互配合,雙方攜起手來,報社何愁不能“兩翼齊飛”!
三、新媒體時代,財經報道更加呼喚“兩棲記者”
眼下,新媒體時代已經加速駛來,并且已經對傳統媒體的沖擊勢不可擋,形勢不可逆轉。但在財經報道領域,由于專業性較強與話題較為枯燥,似乎新媒體帶給我們的變化并不太明顯。
“內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是財經新聞報道常常會碰到的尷尬局面。這也往往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財經新聞專業化、難駕馭的特點。
結合這些的特點,加上其專業、難駕馭,新媒體時代的財經報道更需要的“兩棲記者”。
經濟報道往往給人的感覺是概念抽象、數字枯燥、內容深奧、乏而無味。雖普通受眾看不太懂,但對于長期研究經濟及企業運營的內行人看了又感覺不過癮。同時,新媒體時代要求記者不再只是一個觀察者和記錄者,還需要成為一名思考者。好的財經記者不僅需要具有專業化的知識體系,而且要有自己對社會現象的判斷。要想讓它做到通俗易懂,就要求記者在經濟報道中少用一點專業術語,將專業變為通俗、將抽象變為形象,靈活運用手中的相機拍出好的圖片進行美化點綴,運用圖表或者其他形式,做好“解碼”功能。
當前,但凡大型的活動,活動主辦方必統一組織媒體采訪,但又同時限定各家媒體記者的人數,少則1人,多則3人。此時如果單獨拿出文字或攝影記者的名額來完成組稿任務,顯然“魚和熊掌”不可得兼。此時如果報社派出一兩名“兩棲人”,便可以在現代新聞競爭中出現以一敵十的奇跡,同時效率也可培增,而且可提高本報新聞稿件的自采率。
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記者不僅要能寫出好的作品、拍出好的圖片,而且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更重要的是要學會通過新媒體、全媒體來展示自己,將自身價值實現最大化。現如今,記者幾乎都有自己的微博、微信,甚至擁有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也不足為奇,這意味著,記者不再只是事件的報道者,還是自媒體的經營著,只有更加獨特的視角,更廣闊的傳播平臺,才能吸引更多人來關注事件。
四、如何結合財經新聞報道的特點進行“兩棲”作戰訓練
《中國新聞實用大辭典》中定義:“財經新聞是有關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一切經濟領域新聞的總稱。”財經新聞就是新近發生的具有新聞價值的經濟活動或經濟工作事實的報道。它主要有以下的難點和突破口:
難點一:專業領域問題多
在對經濟領域發生的事件進行報道時,往往要牽涉到一些業務性、領域性問題。有時采訪對話的專家均為業界代表人物,那么與其順利對話的前提是必須具備相應的知識儲備。而經濟述評等深度報道,不僅要求介紹較豐富的專業知識,還須具有一定的理論性、觀點性。這就更加要求記者專業基本功的扎實穩固。
“兩棲”訓練突破之一:專業解碼優化版面。此時,要求記者必須要對專業的內容進行“解碼”。解碼就是實現新聞報道“內行看了不覺淺,外行看了不覺深”的效果,在傳播時達到專業化和通俗化的有機結合。
因此,要求記者在活動采訪前就要有版面意識,有美化意識,什么樣的新聞適合用圖片反映,什么樣的新聞適合用圖表體現。這并非要求記者要具備版面設計能力,而是要求記者要有美化及圖文優化的意識,如此一來讓文字圍繞圖片,增強可讀性。
難點二:政策引領作用強
政策往往對經濟發展起到指向性作用。因此,政府往往利用經濟政策加強了宏觀調控的作用,配合黨和政府對政策進行解釋和宣傳,是新聞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重大新聞產生的源頭。記者在報道中首先要把吃透政策、善于發現變化、通過專家解析來進行政策解讀,并結合實際工作加以靈活運用。
“兩棲”訓練突破之二:提煉精華,圖表呈現。政策是枯燥的,但是圖表是鮮活的,記者要具備提煉重要信息的能力,及將重要信息用美化的圖片結合起來,共同與美術編輯完成圖表的制作。另外,只有把不同人群需要的信息,運用圖表及色彩加以區分,并且把精華部分靈活地呈現給大家,這樣才能增強內容的生動性。
難點三:信息服務功能廣
財經新聞為誰服務?什么樣的信息最需要?如何服務?只有先思考清楚這一系列問題,才能為財經新聞的服務性打開思路。
財經新聞要對地方經濟建設起到服務、推進的作用。那么,經過分析:服務性信息不僅僅包括物資供求走勢、市場動態行情和生產形勢分析,還包括城市規劃、天氣狀況、自然資源分布、科技發展和人們收入情況、消費習慣等。
“兩棲”訓練突破之三:培養意識,聚焦現場。這些豐富生動的服務性信息,不僅是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的參考,也是企業等市場主體參與經濟競爭的“風向標”,更是引導人們開展生產消費,政府收集群眾呼聲的重要內容。作為媒體記者,我們要積極參與,充當各類中介角色,搭建服務平臺,積極為政府、企業、社會服務。凡活動必帶相機,有意識培養自己的攝影水平,將鏡頭對準采訪的對象,如果是拍人物,就要抓取其動感的形象;如果是拍會場,就要突出宏大場面;如果拍新聞現場,就要體現真實感;如果要拍紀實新聞,就要有震撼感。
(作者單位:安徽經濟報社)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