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倩雯
【摘要】面對新媒體的沖擊和媒介融合大趨勢,傳統媒體積極結合技術和內容優勢拓展傳播渠道,運用移動客戶端實現“變革”。傳統媒體做客戶端,核心競爭力當然在于內容。傳統媒體必須摒棄“做媒體”的新聞人思路,向“做產品”的互聯網思維轉變。因此,基于產品的角度,本文對成都電視臺的《看度》進行分析,并對媒介融合問題進行思考總結。
【關鍵詞】媒介融合互聯網思維產品《看度》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通過《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指導意見》,該文件要求面對媒體格局發生深刻變化,提升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和輿論引導能力①。
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計劃,強調“推出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②。自此,“互聯網+”作為一項國家戰略,為未來國家各領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在中央的政策性指導下,傳統媒體都有些“焦慮不安”,希望可以借機會按照中央文件精神加快與新興媒體融合,但是融合的路徑還不夠明確。本文認為,媒體融合轉型最重要的是要應用“互聯網思維”,即以用戶為中心,開放與分享資源,以產品運營的角度進行內容推送。
為順應媒介融合趨勢,成都廣電在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下,下大決心、花大力氣整合市內媒體資源,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推出《看度》這款移動客戶端產品。其功能涵蓋新聞資訊、政務服務、便民生活等。它標志著成都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實施轉型升級戰略開啟新的篇章。
本文在媒體融合與互聯網時代的大背景下,從產品角度對成都廣電的《看度》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且在此基礎上,結合整個媒介融合現狀,思考媒介融合下傳統媒體融合的問題,即價值導向模糊、方式單一、以技術為中心問題。
一、從產品角度分析《看度》存在的問題
1、內容
內容雜亂。《看度》里的內容涵蓋面很廣,內容雜亂,是各類新聞資訊的大綜合。它的定位是為四川人民提供服務生活方面的資訊,何不將重心放在本地新聞上與成都當地媒體結合,一是他們的新聞報道品牌效應更高,二是專業性更強。例如采用了“新聞+訂閱”的模式,使用戶不僅可以看到《看度》新聞,還可以訂閱其他感興趣媒體所生產的新聞。
整合“再傳播”。內容單薄、原創性差、重復性問題嚴重。大部分新聞和信息的來源是傳統媒體,而《看度》的編輯只是將這些傳統媒體已經編發的信息進行二次加工,比如縮減字數、簡化脈絡等等,甚至是直接將傳統媒體上刊發的新聞的導語照搬到《看度》上。因此《看度》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個新聞“再次傳播”的途徑。
原創性不強。雖然《看度》增加“原創性”板塊,但是分析其內容,其新聞價值并不太大。例如6月17日《爸爸去哪兒續:爸爸都被抓起來了》,由頭是揭陽市原市委書記和萬慶良共用一個情婦——許秋琳,然后梳理歷年所謂著名“公共情婦”。如果以這個事件作為由頭來探討更深入、更透徹的內容,其價值還是巨大的,但是這篇文章娛樂性很強,內容低俗。
2、設計
《看度》的產品定位為“城市生活應用”。力求通過個性化的精準推薦為廣大市民提供全面的城市生活資訊服務,成為成都千萬市民“一手掌握成都”的公共服務傳播平臺。
界面設計。從起始頁面開始,《看度》就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logo下面還注明了“中共成都市委宣傳部主管,成都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辦,成都市網絡新聞信息中心成都市廣播電視臺聯合推出”。在Logo上可以看到“成都手機報4g版”,說明《看度》目前給自己的定位仍是手機報的APP,并非其宣稱的城市生活服務應用。
功能模塊。《看度》整個軟件分為眼界、橙視、直播、搖橙樂、成都圈、城市生活、政務中心、搜索、橙掌柜等9個板塊。其中,像“搖橙樂”、“橙掌柜”這樣的板塊標題給人一種不知所云的感覺,板塊名稱過于模糊。城市生活這一板塊主要包括車生活、地震預警、便民繳費、96110、食不可擋、活動等,但是使用這些功能又需要安裝其他插件,這樣就大大降低了產品的用戶體驗。9個板塊中像政務中心、橙掌柜都屬于雞肋式功能,因為實際上并未投入精力運營。政務中心只是將一些政務機構的網頁進行了簡單集合,然而這對市民來說并沒有什么用,查詢不到有用信息。橙掌柜是一個商業廣告類的板塊,但由于《看度》本身知名度較差,用戶太少,所以入駐的商家很少。
3、推廣
在前期宣傳上,《看度》僅靠網絡媒體進行新聞報道。在百度上搜索關鍵詞“看度”,發現在中國網、網易、中國廣播網、四川新聞網、新浪四川、新華網四川頻道、成都日報、人民網四川頻道等均有相關報道,報道的內容大致是《看度》的介紹,且宣傳味很重。如《“看度”打通官民兩個輿論場》、《成都“Can Do”有態度的“看度”》、《看度把電視臺搬上手機》。
在下載渠道上,《看度》APP本身在新聞最后設置掃二維碼安裝。另外,在2015年1月11日成立的成都手機報4G版看度吧,網民幾乎是零回復。
在后期的活動的宣傳上,《看度》略顯起色。在2015年6月20日、21日的成都汽車音樂節上,《看度》作為眾多合作伙伴之一。
《看度》整個推廣流程做得都不夠。它應該要結合自身產品特點、產品迭代時間軸以及自身的資源來做出和完善自己的運營推廣計劃。比如在論壇、微博等媒體的曝光將大大增加產品的知名度,而且依靠鏈接、二維碼等形式提高下載量,還可以開展活動增加用戶的活躍度與粘性。
4、用戶
新聞客戶端在互聯網時代的作用越來越明顯,而以用戶為中心則要求傳統媒體的APP的開發和運營要注重用戶體驗。“用戶體驗”則是用戶在使用一款產品或服務時,結合自身經歷所建立起來的包括生理以及心理在內的感受③。用戶體驗這個詞是隨著互聯網產品的興盛而逐漸受到重視的,特別是隨著手機媒介的異軍突起,越來越多的媒介類型得以產生,APP層出不窮,整個市場處于供需不平衡的狀態。
人們通常認為,用戶體驗只是在使用產品時才會產生。其實不然,用戶體驗貫穿于產品產出的各個階段。要想在用戶體驗上做得更好,需要在各個階段將用戶體驗的思維融入進去。一般把這個階段劃分為三個時期:準備期、互動期、反饋期。每個時期都需要對用戶體驗進行運營和管理。
準備期需要做的就是充分宣傳產品,對要問世的產品進行預熱,也就是在前期引起消費者的注意。主要依靠的是邀請機制和搜索引擎優化。基于以上推廣的分析,我們得知《看度》在推廣上的不足和搜索引擎上的問題是有待改進的。
互動期的用戶體驗包括四個主要的方面,分別是對受眾需求的了解,良好的交互設計,清晰的視覺設計以及后面的可用性測試。《看度》與同城其它類似媒介相比,界面上做得相對比較美觀,但還是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要聞”一欄的新聞圖片顯示比例有問題,同時,圖片加載速度,新聞更新速度較慢,影響用戶暢爽的瀏覽體驗。
反饋期的用戶體驗維護包括情感設計、關聯推薦和限制機制。它要求開發者要通過情感設計的維度來營造用戶與產品之間的良好關系,而情感設計則體現在產品的功能和操作上;此外,要充分利用關聯推薦來拓展用戶對相關產品的使用,這就得益于軟件后臺對用戶行為數據的分析,這就要求軟件后臺應該成立相應的數據庫④。《看度》的功能和操作與大部分傳統媒體的同類產品相比是較為豐富的,但是,繁瑣的功能不僅要加大財力和精力去運營,還可能影響用戶的順暢使用。
從內容、設計、推廣、用戶這四個分析產品的角度,可以看出《看度》存在不少問題,這也是目前大多數傳統媒體存在的問題。
二、對傳統媒體在媒介融合過程中的問題思考
1、媒介融合的價值導向模糊
傳統媒體在融合的過程中并未確立自身的價值導向,對市場導向和政策管理導向的確立還是較為模糊,以至于目前大多數傳統媒體的產品沒有將自己的內容優勢和市場的用戶很好地結合以來。
2、媒介融合方式單一
近幾年來,傳統媒體積極推進媒介融合,紛紛成立新媒體部門和開展相關新媒體業務。有關部門還出臺了一些扶持政策,來推動傳統媒體的融合進程。手機新聞客戶端憑借其資訊豐富、操作方便、內容的廣度和深度等優勢,成為用戶獲取新聞信息的主渠道之一,這也側面反映出APP終端開發是傳統媒體的主要方式。然而僅依托這種單一的融合方式,對于大多數傳統媒體來說只是形式性的融合,沒有實質性的作用。
3、媒介融合的“技術中心”論
傳統媒體的生存之道目前尚未有個明晰的路徑,對技術高度肯定已經成為業界的共識。傳播生態變化的事實無法改變了,但是作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不能忽視媒體與社會的互動。人類生活的社會涉及政治、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如果對于目前融合的趨勢只關注“技術”的維度,而忽略了整個流動的社會生態是可怕的。媒介融合,更應該回歸人與社會。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http://media.people. com.cn/n/2014/0818/c120837-25489622. html
②《李克強:制定“互聯網+”計劃促電子商務健康發展》,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3-05/7103116.shtml
③④黃晟,《基于用戶體驗的APP設計研究》[D].陜西科技大學,2012
(作者: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