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微
【摘要】本文以池州城鄉廣播電視覆蓋情況為例,說明傳統媒體與電信網、互聯網的交互性相遇,兩者的融合不可避免。用戶可以享受更好的視聽體驗,從而帶動更多的數據消費。
【關鍵詞】IPTV有線數據服務手機電視融合
2014年3月至4月,池州廣播電視臺電視頻道收視覆蓋情況調查小組對貴池、青陽、東至、石臺縣城及鄉村收視人群進行了收視覆蓋情況入戶(含賓館等集體戶)抽樣調查。這次調查共走訪了125戶用戶,其中有線數字電視和有線公共網(模擬網)電視用戶50戶,占調查用戶總數的40%;自備衛星接收天線和廣播電視村村通衛星鍋用戶48戶,占38.4%;IPTV電信用戶24戶,占19.2%;移動OTT TV小米盒子用戶2戶,占1.6%;室外天線開路信號用戶4戶,占3.21%(其中2戶兼有數字電視和衛星鍋,1戶兼有數字電視和IPTV)。調查數據顯示,能收看到池州廣播電視臺節目的用戶是有線數字、有線公共網(模擬網)電視用戶,共計54戶,占調查總戶數的43.2%,而自備衛星接收天線和廣播電視村村通衛星鍋用戶、IPTV電信用戶、移動OTT TV(互聯網電視)用戶均收不到池州廣播電視臺的電視節目,共計71戶,占調查總戶數的56.8%。總體來看,我市城區(含縣城)電視用戶向IPTV和OTT TV分流的趨勢不可小視,農村電視用戶向自備衛星接收天線或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用戶分流的趨勢也不可忽視。
在此次調查的賓館、酒店、超市等集體戶當中,使用安廣網絡有線數字電視的用戶比例非常高,達82.4%。只有少數私人賓館和私人超市等使用了IPTV。
根據以上調查數據分析研判,我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現象、特點和趨勢值得高度關注:
一是農村家庭用戶使用自備衛星接收天線和廣播電視村村通衛星鍋的比例非常高
在隨機抽樣調查的53戶農村住戶當中,有29戶使用衛星鍋,占比高達54.7%。其中在石臺縣仁里鎮杜村村調查的10戶居民,全部使用衛星鍋。青陽縣蓉城鎮百花村的情況比較復雜。該村位于青陽縣城郊結合部,全村共有4200多人,1171戶,其中衛星鍋使用占到70%,數字電視用戶大約占20%,另有近10%的用戶使用IPTV。據了解,該村雖不屬高山偏遠地區,但青陽縣文廣新局卻在廣播電視村村通民生工程項目中一次性安排500個衛星鍋給該村。該村離青陽縣城很近,原本通了有線電視,而且已經完成模擬網向數字網的升級改造,但鋪天蓋地衛星鍋的安裝,打破了村里的平衡,一些數字電視用戶看到衛星鍋經濟實惠,而數字電視要按月繳費,于是沒有分到衛星鍋的村民賭氣自購衛星鍋安裝起來。
二是城區(含縣城)家庭用戶使用IPTV或OTT TV的比例上升趨勢明顯,并有向農村蔓延之勢
在隨機抽樣的56戶城區用戶中,有18戶使用IPTV,1戶使用小米盒子(OTT TV),占比達33.9%,超過三分之一。調查中發現,城區有不少家庭都有2臺以上電視機,他們在選用電信IPTV或移動OTT TV的同時,沒有完全放棄數字電視,原因是老年觀眾比較傾向于觀看數字電視,覺得操作方便,而年輕觀眾則傾向于選擇IPTV或OTT TV。調查中發現,電信部門已將IPTV服務觸角延伸到鄉鎮所在地和國道沿線美好鄉村建設點。
三是城區(含縣城)家庭用戶使用自備衛星接收天線(衛星鍋)的比例不容小視
在此次調查的56戶城區用戶中,有18戶使用了衛星鍋,占比達32.1%,接近三分之一。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在城市擴張和城中村改造進程中,出現不少安置房小區,這些小區的住戶從農民向市民過渡,生活來源不穩定,收入較低,對于支付數字電視收視費感到困難,轉而選擇投資低廉的衛星鍋甚至是架設室外天線接受少量的開路信號電視節目。
四是鄉鎮村有線數字電視網絡基礎比較薄弱,城鄉尚未真正形成“一張網”
由于歷史的原因,不少鄉鎮的有線電視網絡被承包給個體經營,有效投入少,維護管理差,且大多未進行數字化改造,模擬信號效果差,受眾意見較多。部分鄉鎮模擬網的節目信號源靠的是衛星鍋接收和室外天線接收開路信號。
五是農村用戶對于收看本地節目的愿望比較強烈
調查中,我們了解到,雖然為數不少的農村家庭用戶由于種種原因選擇安裝了自備衛星接收天線或廣播電視村村通衛星鍋,但這種接收方式無法看到市臺和縣臺的電視節目,令他們感到遺憾和不滿意。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是一項文化廣電部門組織實施的民生工程,但這項工程只能解決中央臺和省級衛視臺等上星節目的落地問題,無法解決收看本地節目的難題,因而一些在工程實施中受益的農戶家庭對此仍然感到很遺憾。調查走訪中,我們在石臺縣仁里鎮杜村村了解到,該村家家戶戶都在使用衛星鍋,但他們普遍存在怨言,都說當地人看不到石臺臺和池州臺的節目,長年不能了解黨委、政府在說什么、做什么,不了解身邊事和身邊人,而且衛星鍋故障率高,壞了自己也不會修,也沒有哪個部門會提供這項便民服務。
針對上述現象和問題,我們建議采取以下措施加以積極應對:
一、文化廣電、工商、公安、國家安全等部門應切實加大聯合執法力度,大力加強對非法衛星鍋的治理
早在1993年,國家有關部門就頒發了《衛星電視廣播地面接收設施管理規定》等法規,明確規定,國家對生產、進口、銷售、安裝、使用衛星電視廣播地面接收設施實行許可證制度,未經主管部門批準,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私自生產、銷售、安裝衛星電視接收設施。禁止利用衛星地面接收設施接收、傳播反動淫穢的衛星電視節目。對于擅自安裝使用衛星地面接收設施的個人,除了沒收設備,還可以處50000元以下罰款。
行業人士指出,針對非法買賣、安裝“衛星鍋”現象泛濫的問題,除了依法依規加大查處力度之外,還需要相關職能部門深入打擊并切斷整個非法“衛星鍋”的利益鏈條。
作為文化廣電部門,要正確處理好實施國家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和加強治理非法“衛星鍋”的關系。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是為了解決廣播電視信號覆蓋“盲區”農民群眾收聽收看廣播電視問題而由國家組織實施的一項民生工程,從1998年開始實施。“十一五”期間,我國重點安排20戶以上已通電自然村全面實施村村通廣播電視。20戶以上已通電自然村“盲村”基本上處在邊遠山區和盆地地區,地形復雜,《“十一五”全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規劃》明確中部貧困地區和西部地區主要采用老百姓負擔最小,接收質量最好的廣播電視直播衛星方式進行建設,東部和中部經濟條件較好的農村地區,可以采用有線電視光纜聯網方式進行建設。由此可見,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一定要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的原則,而不能搞“一刀切”的衛星鍋,甚至對非“盲村”也大量發放衛星鍋,導致“衛星鍋”的使用處于一定程度的“失控”狀態。不僅是廣播電視非“盲村”,近年來,在我市城區部分住宅小區,市民非法安裝衛星鍋的現象也呈蔓延之勢。
有專家表示,防止“裝鍋”現象的蔓延,一方面要靠廣大人民群眾道德法律意識的提高和監管部門的嚴格管理,另一方面希望有關部門正視這種不正常現象,以市場化運營模式,切實提升服務質量,提高有線數字電視的性價比。據了解,安廣網絡池州分公司目前正在采取措施應對城區非法安裝“衛星鍋”泛濫的問題,他們采取逐戶上門做說服工作,免費贈送數字電視機頂盒的辦法,吸引城區衛星鍋用戶拋棄衛星鍋,接入有線數字電視信號。此舉雖難度較大,但正在努力推進過程當中,如果文化廣電等部門能夠配合采取一些查處衛星鍋的執法行動,也許效果會更好一些。
二、加快推進農村各地有線電視網絡聯網和數字化升級改造進程,加強農村有線電視網絡規范運營和管理
我市地處長江中下游南岸,八百里皖江流經池州162公里,境內地形面貌自北往南,由沿江平原逐步向中低山過渡,總體上有利于發展農村有線電視網。
針對我市部分鄉鎮存在的私人網絡問題,為保障廣播電視信號的安全播出,保障黨和國家以及地方黨委政府的聲音更加安全優質有效地傳送到千家萬戶,建議市委市政府責成相關職能部門依法整治私人網絡和非法網絡,整合我市有線電視網絡資源,迅速擴大有線電視網絡覆蓋,尤其是要努力改變我市農村有線網絡薄弱和入村到戶率低的局面,讓廣大農村用戶早日享受到同城市一樣的公共文化服務。與此同時,要加快農村廣播電視網絡數字化發展步伐,實現由模擬向數字、單向向雙向、用戶看電視向用電視的轉變,推動農村信息化建設,讓數字電視成為多媒體、多功能的信息匯聚交互平臺,成為農村家庭實現信息化的重要載體。
三、面對視頻用戶消費模式和習慣的改變,傳統的廣電媒體管理者應解放思想,放眼長遠,早日清除地方地面頻道進入IPTV和OTT TV的壁壘,真正消除地方頻道在視頻終端上的“盲區”
2012年,我國開始實施“寬帶中國”戰略,這為移動互聯網、移動視頻業務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網絡基礎。通過固定和移動大寬帶,結合功能越來越強大的智能終端(智能手機、PAD、智能TV等)推動視頻進入了多屏時代。盡管目前多數用戶仍然以電視作為消費視頻的主要方式,但“多屏”帶來的便捷性,使用戶擺脫了傳統電視在觀看地點和時間上的限制,逐步分化了用戶的使用習慣,挑戰了傳統的電視商業模式。
四、努力探索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新路徑,擴大主流媒體覆蓋范圍,占領新興輿論陣地
信息科技飛速發展,互聯網新興媒體正對新聞信息傳播與格局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自媒體涌現,新聞即刻傳播,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迅猛發展,不僅極大改變了新聞傳播和新聞生產方式,也深刻改變著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面對沖擊和挑戰,如何適應新興媒體特點,拓展主流聲音傳播途徑,擴大主流媒體覆蓋范圍,占領新興輿論陣地,成為擺在傳統媒體面前的課題,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已成為一門“必修課”。傳統媒體需要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借鑒新的傳統渠道和信息生產方式,融合新的技術優勢和傳播特點,才能進一步發展壯大,提高傳播力影響力和輿論引導能力。
結語
媒體融合是傳媒領域一場重大而深刻的變革,也是不可回避的發展趨勢。我們認為,傳統電視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已經到來,巔覆傳統電視的傳播方式,使廣大觀眾成為忠實的用戶和粉絲,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我們應當順應時代潮流,抓住發展機遇,著眼構建現代傳播體系和輿論引導新格局,積極探索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之路,使傳統媒體的內容得以多渠道多平臺展現,推動主旋律和正能量在網絡空間進一步放大。
(作者單位:池州廣播電視臺)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