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摘要】文摘類好新聞獎不僅僅只是一個獎項,也是一個平臺和窗口,新聞獎的等次既是對各家報送作品的嚴格評審和認定,也是對文摘類報刊特色方向的導向引導和稿件選編的業務指導。本文通過對部分參評作品的評析,探討文摘好新聞“文字雖少、精髓猶在”的選編特點,以及不同類型的稿件在“高度、角度、厚度、溫度、力度”上的把握。
【關鍵詞】文摘好新聞評析
2014年度安徽新聞獎文摘類好新聞已經評出,《文摘周刊》有多篇作品分獲一、二、三等獎。作為好新聞獎的評委之一,筆者認為文摘類好新聞獎不僅僅只是一個獎項,也是一個平臺和窗口,新聞獎的等次既是對各家報送作品的嚴格評審和認定,也是對文摘類報刊特色方向的導向引導和稿件選編的業務指導。
文摘類稿件有其自身的特色,所以其好新聞的評選,既有好新聞作品評選的共性,也有有別于其他類型好新聞的特點,既評指導性、可讀性、標題、差錯等要素,也要評選稿時效、選稿角度、精編功夫、二次傳播效果等要素。當然,好新聞的標準不可能只有一個,每個人所站的角度和立場不同,看好新聞的標準和結果也不同。本文通過對2014年度部分參評作品的評析,探討文摘好新聞“文字雖少、精髓猶在”的選編特點,以及不同類型的稿件在“高度、角度、厚度、溫度、力度”上的把握。
一、高度
文摘報刊受眾廣泛、讀者多,真正走入千家萬戶,“上接天線、下接地氣”,起到“補充大報、延伸手臂”的作用。“導向大如天”,這是我們從事新聞工作之后就一直強調的。文摘類報刊由于其發行量較大,也承擔著重要的宣傳引導的責任,所以在輿論導向方面不能有任何的松懈和忽視。作為一家綜合性文摘報,《文摘周刊》的要聞版、時事、熱點閱讀等板塊一直注重稿件導向、高度的把握,強調三個“度”,即政策把握的“度”,情感表達的“度”,是非判斷的“度”,注重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傳遞正能量。
在2014年兩會期間摘登的《“習李新政”的歷史坐標》一文,就是從歷史的維度解讀當今第三次政經大改革,文章談論的是新一屆國家領導人如何往縱深處推進改革,以及改革的歷史意義。如果說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了“習李新政”的綱領和框架,那么2014年的“兩會”就是將黨的改革思路和意志體現為國家的改革思路和意志,這關系到國家、民族的未來,也關系到每一個中國人的切身利益,所以引起讀者的關注和閱讀興趣。文章論述嚴謹細致,論據豐富生動,現實意義很強,既具有指導性,也具有可讀性,受到讀者的認可和好評。
二、角度
文摘的編輯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善于從浩如煙海的稿件中,鑒別篩選,擷取精華,這樣才能站得高、看得遠、選得巧。很多新聞作品反映的事件雖并非宏大事件,卻通過對一些熱點、難點的解讀,使作品的立意得到提升,所以對于熱點問題的報道,文摘應更注重其角度的選取,盡量避免和當地發行量較大的報紙刊登同樣內容的稿件。要注重選取熱點新聞的第二落點和新聞背后的故事,按照“軟話題硬道理”、“熱話題冷思考”的選稿思路來選編稿件。
安徽法制報社入選好新聞的《“公家生意”衰落記:餐飲業集體入冬》一文,就是從《瞭望東方周刊》中選取的反腐倡廉的“小角度”,從小切口反映大事件。反腐倡廉是近年來黨和政府花大力氣抓的一件得民心的大事,也是媒體高度關注的社會熱點。該文獨辟蹊徑,從公款消費下降導致餐飲業“公家生意”蕭條這一現象,從一個側面折射出我國懲治腐敗、倡導廉潔重大舉措取得的顯著成效,文章既符合報紙的定位,又適合讀者的閱讀口味,以小見大,頗有亮點。
三、厚度
“文摘類報刊總是比原期刊遲后一段時間,僅就這點而言,價值也很有限。”這就是文摘的先天不足。但這先天不足,可以通過“創造性勞動”來彌補,即文摘報集納的特點。體現在報紙版面上,就是一些專版、專題的策劃,力求多角度、多維度、多鏈接、圖文并茂,對新聞“吃干榨盡”,讓讀者看得“過癮”;體現在單篇稿件上,就是把不同報刊的文章綜合到一篇文章中,增加文章的厚度,讓作品信息量更大、視角更多、內容更加豐滿。
《呼格吉勒圖18年后改判無罪》一文綜合摘編自《中國青年報》、《新京報》、《半島晨報》等媒體,其之所以獲得好新聞一等獎,除了選題要素外,更重要的一點是其充分體現文摘綜合集納、二次加工的特點,層次清晰,信息量大。呼格案是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法院系統糾正冤假錯案的第一起,反思這起錯案的形成以及依法糾錯的過程,對于推動法治建設的意義非常重大,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案例。該文新聞性強,主題重大,法治意義深刻,體現了編者極強的新聞敏感性和良好的文字功力。
四、溫度
關于如何堅守文摘陣地,如何激活讀者的“閱讀情節”,采編人員都有這樣的共識,稿件要“接地氣”,選登有“溫度”、有“關懷”、有“細節”的稿件。剛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既有生動的情節、鮮活的特點,也有很強的新聞性,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這些作品不是生硬的宣傳,但更具感染力、說服力和穿透力,能激發出讀者內心的感動和參與其中的熱情,呼喚著社會道德的復蘇,凝聚著真善美的力量。
《生死競速!4小時千里送心》,4小時,2000公里。一顆心臟從桂林輾轉到北京,在這場與時間賽跑的生命大接力中,處處閃耀著尊重生命的人性光輝。我們感動于捐獻器官的愛心之舉,感動于兩地民航、公安、交通、醫療等部門聯動,開通綠色通道,出動直升飛機,為生命護航的人道主義大愛。千里送“心”,也讓每個人重新思考生命的價值,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讓通過器官捐獻挽救他人生命成為社會共識,讓關愛他人、奉獻社會的傳統美德得以傳承弘揚。
五、力度
言論是報紙的靈魂和旗幟,在引領讀者、影響輿論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摘選取的言論應是百姓關心、關注的話題,是針砭時弊、解疑釋惑的強音,是把那些抽象層次較高的內容化成具體可感的說法,所以一定要避免高談闊論,隔靴搔癢。《文摘周刊》一直注重言論的作用,不僅很多版有畫龍點睛式的小言論,每周還有“熱評”專版,對重大信息進行權威解讀,對重要新聞事件發表意見、表明主張,以思想的深度、犀利的力度,說理明事,增加報紙分量,提高報紙品位,擴大了報紙的影響力。
《“官不聊生”恰是政治文明常態》一文摘自《人民日報》,文章從干部“端午節吃粽子得自己買”這一事例出發,指出中央八項規定等制度施行以來,干部的福利少了、行動不自由了,關鍵是用權高風險化了,所以不少人感嘆“為官不易”、“官不聊生”。2014年被稱為“中國的反腐元年”,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文章對“官不聊生”的提法,給予了正面的回應。言論指出,如果這些感嘆者不轉變觀念,不懂得“畏法度者最快樂”的道理,隨著民主政治的不斷推進,痛苦還會加大。該言論說理言簡意賅、振聾發聵,論點明確、論證有力,是對當前官場輿論生態的提純和凈化,是針對某些從政者的及時深刻的警醒,對當前民主政治建設、廉政建設,是一劑“清醒劑”。
可見,文摘稿件并非是簡單的摘編,而是一項富有生命力的創造性的工作,一篇稿件在手,如何取舍,突出什么,強調什么,里面大有文章可做。當然,在一些問題報道的處理上,是引導不誤導,滅火不點火,堅守“主流視角、百姓情懷”,堅持“守正出新、和而不同”,這是文摘采編人員的使命所在,價值依歸。
(作者:安徽文摘報刊社社長)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