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婧
【摘要】伴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絡熱詞呈井噴狀爆發。從最開始的網絡熱詞——萌,到萌萌噠,賣萌,再到萌文化從網絡上延伸至現實生活中,被人們廣泛關注并且大量地運用,萌漸漸演變成一種文化,甚至成為日常用語,到處可見賣萌。本文以萌文化作為基本研究對象,探討以萌為代表的網絡熱詞興盛的原因,以及它們如何一步一步地進入人們的視線,從虛擬世界延伸到人們的日常生活。
【關鍵詞】萌網絡熱詞傳播路徑
近年來,圍繞“萌”字衍生出來的網絡詞語頻頻出現,被眾多網友廣泛使用,不管是草根網民,還是名人明星都涉及其中。萌文化作為一種非主流文化或者說一種亞文化一直蔓延在網絡上,現在甚至已經深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本文試圖以萌文化為研究對象,探討在新媒體技術下和網絡時代,網絡熱詞興盛的原因,以及其傳播路徑和網絡熱詞的出現的意義。
一、“萌”的概念界定
“萌”的原意是指草木的芽,常用來描述植物發芽的過程,或者用于描述事物開始的狀態。現在我們口中的萌其實來自于日本,本意是指動漫愛好者看到美少女角色時產生的熱血沸騰的精神狀態①。近年來,“萌”及其出現的一系列衍生詞意在表達一種甜美純正,討人喜愛的人或者物,萌已經脫離了其一開始的意思,而且也并不是日本語義中的看到美少女時產生的熱血沸騰的精神狀態。
早在2011年,《咬文嚼字》編輯部推出了2011年十大流行語,當時排位第六的是“賣萌”。“賣萌”的“賣”其實不是賣弄,“賣萌”的意思其實是裝可愛,賣萌,撒嬌,有一種調侃的意味。“萌”一詞從最開始的萌芽,經過廣泛使用,現在多數情況下是用來表示可愛的意思。
二、“萌”系列網絡用語流行的原因
1、技術層面
網絡熱詞的興起首先得益于網絡技術的革命。互聯網平臺給予每一個普通平民話語權和表達機會,網民可以借助這個平臺表達自我,把想說的話說出來。同時互聯網裂變式的傳播方式、病毒式的傳播速度使熱詞的傳播更加迅速。網絡熱詞往往還得到微博大V的轉發和呼應,利用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和在微博中的雙重影響力,這樣傳播范圍又大大提高了。
2、社會層面
美國學者賴特在他的《社會語言學》一書中提出了“語言和社會結構共變”理論:當社會生活發生漸變或激變時,作為社會現象的語言會毫不含糊地隨著社會生活進展的步伐而發生變化。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轉型中的中國正在歷經巨大的變化。相較于傳統媒體監管較嚴的情況,互聯網正是當下最自由最草根的平臺。“網絡流行語爆發就是轉型期中國的社會結構和語言系統共變的產物。”②“近年來,中國社會凸顯出來的諸如就業壓力大、房價過高、物價不斷上漲、官員腐敗瀆職、社會分配不公并引發貧富差距等問題,不斷進入人們的頭腦,與人們的期望之間拉開了差距,自然會引發人的否定性傾向,于是,一些直擊焦點的網絡熱詞應運而生。”③
另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我國的綜合國力顯著提升,經濟社會各方面在不斷地發展中,社會節奏也更加快捷化,所有這些使得網民想要、敢于去創造新詞,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心聲。
3、網民自身層面
沃爾特·李普曼認為,“我們在尋求比較公正的見解時往往會堅持我們的成見,其原因除了節省精力之外,還有另一個原因,成見系統是我們個人傳統的核心,是對我們社會地位的保護。”④當下中國的網民大多數都是年輕人,他們思想活躍,喜歡新事物,樂于交流,敢于創新;同時在網絡雙重匿名性的特征下,為他們提供了交流的空間和平臺。
網絡時代最明顯的不同就是每個人,每一位用戶都成為了一個傳播中心,在傳統媒體時代沉默的大多數將微博、微信等平臺作為傳達自己觀點,看法的舞臺,它們讓每個人都有了展示自己的舞臺。“傳播學家E.卡茨等人曾經提出‘使用與滿足理論’:人們接觸傳媒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他們的特定需求,接觸媒介的過程也是一種需求不斷得到滿足的過程。”⑤
同樣,在網絡熱詞的傳播過程中,群體心理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聚集成群的人,他們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轉到同一個方向,他們自覺的個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種集體心理。”⑥在群體生活中,群體成員之間的情緒容易傳染,成員之間也易于相互模仿他人的行為。
三、“萌”系列網絡用語的傳播路徑和網絡熱詞出現的意義
1、網絡熱詞的傳播路徑分析
網絡熱詞發端于網絡,利用網絡這個平臺來進行傳播,其中網民這個主體在網絡熱詞的整個傳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新媒體技術改變了信息傳播的路徑,也重構了信息傳播的結構。
網絡熱詞的傳播主要分為兩種情況:一是集體無意識的傳播。二是有意識的傳播。這種往往是網民創造者以及相關網站或組織的合謀才能使網絡熱詞得到迅速的傳播。
(1)先由網民自創:網絡上流行的大多數熱詞一開始都是由網民自己創造的,它們發揮各種想象力,創造出各種反應新聞事件、反應自己心聲的創造性詞語。
(2)然后是網站推廣:如貼吧、微博話題的推送、論壇的討論等等。
(3)網民的積極傳播:包括草根網民和名人、明星用戶,甚至是一些媒體的官方微博等。以微博為例,在微博這個平臺上,傳播者呈現多樣化的形態,包括草根用戶,明星,商界、體育界、IT等領域的名人,社會精英,而這些用戶之間形成了關注與被關注的關系,網絡熱詞的傳播范圍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大大地擴散開。
(4)傳統媒體的積極推動:在網絡熱詞的傳播過程中,傳統媒體并沒有缺席,一些都市類的報紙、電視節目等很多時候都會引用。主流媒體同樣也看到了網絡熱詞的興盛。2010年,“給力”一詞登上了《人民日報》,而且是頭版頭條,此舉被認為是網絡熱詞得到官方承認的標志;2012年,“屌絲”一次首次登上《人民日報》。必須提出的是,“屌絲”之類的網絡熱詞被《人民日報》使用,一方面是他切實反映了某個特定群體的吁求,另一方面是他依靠網絡這個影響力巨大的傳播載體。”⑦
對于“萌”系列網絡熱詞的傳播,電視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13年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一經播出就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作為一檔親子戶外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將綜藝元素發揮得淋漓盡致的同時,節目中對萌元素的大量使用也吸引了大量的觀眾。在《爸爸去哪兒》中,每一集當中五個孩子的加入其實就是一種固定的、潛在的萌元素。孩子們的那種天真、活潑、可愛是不加任何修飾的。除了這種固定的、明顯的“萌元素”之外,該節目中的賦予活力的萌化字幕的呈現徹底地吸引住了觀眾。
微博上許多官方媒體的微博賬號也經常使用“萌”之類的系列熱詞。其實這也是在網絡世界中另一種角色扮演,為了更好的實現與網民之間的互動,許多官微一改現實生活中刻板嚴肅的語調,而使用這種更加詼諧更加可愛的表達風格,其實這樣也更能夠拉近與網民之間的距離。
四、對網絡熱詞的冷思考
網絡世界其實是現實社會的延伸,網絡熱詞就如同一面鏡子,直觀,形象,生動地表達網民情緒,釋放社會輿情,記錄時代的變遷,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縮影。一系列熱詞的出現也具有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社會的減壓閥,有利于釋放壓力,化解社會負面情緒
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矛盾與問題多發,社會結構斷裂,貧富差距明顯,公眾情緒化的表達噴發出來。網民利用各種平臺把自己的想法、意見甚至不滿表達出來。
2、傳達民情民聲,發揮輿論監督作用
網絡熱詞其實是社會意見的曲線表達,也是民情民聲的另類表達。“‘曲線表達’背后的網民多為年輕人,思想活躍,渴望交流。他們呼吁政治生活的透明,為民眾爭取知情權,體現了強烈的輿論監督意識。”⑧這種民情民聲的曲線表達,是一種對社會現實的反映,是對政府職責的質疑,是對政府工作人員的監督。
3、公民意識覺醒
網民通過網絡媒體發表意見可以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網民不僅通過網絡平臺發表言論,交換意見。而且,通過實際行動“人肉”貪官。網絡熱詞的勃興是公民意識崛起的象征。網民造詞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儀式覺醒的過程,通過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才可能造出那么多充滿反諷、暗喻意味的詞語和句子。
網絡熱詞在發揮其積極意義的同時也有人懷疑:當人們習慣于這種戲謔的語言和游戲心態時,可能逐漸改變人們的價值觀。的確這種擔憂是合理的。從文化角度來看,這是一種網絡文化和傳統文化的“沖突”。網絡熱詞其實可以歸類為一種“亞文化”或“非主流文化”,它屬于一種“解構與建構”并行的文化,解構權威,建立特定群體對文化的另類詮釋、另類理解和另類表達。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主流價值的權威性,宣傳帶有負面、消極、陰暗色彩的社會情緒,減低審美品位,降低批判能力,麻痹大眾,渲染放大社會浮躁心理,整體品位不高。
總之,網絡熱詞的傳播已經成為不可被忽視的現象,網絡其實就是現實生活的折射,也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反映。眾多網絡熱詞從虛擬社會到現實世界,經歷一番輪回,也簡明扼要地記錄了當代歷史。在網絡時代,在新媒體環境下,網絡熱詞的興起和傳播總是有一定的方式和路徑,作為傳統主流媒體,只有在掌握了其傳播規律,興盛原因的基礎上才能把握方向,了解網絡的發展。
參考文獻
①http://baike.baidu.com/view/1760 149.htm
②王英,《網絡流行語現象解析》[J].《新聞前哨》,2009(8)
③閆坤、楊健,《網絡熱詞為什么這么熱》[J].《新聞窗》,2013(2)
④沃爾特·李普曼著,閻克文、江紅譯:《公眾輿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⑤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⑥古斯塔夫·勒龐著,馮克利譯:《烏合之眾》[M].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⑦楊健,《“屌絲”登堂入室——淺析一個網絡熱詞如何進入主流媒體》[J].《編輯學刊》,2013(2)
⑧薛國林,《一種曲線的意見表達——“網絡熱詞”折射出的社會態度》[J].《新聞記者》,2009(6)
(作者單位:新安晚報社)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