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曉芳
【摘要】隨著全球變暖、大氣污染、土地沙漠化以及霧霾等生態問題的頻發,生態文明建設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本文選擇2012-2014年的《太原日報》為研究對象,對這三年中生態文明建設的報道進行框架研究,分析國家政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在地方產生的影響,總結《太原日報》生態文明報道的特點與不足,并針對這些不足提出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太原日報生態文明報道
一、生態文明建設概述
“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
建設生態文明,優化生態環境,是關系人民幸福,關乎國家未來的一件大事。全球變暖、大氣污染、少數物種瀕臨滅絕、土地沙漠化、霧霾等生態問題的頻發,嚴重威脅了人類的生存及生活,并且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生態文明,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關系,以及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系。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在信息化、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以及綠色化五個方面得到進一步發展。
1、信息化
1997年首屆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中指出:“信息化是指培養、發展以計算機為主的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生產力,并使之造福于社會的歷史過程。”“信息強環保”戰略就是指把信息化運用到節能減排、污染防治、資源再生和生產安全等方面,憑借強大的信息技術應對生態危機,解決生態問題。
2、城鎮化
城鎮化是指農村人口向城鎮人口轉化的過程。城鎮化需要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空間布局,核心是推進新型城鎮化。
3、工業化
工業化是指工業或第二產業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不斷增大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生態文明建設應與工業化發展相互促進、協同并進,在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下發展新型工業化。
4、農業現代化
農業現代化是指傳統農業轉化為現代農業過程。發展農業現代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助推器。
5、綠色化
在經濟領域,綠色化是指一種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在生活領域,它是一種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思想領域,它是一種人生觀、價值觀,把生態文明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人人、事事、時時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風氣。綠色化是生態文明建設中最主要的、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內容。
二、《太原日報》生態文明建設報道的內容分析
2012年11月8日召開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突出位置,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也給予了高度的重視。本文選擇2012、2013和2014三年的《太原日報》為研究對象,對這三年的報紙進行框架研究,力圖分析國家政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是否會對地方產生影響,是否會改善地方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增長、文明進步。
1、2012-2014年生態文明建設報道數量分析
2012年《太原日報》生態文明建設報道的數量為271篇,2013年是576篇,2014年305篇,數量呈增長趨勢。
2、2012-2014年生態文明建設報道版面分析
2012、2013年和2014年生態文明建設報道出現在要聞版的共有443篇,占總數量的38%。國內版共有65篇,所占比例為5%。國際版20篇,占總數2%。碧水藍天版70篇,占總數6%,具體來說:
2012年要聞版86篇,國內版8篇,國際版2篇,碧水藍天版21篇。
2013年要聞版242篇,國內版31篇,國際版13篇,碧水藍天版32篇。
2014年要聞版115篇,國內版26篇,國際版5篇,碧水藍天版17篇。
3、2013-2014年生態文明建設報道體裁分析
2012、2013年和2014年三年,消息共有435篇,通訊160篇,評論128篇,圖片新聞71篇。
4、2012-2014年生態文明建設報道性質分析
2012、2013年和2014年三年正面報道201篇,負面報道61篇。
5、2012-2014年生態文明建設報道消息來源分析
2012、2013年和2014年三年的報紙中標有本報訊的文章共有746篇,來自新華社的有129篇,其他有來自《京華時報》、《經濟日報》、《光明日報》、《人民日報》、《廣州日報》、《中國青年報》等,還有摘自太原社會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的。除了自己采寫的報道,其他消息也都來自權威期刊。
6、2012-2014年生態文明建設報道題材分析
本文將生態文明建設報道的內容分為節能降耗、減排治污、清潔能源、植樹造林、生產安全、資源再生、自然保護八個方面,對2012-2014年的報道進行數據統計(見表1)。
三、報道特點
1、報道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太原日報》生態文明建設報道關注百姓身邊的事,報道與百姓切身利益相關的事,替群眾解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報道重視綠色發展、低碳發展
綠色化被納入到生態文明的內涵中。《太原日報》在綠色出行、綠化城市、低碳發展方面給予了充分的報道,不僅提倡了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倡導一種綠色的生活環境。
3、報道題材與時俱進
《太原日報》緊跟最新的生態問題以及最新的生活理念,及時更新報道,在思想上給人們提供方向。
四、不足與建議
1、報道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1)報道重消息發布,輕深度分析
三年1152篇關于生態文明的報道中有435篇是消息體裁,71篇圖片新聞,消息加圖片占據了總數量的二分之一。通訊和專題報道很少,缺乏對生態文明問題的實質分析。
(2)負面報道少
報紙對生態文明的報道,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公民的知情權,更是為了通過對事件的報道了解及解決生態文明中存在的問題。三年1152篇報道中負面報道僅有61篇,占樣本總量不足5%,強調保護生態多于揭露污染,這樣會使媒體的監督力度下降,無法發現生活中的臟亂差以及不文明的行為就不能為人們提供更好的指導。各種違法、違規行為都應該被揭露,以起到警示作用。
(3)報道內容單一
從表1我們可以看到,報道的大量篇幅都是關于減排治污和造林綠化的,而對于生態文明的其他方面則報道得較少,例如在清潔能源、安全生產和自然保護方面。
2、建議
(1)加強深度報道
報紙不能僅僅依靠消息來支撐整個版面,它需要更充實的內容。報紙應該發揮傳統媒體的優勢,做大做強深度報道,以適應現代社會快節奏、碎片化的生活方式,讓受眾不僅了解發生了什么事,更要了解事件發生的始末以及產生的后果、采取的措施等等。
(2)充分發揮報紙的輿論監督作用
對破壞生態文明的違法行為要大力批評揭露,敢于講真話,報道事實。同時要多傾聽群眾的呼聲,依靠群眾,發現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3)均衡報道內容
報道時應對各類稿件統籌兼顧。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我們不應將生態文明建設僅停留在植樹造林、空氣污染的層面上,我們缺乏的、現在急需解決的才是需要媒體大力報道的。所以要加大對生態文明建設新內容的報道力度,這不僅僅是為了美化環境,更是對一種生活理念的傳播。
結語
本文通過對《太原日報》生態文明報道的框架研究,分析《太原日報》在改善當地生態文明問題起到的積極作用。《太原日報》是中共太原市委機關報,充分發揮它的喉舌作用,可以提高人們的生態意識,幫助人們解決生態方面的問題,同時也有利于營造一個綠色、低碳的生活環境。
之前也有學者研究過報紙對生態文明的影響,例如:對《河南日報》生態文明報道的研究,其中更多的文章是研究報紙的環境報道。但是生態文明不是種花種草,也不僅僅是環境污染,它不僅包含了城鎮化的內容,也涉及到土地利用、水的利用,它不僅要求環境的綠色,從更高層次上要求人的行為的“綠色”。因此,學者應該從更多的方面進行研究,以期在生態文明報道研究領域有更新、更專業的學術成果。
參考文獻
①李行,《〈河南日報〉(2008-2012)生態文明建設報道研究》[D].河南大學,2014
②丁柏銓:《新聞采訪與寫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③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④洪黎明,《以信息化支撐、引領生態文明建設》[N].《人民郵電報》,2013
⑤袁長波,《當前我國媒體環境報道的框架研究》[D].暨南大學,2011
⑥張瀟,《〈人民日報〉環境報道三十年:變化、趨勢、影響》[D].西北大學,2010
⑦任婕瑞,《〈內蒙古新聞聯播〉環境新聞探析》[D].內蒙古大學,2014
⑧孫玥,《〈石家莊日報〉環境新聞報道研究》[D].河北大學,2013
(作者:山西大學文學院2013級新聞學碩士)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