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麗 何春耕
【摘要】不同于《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和《同桌的你》等以追憶、懷念、致敬青春為主題的純愛校園電影,《左耳》是一部以復仇、救贖、成長和追求理想為內容的青春電影。影片按照情節發展變化的順序展示了張漾等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平實的人性特點,彰顯了青春電影豐富而獨特的主題內涵。
【關鍵詞】青春電影左耳主題分析
電影《左耳》圍繞陰謀與救贖展開,講述了青春成長的故事,它是疼痛青春的代表。①影片導演蘇有朋認為《左耳》“講的就是人性”。②因此,影片通過一系列的生動情節,塑造了張漾等獨特的人物形象,體現了作品所蘊含的疼痛與成長并行的主題內涵。
一、青春的疼:憂郁憤怒中的無情報復
電影《左耳》中的張漾是個滿腹心事的英俊少年,他惱恨媽媽的殘忍以及討厭爸爸的懦弱。但他并不知道自己是爸爸從福利院領養回來的,而且一直誤認為許弋的媽媽是自己的媽媽,并對媽媽貪圖榮華富貴而拋棄貧窮的爸爸和他的行為耿耿于懷、懷恨于心。這一點可以從他與吧啦的對話中得知:“我很小的時候我媽拋棄了我和我爸,跟別的男人結婚了,我媽就是現在許弋他媽。我剛出生不久,她嫌我爸窮,就愛上了許弋他爸,跟著他去了上海再也沒回來過,高三許弋轉學回原籍參加高考,竟然分到我們班,她來參加家長會看到我眼皮都不抬一下。天底下居然會有這樣的母親,我每一天都在想,這個仇我非報不可。”一方面,對“媽媽”無情行為的不理解一直困擾、折磨著張漾;另一方面,母愛的缺失以及對母愛的渴望、忌妒致使張漾怒火燃燒。
如果說對母愛的誤解是張漾性格陰暗的罪魁禍首,那么完全噤聲的父愛很可能是第二個原因。因為按照成年人的思路,當孩子未滿18周歲時,一般情況下父母不會告訴孩子不好的重大事情,比如父母婚姻破裂的情況,因此等張漾上了大學,爸爸經過反復思考之后才決定告訴張漾真相:離婚不是媽媽主動提出的,你的親生媽媽不是許弋的媽媽;你也不是爸爸的親生兒子。然而,在此之前,張漾一無所知。那時面對羸弱的爸爸和貧窮的家庭,他想當然地認為媽媽因愛慕虛榮、自私自利而拋夫棄子。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過于敏感、常常胡思亂想,此時爸爸的沉默不僅沒有幫助他們,反而讓他們更加不能理解。
當張漾遇到漂亮性感、膽大妄為、癡愛自己的“壞女孩”黎吧啦時,他敢于冒險,甚至不惜以自己為條件利用吧啦去報復陽光帥氣、成績優秀、家庭幸福的許弋。他告訴吧啦:“我可以泡你,但你要答應我一個條件,你去天中找一個叫許弋的男生,不管用什么手段,我要他身敗名裂。”17歲的少年心中居然藏著如此邪惡和兇殘的想法,確實令人毛骨悚然。這時的張漾與同齡的許弋形成了鮮明對比:前者冷酷無情,后者陽光溫暖;前者冷若冰霜,后者和顏悅色;前者經常形單影只,而后者人見人愛。由此可見,媽媽拋夫棄子的行為和爸爸的緘默不語造成了張漾郁郁寡歡、沉默寡言的個性。他要么在沉默中爆發要么在沉默中死亡,最終年輕氣盛的張漾選擇通過報復許弋來釋放心中熊熊燃燒的怒火,雖然有點出乎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
二、青春的悔:痛改前非中的努力救贖
心中充滿仇恨的張漾是個不擇手段、冷血殘酷的壞孩子,但吧啦的死使他從此踏上了救贖之路。
首先,張漾通過自責和內疚來反省自己。
相似的童年生活和家庭境遇使吧啦和張漾在籃球賽相識之后愈走愈近,兩人的關系也由利用和被利用逐漸變為亦真亦假的真感情。而此時此刻,張漾還和富家女蔣皎糾纏在一起,可蔣皎卻憑借家庭的富有不分場合地威脅、強迫張漾使其自尊受挫、顏面無存。比如在高考結束之后同學的聚會上,蔣皎通過強搶張漾的手機看到了吧啦發的短信,接著她當眾用攝像機逼問:“張漾,你看著我,請問我和黎吧啦的吻,誰的比較甜?今天我要你說清楚,有那個婊子就沒有我,你說啊,說啊你。”夾雜著憤怒、惆悵和無奈,張漾回答:“黎吧啦,婊子,夠了吧。”后來黎吧啦看見了這段視頻,“婊子”二字徹底傷透了她當時歡樂無比的心,心痛的她不斷給張漾打電話,可此時的張漾正幫爸爸收貨,沒有聽到電話響聲;淚奔的吧啦給小耳朵打完電話,在大雨傾盆的街上慌亂之中出了車禍。之后,張漾在和吧啦曾經約會的海邊獨自喝酒,孤獨而悲傷;小耳朵看到張漾在吃拉面時,氣沖沖地走過去,苛刻地指責他:“你去看過她嗎?你沒臉見她,是吧,你謀殺了她,她是不會原諒你的。(用手把香菜放到張漾碗里)你應該多吃一點,不然哪有力氣懺悔。你愛她嗎?所以吧啦死的一點都不值得,對不對,所以吧啦就是天下第一號傻瓜,對嗎?”張漾解釋之后問:“她(臨終前)說什么?”小耳朵疾言厲色:“你關心嗎?我不告訴你,誰的錯誰買單。”吧啦的死成為張漾心中的痛和最深的陰影,張漾從此處于內疚和自責的深淵。也正是張漾對吧啦的念念不忘,最終蔣皎決定和他分手。
其次,張漾主要通過與小耳朵關系的緩和來減輕罪惡感。
寒假期間張漾和李珥在酒吧偶遇,從小耳朵口中得知許弋的媽媽去世了,家里的生意也不好了,只有許弋一個人在上海過年。此時的張漾向小耳朵袒露了自己的心聲:“我不怪你恨我,我也恨我自己。”“你不用再給我發信息了,我只會過得比你想象中更差。”自此,小耳朵與張漾兩人的敵對關系似乎得到了些許緩和;當他們在第二年的寒假再次相遇后,小耳朵感覺張漾與高中時期相比話多了,潛移默化地,彼此內心的恨意也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淡化了,這對減輕張漾的負罪感具有很好的效果。
最后,通過實際行動最終完成心靈上的救贖。
比如張漾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后,轉變了對爸爸的態度,假期回家主動幫爸爸照顧生意;得知黑人有家不能回及靠擺地攤維持生存的處境之后,張漾不計前嫌和他一起在網上做服裝生意;偶遇車禍時不假思索、全力以赴救助遇難者;敢于直面吧啦,來到墓地親自和吧啦說聲對不起等等。看到張漾的改變,小耳朵徹底原諒了他,主動告訴張漾吧啦的臨終遺言:“她相信你,她永遠愛你。”雖然只有九個字,卻從精神上徹底解救了張漾。然而真相是“小耳朵天生左耳失聰,因此吧啦臨終時依附在她左耳說的話,她根本聽不到”。
三、青春的夢:歷經坎坷后的破繭成蝶
張漾雖然家境貧寒,但人窮志不短,他一直有自己的夢想并努力踐行。高中時期,他迫切希望逃離家鄉,于是在隱忍蔣皎無理取鬧的同時全力以赴備考,最終通過高考成功去了夢想中的北京;大學期間,為了能夠自力更生,自尊心極強的他嚴詞拒絕了蔣皎的“包養”,通過在網上開店做服裝生意來維持生存。這可從一次周末他們倆的吵架中獲知:
蔣皎:“過兩天我就要跟唱片公司簽約了,你有沒有在聽我講話?”
張漾:“有人買東西。”
蔣皎:“在你眼里,我還不如那堆破衣服是吧?”
張漾:“我要靠這堆衣服才有下學期的生活費。”
蔣皎:“我包了。”
張漾:“這種話以后不要再說了。”
張漾在困難時期還果決拒絕誘惑,由此可見其強烈的自尊、非凡的毅力、吃苦耐勞的精神和敢闖敢拼的魄力。
縱然有夢想的鼓舞和目標的指引,但生活的辛苦、失敗的打擊、痛苦的煎熬有時也會給生活帶來無限的迷茫、困惑,甚至是絕望。但幸運的是,經過幾年的艱苦奮斗,最終他化繭成蝶成了北京一家小型購物網站的CEO。
盡管激情燃燒的歲月已一去不復返,但也許正是青春時期“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魄讓張漾他們即使一敗涂地也勇于嘗試敢于冒險;多味的人生體驗也讓他們更深地感受到了人情世故和世態炎涼,從而更加珍惜親情、寬容友情和奉獻愛情。比如小耳朵通過救贖張漾,實際上了也解脫了自己。
影片最后小耳朵抬頭仰望天空感嘆道:“再見了,我親愛的吧啦。”這不是要忘記吧啦,而是在告別過去的互相傷害和折磨,珍惜來之不易的友誼和愛情。蔣皎縱然喜歡張漾,但由于無法忍受張漾的一心二用,亦痛下決心提出分手,其實對不愛自己的人放手既是愛自己也是愛別人。張漾在事業上獲得成功之后,依然惦記著小耳朵與許弋,一句“班級群里總是沒有許弋的消息,希望他過得比我好”道出了張漾對許弋的真誠關注。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影片中的張漾等年輕人盡管他們一個個在青春的漩渦里摔得頭破血流、體無完膚,但是他們卻悄無聲息地長大了。這正如人們常說的,青春時不折騰一番,怎么對得起自己的青春,怎么能說自己年輕過。因此,十八九歲的青年人無所畏懼,他們憑借年輕勇于不斷追求精彩的人生,活出精彩的自我,這也許就是這部作品主題的意義所在。③
參考文獻
①郭嘉,《孫永煥〈左耳〉讓我看到了另一個自己》[J].《時尚北京》,2015(5):23
②馬瑩倩,《甜言蜜語說給〈左耳〉聽》[J].《東方電影》,2015(4):46
③周夏,《〈左耳〉:青春的飛揚與隱痛》[J].《當代電影》,2015(6):34-36
(作者:王亞麗,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何春耕,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教授)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