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玥嬌
“什么都敢吃”的中國人已經成為地球生態的救世主。大閘蟹、小龍蝦、野兔、牛蛙等在外國泛濫成災甚至破壞生態平衡的物種,在中國吃貨們眼中只有三個字:吃吃吃。
無數次網上隔空喊話后,吃貨們又盼來了最新“生態系統殺手”——從美國進口的亞洲鯉魚終于在網上開賣了。從此,用嘴保護生態不再是一句空話,“吃得偉大,吃得光榮”的時代再次降臨。
美國欠的不只是外債,還有“鯉魚情”
亞洲鯉魚是美國人對草魚、青魚、鯉魚等8種魚的統稱。這些魚食量驚人,每天能吃掉近一半自重的水草和浮游生物,因此它們在美國的主要作用是清潔水體。問題是它們在美國沒有天敵,得以作威作福。值此鯉魚泛濫、美國人手足無措的時刻,中國人張口了。
5月底,亞洲鯉魚在淘寶上線兩天就有上千單交易,最暢銷的是美國野生鰱魚貢丸,兩天不到有近千人購買。
買魚的市民紛紛表示:“沒吃過,花點錢嘗鮮,心甘情愿。”吃貨們保護生態系統的熱情絕不只是說說而已。這些魚并非格外肥美,價格甚至是“本土同胞”的3到4倍,但這依舊無法阻擋中國胃的蠢蠢欲動。
好奇不止害死貓
中國吃貨們為全球生態平衡做出的貢獻令人動容,但碰到外來物種,最好還是先考察了再吃。
美國鯉魚雖然因為生長在野外,肉質更為鮮美,但野生環境也可能滋生更多污染物。1992年就進口過德國大閘蟹的成隆行和身在德國率先試吃的中國吃貨得出同樣的結論:德國的大閘蟹蟹殼里空蕩蕩的,基本沒有蟹黃,即使有也略帶苦味。
受限于食品安全檢驗檢疫,國外食材并非唾手可得,雖然中國人對吃的獵奇心由來已久可以理解,但好奇不止害死貓,還可能會壞了肚子。
急求“吃貨生態環境救援簽證”
同樣是小龍蝦,在中國餐廳可以賣到15元一只,在蘇格蘭卻只有被踩死的命。那里的小龍蝦一度多到“踩著蝦身過河”,而當地政府擔心形成食材市場,禁止捕撈食用,于是蘇格蘭人只好“一腳15元,兩腳30元”地繼續踩下去。
同樣“生不逢地”的,還有澳洲野兔。這種兔子最多時達到40億只,換句話說,如果家養,澳大利亞人每人要養20只兔子。每年要花上億澳元滅兔的澳大利亞人急壞了,中國吃貨們也急壞了:這東西能吃啊!好吃啊!趕快出臺“吃貨生態環境救援簽證”讓我們組團去吃兔兔好嗎!
此外,德國大閘蟹、美國牛蛙等在當地因泛濫被視為危害的食材都讓中國吃貨們一次次心疼:別花錢治理了,最科學的治理方法就是蔥爆、干鍋、紅燒和油燜……
(選自2015年第15期《博客天下》,本刊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