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茗
9月24日,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上海市臺灣同胞投資權益保護規定》(以下簡稱《保護規定》)。這是本市出臺的第一部有關涉臺事務的地方性法規。《保護規定》立足于促進本市與臺灣地區的經貿往來和經濟融合發展,以解決臺胞在本市投資及相關權益保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為目標,以維護臺胞投資者及其眷屬、臺干及其眷屬在本市投資、生活等各方面合法權益作為基本出發點,為臺胞在本市投資發展營造平等、公開、透明的法治環境。
在立法前期調研、立項乃至審議的整個過程中,關于立法的必要性、可行性等問題,曾有一些存疑之聲。《保護規定》于2015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筆者希望藉由此文對這些存疑之聲作些粗淺的答疑解惑,以助力法規順利實施。
本市臺胞投資權益保護立法可有可無?
關于本市是否有必要對臺胞投資權益保護進行專門立法,從立項之初就有不同的聲音。最突出的質疑是,臺胞是中國人,從兩岸關系的發展進程來看,給予臺胞投資、生活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是大趨勢,臺胞投資等權益的保護將同樣適用于本市的相關法規、規章、政策,是否需要進行專門立法保護值得商榷。
筆者認為,兩岸之間復雜、特殊的關系是基于歷史、政治等原因形成的,在兩岸和平統一過程中,臺胞事實上是一個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群體。雖然,兩岸和平統一進程的逐步推進,臺胞與大陸居民在身份和法律地位、投資性質和待遇等方面的差別將逐步縮小直至消亡,但在這個漸進的過程中,這種差別將持續存在。
另外,雖然兩岸尚未實現和平統一,但是兩岸經貿、人員往來卻日益推進。據不完全統計,僅2014年,滬臺貿易額約400億美元,占兩岸貿易額1/5;102.5萬人次臺胞出入境,約占臺胞往來大陸的1/5;大約有30萬臺胞常住上海。上海已經成為兩岸人員貿易往來的重鎮。與此同時,臺胞對于來滬投資、生活等相關權益的保護需求日益深化。《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以及國務院的《實施細則》均制定于上世紀90年代,且規定多較為原則,顯然已經難以回應新形勢下臺胞投資權益保護的種種需求。

此時,制定一部專門的臺胞投資權益保護的地方性法規,恰恰是順應了兩岸關系發展的客觀實際,體現本市對臺胞來滬投資、生活的誠意和善意。因此,面對“本市臺胞投資權益保護立法是否可有可無”的存疑,筆者以為,答案不僅是否定的,而且,事實上《保護規定》的出臺也是本市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運用法治方式鞏固和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完善涉臺法律法規,依法保護臺胞權益”的要求,確保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在本市得到更好地實施,依法保障在滬臺胞權利和利益,推動各類涉臺糾紛在法制軌道內得到更加妥善地解決,幫助臺企臺商在本市更好發展的一個重要動作。
地方立法在臺胞投資權益保護上難有作為?
在《保護規定》立項乃至審議的過程中,認為臺胞投資權益保護涉及大量中央事權,需要由全國人大或者國務院制定或者修改臺胞投資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予以規范,地方立法恐難有作為的意見,也是比較突出的。對此,筆者以為不然,在遵循中央關于兩岸和平統一大政方針的前提下,地方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可以在臺胞投資保護的基本原則、吸引臺資投資的重點領域等問題上作出規范,還可以對國家和本市關于臺資保護的相關政策進行整合,以更好地回應臺企臺商反映較為集中的問題和訴求。地方立法在臺胞投資權益保護上有所作為是完全值得期待的。
例如,關于臺胞投資保護的基本原則,《保護規定》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彰顯上海“海納百川、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規定“本市對臺胞投資權益保護,遵循平等、公正、透明的原則”。這一原則統領整部法規的具體內容和相關制度設計,直接展示本市對于臺胞投資、就業的基本態度,回應了實踐中臺企、臺商提出的來滬投資希望得到公平對待的訴求,給臺企臺商在本市穩定發展吃了一顆“定心丸”。
又如,關于臺胞投資的界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及國務院的《實施細則》均將臺胞投資僅限為直接投資。《實施細則》第三十條規定,從第三地轉投資的臺資可以比照適用《實施細則》。實踐中,臺商經第三地轉投資的情況大存在,且普遍強烈要求經第三地的轉投資得到法律保護。商務部2013年2月出臺了《臺灣投資者經第三地轉投資認定暫行辦法》,將包括臺商經第三地轉投資等情況也視為臺商投資。《保護規定》對國家法律、法規、規章中關于認定“臺胞投資”的相關規定進行了整合,寫進法規,既未逾越地方立法權限,又得以完整界定“臺胞投資”的范疇。
再如,要使臺企臺商更充分地發揮對上海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作用,就需要引導臺企臺商適應上海產業經濟發展趨勢,將投資重點聚焦于本市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保護規定》對鼓勵和支持臺胞投資設立金融機構、設立地區總部、參與科創中心和自貿試驗區建設;加大對臺胞投資企業知識產權等的保護力度;加強對臺胞投資企業的金融服務、轉型升級服務等問題逐條作了規定。
臺胞投資權益保護立法只能就“投資”說“投資”嗎?
在《保護規定》審議的過程中,臺胞投資權益保護立法能否涉及投資以外的權益保護一度成為許多委員關注的焦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個問題屬于立法技術層面,但卻更深層次地反映出臺胞投資權益保護范疇的延伸問題,集中了臺胞對于在大陸生活、居住等各方面權益保護的強烈呼聲。
筆者以為,臺胞投資者及其眷屬、臺干及其眷屬在本市居住、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相關的權益保護問題,是臺胞投資權益保護的重要內容和必要延伸。來滬投資、就業的臺胞不少已經把家業和事業放在一起,在創業就業、子女就學、社會保障等方面都有強烈的要求,希望他們及其子女能扎根大陸,安居樂業。因此,臺胞投資權益保護立法不僅不能就“投資”說“投資”,更要在優化臺胞工作、生活環境上做好文章。
《保護規定》結合鼓勵臺胞投資、促進滬臺經貿合作的長遠考慮和在滬臺胞的普遍需求,對保護范圍作了適度擴展,納入了投資相關的其他權益。
在支持臺灣青年創業就業方面,為了更好地幫助臺灣青年在本市的成才、成功、成長,《保護規定》明確,本市青年創業類基金可以為臺灣青年在本市創業提供咨詢服務、項目評估和資金支持;本市各類大學生實訓基地可以為在本市高校就讀的臺灣大學生提供實習和訓練機會;在臺灣高校、其他國家和地區高校就讀或者畢業的臺灣學生在本市企事業單位實習、就業,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公安出入境等相關部門按照規定提供便利。
在社會公共服務方面,為了增強臺胞在本市的受益面和獲得感,《保護規定》對臺胞子女就學、就醫、申請公共租賃住房、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等方面均作了相應規定,如臺胞投資者及其同住配偶、子女、父母和在本市合法就業的臺胞及其同住配偶、子女、父母,享有與本市居民同等的醫療衛生服務待遇;臺胞投資者的同住子女、在本市合法就業的臺胞的同住子女可以按照有關規定就近入學,并給予適當照顧;臺胞因創業、就業需要可以申請公共租賃住房等。
筆者相信,《上海市臺灣同胞投資權益保護規定》的頒布實施,將更有效地保障臺胞投資權益,為臺胞來滬投資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創造更為便利的條件,為增進臺胞對大陸的情感認同,再添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