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嵐
談及夜市,不免讓人與臟、亂、差聯系起來。在以往“貓捉老鼠”式的傳統粗放型管理模式下,城市管理工作經常陷入“整治、回潮、再整治”的怪圈。奉賢區莊行鎮積極發揮人大代表作用,激發代表主體意識,增強問題導向,推進積極履職,傾聽百姓呼聲,“三問”治理夜市亂象。
問題導向:夜市亂象須根治
莊行鎮地處金山與奉賢兩區交界,緊鄰南橋鎮區,近年來與其他城郊結合區域一樣成了外來人員、低收入人群、流動攤販集聚地,莊行鎮區和鄔橋社區兩大集鎮的“夜市管理”也逐漸成為難點問題——每天近150家流動攤位帶來噪音擾民、街面臟亂、交通堵塞等問題,有時甚至影響到了派出所出警。商販與居民,甚至與管理人員之間沖突時有發生,由此引發的社會矛盾隱患重重。“必須下定決心,拿出一套可行的長效辦法治理此項城市頑癥,還百姓一個安寧。”區人大代表們在聽取基層百姓的呼聲后達成了一致。
深入調研:代表成了“老娘舅”

流動攤販和管理部門之間長期存在的“敵我矛盾”,使雙方從來沒有機會“好好談談”,這次,最貼近百姓群眾的人大代表做起了“老娘舅”。通過廣泛的調查研究,代表們了解到,莊行周圍存在大量流動人員、打工人員,流動攤販廉價、方便的特性恰好滿足了他們的消費需求。因而,傳統的集中整治,往往使管理人員陷入“疲于奔命、力不從心”而效果卻治標不治本的尷尬。代表們的調研意見得到了鎮黨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在鎮人大的協調溝通下,攤販代表和政府管理部門從“對著干”變成了“坐下談”,逐漸成為以規范夜市經營為共同愿景的共治協作伙伴。
齊抓共管:“三問”機制謀長遠
人大代表通過與政府部門、攤販、居民間良性互動與溝通,提出了對政府管理的“三問”機制——問政于商、問計于民、問需于市。帶著這些問題,人大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召開了莊行鎮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攤販代表與政府管理部門懇談會。同時,人大代表走訪居民,根據實際,制定不同區域多套方案,探索出了“一鎮兩制、分類劃定”的管理新機制。一制是鄔橋社區固定攤位制,即在鄔橋安中路劃分特定區域提供固定夜市攤位,采取實名信息登記備案制。另一制是莊行鎮區非固定攤位制,即在莊行一新街無法專辟區域提供夜市攤位的情況下,攤販必須在指定路段的人行道板上設攤進行有序管理。同時,在鄔橋社區夜市實行“以商律商”模式,如在廣泛征求攤販等方面的意見后,確定每個攤位每月平均繳納130元衛生管理費用;在莊行鎮區夜市實行“政府購買服務”模式,用原來支付給市容、城管、工商等部門工作人員夜市值班費購買一名公益崗位人員的夜市專職管理服務。
成效顯著:攤販百姓齊得益
由于雙方有了“君子協定”,攤販們與執法人員“貓捉老鼠”的游戲再也沒有上演。同時,由于用“以商律商”的形式,以相對固定的居民代表、人大代表自愿與有關部門通過民主征詢的方式實行的“一控三規(規定公示夜市時間、規定攤位位置、規定保潔標準)、競爭設攤”等管理新手段,也得到不錯的反響。此外,通過購買服務,管理人員、管理費用、管理矛盾均有所減少,受到商販和居民好評。一年來,兩大夜市街面有序、攤位可控、衛生整潔,儼然成了一道風景。
追根溯源:代表履職顯成效
夜市的成功治理,為莊行的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礎,如今這套機制已成功運用到遠近聞名的“伏羊節”、“菜花節”等傳統品牌項目,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嶄新名片。在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過程中,各級人大代表始終明確自己的主體地位和職責,在履職過程中關注身邊人、平凡事,為選民做實事謀福祉。
通過這次專項監督,我們感到,人大代表要充分利用與選民有著天然聯系和感情的優勢,經常到群眾中去聽諍言,交摯友,了解群眾的所急所需,及時上情下達。同時,人大代表要在履職中堅持“問題導向”,通過深入細致的開展調查研究,走訪選民,傾聽各方意見,找出、找準政府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將選民期盼和人大監督的壓力正確傳導給政府,并轉化為抓落實的動力,確保政府相關工作和人大始終在法治的軌道上同向而行,最大限度謀求、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