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曾經聽過這么一個笑話:一外地游客到舟山旅游,見到白白嫩嫩的豆腐魚(當地特產的一種魚),既好看又美味的樣子,就問老板:“這是啥?怎么賣?”老板一聽這人的口音就暗暗竊喜,腦子一轉,判斷此人為內陸地區人士,于是就很熱情地推薦說:“這叫東海小白龍,100元一條,很美味,營養也好,來幾條嘗嘗吧?”于是這外地游客就很心甘情愿地把虧給吃了,吃完還不忘跟老板說:“這個魚味道確實不錯,下次還來吃,就是貴了點。”
這雖然是個笑話,但出門旅游碰上的概率還是挺高的。為了體驗新鮮事物,游客很可能愿意以高于市場價N倍的價錢為所謂的“當地特產”買單。今年國慶期間“聞名”全國的38元青島海捕大蝦就是這么一份“當地特產”,當事人肖先生女兒的一條微博引起了全民吐槽,最終使物價局作出“責令返還非法所得”、“罰款9萬”的處罰,以及市場監管局作出“吊銷營業執照”的處罰。
很多網友以為涉事店家是由于“天價”才受到處罰,其實不然,《價格法》第6條規定:“商品價格和服務價格,除依照本法第十八條規定適用政府指導價或者政府定價外,實行市場調節價,由經營者依照本法自主制定。”經營者有自主制定屬于市場調節的價格的權利。即使是價格高昂的老虎蝦,也不屬于“與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關系重大的極少數商品”,或是“資源稀缺的少數商品”、“自然壟斷經營的商品”,那么青島大蝦的價格就屬于市場調節的價格,沒有政府指導價、也沒有政府定價。因此,如果肖先生明知青島大蝦是38元一只,還樂意掏出錢包點上一盤價值千元的海捕大蝦嘗嘗鮮,吃完后才發現不過爾爾,這只能算是沖動消費,不關物價局什么事。
事實上,物價局是按照涉嫌價格欺詐、違反明碼標價及侵害消費者權益進行立案查處的,簡而言之,是商家的“標價”出了問題。從網友曝光的價目單上可以看到,“海捕大蝦38元”,旁邊沒有標明計量單位是按“一個”還是“一份”,只是在菜單最下方非常不顯著的位置標注了“以上海鮮單個計價”字樣,使肖先生受到商家標價方式的誤導而產生誤解。商家的這種標價行為,就是《價格法》所要規范和處罰的。
《價格法》第13條明確要求:“經營者銷售、收購商品和提供服務,應當按照政府價格主管部門的規定明碼標價,注明商品的品名、產地、規格、等級、計價單位、價格或者服務的項目、收費標準等有關情況”;第14條第4項規定,經營者“利用虛假的或者使人誤解的價格手段,誘騙消費者或者其他經營者與其進行交易”,屬于不正當價格行為;第40條則授權價格行政主管部門(物價局)“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可以并處違法所得五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吊銷營業執照。

想到全國曾曝光過的多起天價宰客事件,游客們也都多長了個心眼,比如肖先生看到說法含糊的標價還向店家確認了一下,但還是比不過店家的狡詐,一句口頭說明并不能保障肖先生的權益。如果肖先生不掉以輕心,看到了菜單底部的標注,或許就會進一步確認大蝦的實際價格,發現不對勁后也能馬上走人。
但出門旅游如果真到了這一步,處處防范,時時提防,生怕看錯一個字就被海鮮大排檔宰得“鮮血直流”,那這個城市還能吸引多少回頭游客呢?要想重新贏得游客的心,重塑青島的好客形象,當地物價部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而說得宏觀一點、遠一點,要從法治上、文化上加大努力,而這兩者又是相輔相成的。從法治上講,立法要與時俱進,向精準化、操作性上用力,進一步明確執法主體,明確消費者自我保護的法定程序,加大違法成本。從執法的角度講,應提供便于投訴的手段,針對重點時間段、地域集中力量嚴格打擊違法行為,形成震懾氛圍。從全民守法的角度講,要立足于游客等各方需求,為其學法懂法守法用法創造多種有效途徑,營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環境和氛圍。文化建設則要從法治文化建設抓起,筑牢道德底線。從某種意義上講,法治文化建設事實上也是法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要把法治文化和法治環境作為旅游項目的重要內容來抓,讓法治、法治文化成為體現旅游競爭力的品牌。而這其中,人大、政府和“兩院”應切實擔負起應有的責任,為法治及法治文化建設起到領頭羊、推動者的作用。畢竟,一個地方的法治環境如何,主要還是取決于當地國家機關的法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