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樂樂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的傳媒業也發生了大的改變,打破了以前傳統媒體一家獨大的壟斷模式,形成了傳統媒體和移動新媒體為代表的兩個陣營,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補充。本文闡述了這兩種媒體的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之路。
【關鍵詞】傳統媒體移動新媒體變革
中央電視臺于1958年5月1日建成,試播黑白電視,9月2日正式開播。這是中國電視事業的開始,發展至今已近56個年頭了,這56年來中國電視事業發展到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歷史時期,然而就在這樣的一個時期也迎來了我國另一種形式的媒體——移動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時期,傳統媒體以及移動新媒體兩者之間相互聯系相互補充。
所謂媒體,是指傳播信息的介質,通俗的說就是宣傳平臺,能為信息的傳播提供平臺的就可以稱為媒體。此前,傳統的四大媒體分別為: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當然還包括一些戶外的宣傳形式都稱為傳統媒體;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這些傳統媒體已經不能完全滿足人們對獲知信息傳播的快速和高效的需求,這時移動新媒體就應運而生了。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于報紙、電視、廣播、戶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移動新媒體就是借助一種平臺,例如手機、平板電腦以及所有移動便攜性的平臺。
新媒體的興起和發展是20世紀中葉以來人類傳播中媒介層面的新突破,它使得信息產業成為社會發展中最為顯著的產業,知識、信息成為生產力發展的基本要素和主要資源,人類社會出現了信息化趨勢,全球化的出現也與新媒介的產生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新媒體不是自發地、孤立地出現,而是從舊媒介的形態變化中逐漸脫胎出來的,每一種新媒介都把一種舊媒介作為自己的內容,作為最古老的媒介——語言,幾乎存在于一切新媒介中。新媒體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大眾傳播三種傳播類型呈現出融合趨勢和一體多功能的態勢,這在互聯網中表現最為突出。由于媒介的融合,新媒介的信息傳播具有高速、高質、超量、多樣化、范圍廣的特征。信息的傳播者與受眾的身份不再有明顯的差別,每個人都可能既是信息的制造者又是信息的傳播者,同時又充當信息接受者的身份。如今移動新媒體以其形式豐富、互動性強、渠道廣泛、覆蓋率高、精準到達、性價比高、推廣方便等特點在現代傳媒產業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預計未來幾年,我國新媒體產業的總體市場規模將保持快速的增長,市場的平均增速超過35%。
面對移動新媒體如此高的增長速度,我們再來看一下傳統媒體目前的發展狀況,這里重點闡述一下廣播、電視這兩種傳統媒介。廣播就是通過無線電波或導線傳送聲音、圖像的新聞傳播工具。廣播誕生于20世紀20年代,1920年11月2日正式開播。中國的第一座廣播電臺建于1923年,是外國人辦的。中國廣播事業創建于1940年12月,即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前身——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的創辦。廣播的優勢是對象廣泛,傳播迅速,功能多樣,感染力強,當然這只是新媒體出現之前的優勢,現在這些優勢已經不復存在,短處是轉瞬即逝,順序收聽,不能選擇。筆者在我們當地做了一項調查,現在廣播的受眾群體只有汽車駕駛員,其中包括私家車、出租車、公交車司機,還有就是學校的學生以及年長的老人,受眾群體是越來越小。隨著我國電視事業的蓬勃發展,電視這種媒體越來越成為老百姓獲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如今,雖然電視在老百姓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家家都有,處處都能看到,但是在世界新技術浪潮和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政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我國電視業在保持快速發展的同時,出現了很多新變化、新情況,并直接影響著我國電視業的未來走向。再加上新媒體不斷擴大的市場份額的影響,電視業的未來發展也到了關鍵時刻。就拿廣告收入來說,廣播、電視的廣告收入雖然這些年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但“廣告蛋糕”也正日益被新媒體以及變革后的移動新媒體所瓜分,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從舊媒體到新媒體再到移動新媒體(更加強調互動和參與的社會化媒體),媒體業正在經歷著自印刷術發明以來的又一次全新的變革。
在移動新媒體出現之前,媒體這個概念專指那些專業的新聞機構,他們利用自己的記者和硬件優勢,收集和篩選各種新聞信息,以平衡、中立、可信的形式呈現給讀者。信息的傳播是一條單行道:從媒體到消費者,缺乏必要的反饋。這一模式之所以能夠成行,來自于這些機構對印刷、廣播等傳播渠道的獨占。通過收集和創造的信息,他們建立起龐大的讀者用戶群,這些正是廣告商們夢寐以求的受眾。結果是,他們既能從讀者的訂閱中獲利,也能從廣告商的針對性廣告中獲利。但互聯網改變了這一切。新聞網站、博客、微信等社交平臺的崛起證明了在新的時代信息發布的成本已經接近于零。任何人都可以非常簡單地建立自己的網站、博客、視頻頻道或是個人網絡賬戶,發布自己想要傳播的信息。技術的進步大大加快了信息發布的速度,而各種類型的搜索和推薦引擎的崛起也讓這些新時代的內容發布者們可以獲得比傳統媒體更大的優勢。
在應對互聯網的沖擊時,舊媒體的反應顯得有些緩慢而缺乏條理??紤]到它們多年形成的慣性思維、龐大的人員和基礎設施成本,以及對于新聞品質的堅持,舊媒體的反應其實完全可以理解。而且當我們面對互聯網上大量缺乏可信度和深度的內容時,我們會覺得其對品質的堅持依然有其價值。但在這個信息狂熱的時代,內容的價值重要性在很多時候被大大減弱,新奇有趣成為了其是否能吸引受眾、能吸引用戶眼球的重要因素。傳統媒體當然也嘗試在新的媒體形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例如國際著名的《紐約時報》、《衛報》等經典大報以及國內的《南方周末》、《羊城晚報》,還有湖南衛視、上海東方衛視的轉型為傳統媒體留下了一些希望。但對媒體來說,在這個時代更值得留意的一個問題是:讀者、觀眾是否還在乎信息來源于哪里。當想要了解一條新聞時,現在的用戶往往會從搜索引擎、社交網絡、新聞聚合網站開始,點擊最想看的那條鏈接入手,用戶對于某一家特定媒體的忠誠度明顯減弱,這對以用戶為核心的廣告模式謀生的媒體來說無疑是更大的挑戰。如何能夠更好的吸引用戶,傳統媒體也許應該向那些網絡媒體取經。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群眾分化日益復雜,新的社會階層不斷涌現,新的行業層出不窮,受眾的知識結構、文化素質、教育水平等都存在很大差距,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移動新媒體在我國經濟社會改革轉型發展時期同樣面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困難,面對這些問題和困難,如何去解決?筆者認為首先國家要進一步出臺有關政策法規來對其進行有效的約束和監管,要進一步加大對兩種媒體各種關鍵技術的研發投入力度,讓它們更好地發揮各自優勢;其次在放開新媒體發展的同時,還要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有效的結合,讓他們兼并整合成大型的傳媒企業,減少它們之間惡性的競爭和市場資源的浪費,這畢竟是在我們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下特有的兩種傳媒,雖然它們或多或少的吸取和借鑒了西方傳媒的一些發展因素,但是還不能照搬照套那種模式,要走出我們中國特色的傳媒發展格局,以便于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服務社會,這才是最重要的。□
參考文獻
①郭德艷,《淺談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關系》[J].《魅力中國》,2010(6)
②熊湘漪,《傳統媒體發展新媒體的現狀及出路》[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2(7)
(作者單位:安徽皖北煤電集團政治工作部)
責編:周蕾